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學 優化作業設計 彰顯智慧學習
在推進“五項管理”、落實“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作業減負的關鍵不僅在于做“減法”——把無意義的、機械的、重復的作業刪減,還要做好“加法”——教師的作業設計要更有質量,讓學習任務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科發展。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學建立了“基礎作業+拓展作業+跨學科作業”模式,設置基礎鞏固類、拓展探究類和跨學科融合類作業。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和作業負擔,讓學生在多樣態的作業中提升學習能力,讓教師潛心發掘教育過程的價值,讓師生共同享受智慧學習的美妙旅程。
基礎作業
基于教材精編
學校重視基礎性作業,基于教材本源,精編基礎作業的內容。比如語文作業要求:從生字積累、朗讀批注、自主質疑3個方面做好課前預習;從課文教學到課本共學,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精準布置課堂作業;以評價為導向,圍繞單元訓練重點,設計課后作業,提升學科素養。
在數學作業題目的選編上,教師把教材中的題目作為重要來源,對課堂作業本中的部分例題、習題和配套練習進行改編或創編。讓學生在“似曾相識”的狀態下,重新審題,再次思考,在鞏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領會基本思想和方法。
拓展作業
凸顯個性需求
學校教師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差異,設計了多梯級的分層拓展作業,允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完成。如二年級語文組教師精心設計了一系列閱讀拓展作業:“故事大家讀”,學生輪流上臺朗讀自己精心準備的故事,臺下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樂在其中;“小小記錄卡,濃濃書香情”,學生精心設計出一張張形態各異的讀書卡,將在書中看到的好詞好句摘錄其中,和同學們分享讀書成果;手繪經典,為有趣的故事內容繪下一幅幅精美的圖畫,留下閱讀的美好記憶;繪本創編,讀完故事,學生化身“小作家”,寫一寫,畫一畫,創意無限,樂趣十足!六年級的數學教師變“書上數學”為“身邊數學”,結合“圓”這一教學內容,設計拓展作業,如“用圓設計美麗的圖案”、探究“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數學素養。結合“百分數的認識”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數,感受數學的價值。努力讓不同的學生通過有層次、有梯級的作業獲得不同的發展。
跨學科作業
落實全面育人
為了發揮不同學生的特長,學校在以往比較單一的實踐作業的基礎上,推出立足具體情境,融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為一體的跨學科融合作業,讓學生在多角度選擇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落實“五育并舉”。如一年級組將拼音作業與美術、科學課相結合,把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化拼音字母的單調抽象為直觀形象,通過畫畫、貼畫、編兒歌、認識樹葉,學生既鞏固了拼音知識與識字能力,又培養了觀察能力與生活的熱情。再如學校開展勞動教育,五年級教師組織學生完成“種向日葵”項目化學習校本作業,學生融合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學科知識,實踐“向日葵種植”“采訪種植專家”“探究向日葵向陽的秘密”“向日葵創意設計”“葵花子售賣”等校本化作業形式,創造性地通過實踐活動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促進素養發展。英語教師布置的作業也常常和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家務勞動中真實操練并完成小作文,既完成了任務,又體驗了勞動成果帶來的愉悅感。
下一階段,學校將積極探索“個性作業日”。教師在作業資源庫中設計有難易梯度的序列化“作業超市”,“作業超市”中有適合學科特點的實踐性作業、趣味性作業和思維拓展作業等。各學科根據教學內容每周留出一天時間,由學生自主選做一些“作業超市”中的作業。另外,在雙休日開展“家庭日”活動,讓學生學一種生活技能,還可以去爬一次山、打一次球、做一次義工、認識一種動植物、聽一場音樂會、看一次美術展覽、參觀一個博物館、了解一位嵊州名人、品嘗一種嵊州美食……
“雙減”背景下,學校以學生的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彈性地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合適的作業方案,既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更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斯海霞)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