博士該怎樣當老師?
博士該怎樣當老師?
北京一零一中學三位教師現身說法:
化學教師 李顯偉
物理教師 孫越
歷史教師 孫淑松
我也曾遭遇“成長的煩惱”
化學教師 李顯偉
我2019年從北京大學博士畢業,我在高中時曾獲得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后保送北京大學地球化學專業,從本科到博士,成績一直比較好,也有較為豐富的科研成果。盡管頭頂“奧賽金牌”“名校博士”的光環,但我在剛開始任教時,也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任教伊始,我認為上課就是把知識邏輯講清楚。半年后,我漸漸發現,同樣的內容,別的老師講得更精彩,比如我的“教學師父”黃木蘭老師的課總能找到知識的觸發點,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而我的課就顯得不那么活潑,有時甚至讓人昏昏欲睡。這讓我意識到,成為一名好教師,光有博士學歷是不夠的。我常去聽師父的課,反思自己可以在哪個環節講得更好,不斷改進教學方式。
我在學校還擔任了化學競賽的教練,兩年來,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有一些遺憾。最開始,我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導致一些比較優秀的競賽生沒有頂住競賽和高考的雙重壓力,放棄了競賽。這讓我意識到,除了在教學上需要不斷學習和摸索外,在育人方面也要加強與學生的情感聯結,引導他們身心健康發展,老師要多走心,在長期互動、溝通、了解的基礎上用心感召學生。
在從“知識本位”到“學生本位”的轉變中,我收獲了更多從教的幸福。
擁有綜合學術背景在中學的舞臺更寬廣
物理教師 孫越
“講了100遍,他們為什么還聽不懂?”2015年,我從北京郵電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畢業,成為一名中學物理教師,剛開始講課時,我時常有這樣的困惑與感嘆,這可能是許多高學歷教師剛任教時都會遭遇的。
作為非師范專業畢業生,剛開始都不知道怎么組織教學,后來才明白,是要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調動課堂氛圍,讓課堂既活潑又有秩序。于是我開始從思考“教師怎么教”變成琢磨“學生怎么學”。在同組教師及教學師傅的幫助下,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逐漸弄清楚教學各環節容易出現哪些問題、如何避免、怎么優化,以及如何設置教學目標并圍繞目標寫出合格的教案,讓學生順利掌握核心要點等。
因此,我覺得博士教師在中學的優勢,多數要教到“第二輪”才能真正發揮出來。所謂“教一輪”便是“帶一屆”,從初一到初三或從高一到高三。在帶第二屆學生時,自己才能真正摸清教學的邊界在什么地方,在教學上形成自己的風格,更從容自信地進行教學設計。
博士階段的所學在中學教學中能用上嗎?當然。特別是理工科博士更能在跨學科教學及各類國家課題、創新類項目和比賽中發揮自己的特長。6年來,我負責了學校“101科普小衛星項目組”的指導工作,讓我可以兼顧數學、物理、科技等多個學科的研學實踐,與學生們一起去探索創新,獲得綜合成長,我還是學校“STEAM項目”的帶頭人,帶領學生斬獲了多項榮譽。
目前,很多重點高中與國內頂尖大學達成合作,共建實驗室,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擁有綜合學術背景的博士在中學會有更寬廣的舞臺。
以學生成長為目標的實踐研究同樣有意義
歷史教師 孫淑松
我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2010屆博士畢業生,已有11年教齡,是中學歷史高級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一等獎獲得者、海淀區歷史學科兼職教研員。
如何進階為一名成熟教師?我認為,學習是教師提升自己最好的通道,一定要保持學習的狀態,而學習可以分為自我學習、向老教師學習和與學生共同成長三個方面。
博士“自我學習”的特點是專而精,而中學教師的“自我學習”則應是廣而博。比如,歷史博士來到中學,最需要的是打開知識面,而不是繼續聚焦某個方面專研。要多讀本專業書籍,擴展自己的學術視野,還要多從老教師那里“取經”,多學習、多觀察、多思考,不僅要學老教師課堂的教學經驗,更要關注班主任帶班的育人經驗,逐漸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同時,教好學生,先要學“做學生”,青年教師和學生更容易有共同語言,能打成一片、走進學生內心,而學生能反推教師的專業發展,教會你如何成為好教師,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成長。
博士畢業來中學任教,并不意味著放棄研究、不寫論文,相反,從教學中的小問題、小切口導入,能找到許多值得深挖和研究的點。中學研究的焦點從專業的學術研究轉變為了教育教學研究。比如,我在課堂上曾被一名學生的問題難住了,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弄清緣由,由此也產出一篇論文,發表在《中學歷史教學》上,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博士在高校更多是做偏理論的科研工作,來中學后要將學科的前沿成果轉化到教學中,這種以學生成長為目標的教學實踐研究十分有意義。而且,博士教師在學術視野、收集資料、數據分析等方面都更具優勢,能在學術規范上更好地指導學生。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