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行信教育模式構想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24  閱讀:次   |
42.9K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教育是先導,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是具有基礎性與戰略性作用。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地落實,我們赴北京等8個省份80余所中小學,就語文、歷史、思政等課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狀況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建設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發現,各地各校都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出了積極探索,積累了有益經驗,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總體上看,離中央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存在3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教與學脫節,部分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目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理解還不夠到位,多偏重“教”的設計,忽略了“學”的設計,削弱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效果;二是學與行脫節,教師缺乏深入引導,學生多注重知識點學習,死記硬背,沒有在學中用、用中學;三是行與信脫節,沒有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道理外化為實際行動、內化為精神追求,成為一種文化自覺。

  根據中央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示精神,總結各地各校積累的有益經驗,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筆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加強學、行、信三者的融合,構建新時代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行信教育模式。學行信教育模式既有現實經驗也有歷史傳統。《論語·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導弟子要“文、行、忠、信”并重,博學多聞、身體力行、盡忠職守、執著信念,力求成為德智兼修之人。《禮記·儒行》曰:“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禮記·中庸》則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我國傳統教育思想強調廣泛深入學習,努力踐履所學,做到“知行合一”,這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歷史依據。

  學行信教育模式具有鮮明的特色,強調系統學、切實行、真正信,使青少年成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踐行者、弘揚者。

  一是系統學。“學”主要指學習語文、歷史、思政等課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及相關文化典籍。學是基礎和前提,非學無以成才,非學無以明志。要根據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育規律、語言文字演化和形成規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規律,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突出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貴和尚中與家國情懷的主題,從“經、史、子、集”里選擇文質兼美之作,注重內容的思想性、現實性和可讀性的統一。通過系統學,使青少年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之美與語言形式之美,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真諦,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閱讀能力、鑒賞能力、踐行能力。

  二是切實行。“行”主要指學以致用,把所學知識付諸實踐,提升個人修為。學是為了行,要通過行鞏固學,這是一個普遍真理。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須以學促行、以行促學,做到知行合一,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細落小,落實到每個青少年的行動上。行的第一個環節是家教家風建設。家庭教育是孩子道德啟蒙的搖籃,培養孩子優秀品質是父母的責任。重言教,更要重身教,教知識,更要教德行。要在和諧家風浸潤下,培育青少年良好行為。行的第二個環節是學校教育。學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是主渠道,要積極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系列活動,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讓青少年通過文化環境熏染,潛移默化地感知與理解中華民族精神實質,進而深化品德自覺。行的第三個環節是社會教育。要有效貫通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組織青少年走向社會,形成“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范式。通過切實行,使青少年自覺履行家庭義務,遵守學校守則,遵守社會公德,做一個具有文明素養的中國人。

  三是真正信。“信”是指信念、信仰,是在反復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價值追求、一種行為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習慣,提升思想道德修養,進而學以成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要啟發青少年學而知、學而思,而且要引導青少年學而行、行而信。對于道理,不僅要知道、悟道,而且要守道、行道,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民族精神融入青少年的血脈,不斷增強其文化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化為每個青少年的文化行為,而不是一時一地、限于某種外在規定的言行。要通過真正信,使青少年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信守中國方式,信奉中國智慧,信仰中國精神,成為一個文化人、文明人。

  學行信教育模式是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了循序漸進、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使青少年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學、行、信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又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學是行和信的出發點,行是學的立足點,也是學的關鍵。信是行的升華,也是學的落腳點,只有把實踐所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行和信的融合,方能達致學的自覺。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牢記教是為了學、學是為了行、行是為了信,反之,信是為了更好地行、行是為了更好地學、學是為了更好地教。學、行、信三者構成了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升華的有機整體。

  學、行、信構成循序漸進、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教育模式。學行信教育模式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中小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中小學語文、歷史、思政等課程,貫穿于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力求體現整體系統、分層分級、可學可用。按照青少年的接受能力水平層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低到高地安排學習內容,充分尊重每個青少年的不同接受習慣和接受水平。在總體設計上,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學習為根本,以民族精神的薪火相傳和愛國主義的牢固樹立為核心,使青少年由知識層面學習向能力提高、智慧增長和習慣養成層面逐步提升,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通過循序漸進、循環往復、逐級提升的學習與踐行,青少年能夠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正傳人。

  學行信教育模式經過近10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充分吸收了各地各校的有益經驗與成功做法,形成了理念明確、目標清晰、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構建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實踐范式和養成體系,具有理論上可闡釋、邏輯上可貫通、實踐上可操作的特點,加深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推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的貫通,創建了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完整的系統。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語委“十三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及實施策略研究”[ZD1135-83]成果)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