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本位彰顯課程生命力
■落實“雙減”政策聚焦高效課堂⑩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課程文化是學校辦學特色的核心元素。學生是課程文化成果的體現者,只有讓學生站在課程的中央,課程文化的影響才更具有生命力。在“幸福教育”辦學理念的引領下,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第五實驗小學著力從環境課程建設、特色課程建設、活動課程建設三個層面入手,思考與實踐如何讓學生站在課程的中央。
激活環境課程,激發學生成長內驅力
校園環境文化是重要的隱性課程,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圍繞“幸福教育”主題,設計校園文化形象系統,精心建設“校園五景”——滴水穿石、榕泉廣場、幸福長廊、蘋果園、碩果累累。同時,學校充分利用樓梯墻,從“強、正、雅、智、新”五個層面進行主題設計。“強”字梯作為體育明星墻,陳列在各項體育賽事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或班級名片;“正”字梯展示美德少年獲得者的事跡介紹;“雅”字梯展現學生在藝術嘉年華活動中的琴棋書畫才藝成果;“智”字梯則散發著濃濃書香,展現全校師生及家長在讀書嘉年華活動中的收獲;“新”字梯布設科技嘉年華的活動剪影及學生的科技作品。
聚焦特色課程,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實踐過程中,學校圍繞“強、正、雅、智、新”五大理念,分別從國家課程、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三個層面對課程進行系統設置,并根據實施情況不斷完善。
在積極穩妥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學評價改革的同時,學校進一步建設特色課程文化,打造特色名片。
名片一:足球文化浸校園
學校建有標準的足球場,并在教學樓樓梯以足球元素為素材,營造濃郁的足球文化氛圍。近年來,學校先后開展體育嘉年華之足球趣味運動會、足球攝影書法比賽、班級足球聯賽、足球啦啦操比賽、每周每班一節足球課、足球大課間、專業教練員進校園等活動。
名片二:國學經典潤校園
學校以“傳承國學經典,提升人文素養”為文化建設主題,開展國學特色教育。為確保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學校專門成立了國學課題組,統一教材和備課資源,每周三下午第三節課為全校國學授課時間,專時專用。在實踐中,學校通過研討交流、“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初步確立適合校情、學情的課堂教學模式,并逐步形成了“日日有誦讀、周周有常態課、班班有‘榕泉’展示、年年有成果”的常態化活動推進模式。
打造活動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學校以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能力為出發點,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打造活動課程文化,把活動納入課程建設規劃,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凝練節日課程文化——舉辦四大嘉年華活動
學校著力打造體育嘉年華活動、藝術嘉年華活動、讀書嘉年華活動、科技嘉年華活動,夯實“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這一辦學理念。
同時,學校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及現有資源,開設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組建學生自愿參加、自主組織的俱樂部活動,讓學生充分享受快樂幸福的校園生活。
培育德育課程文化——深化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抓習慣,促養成。學校始終把“涵育吾品德”“蒙養吾習慣”作為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深化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定扎實的道德基礎。
學校每日定期檢查各班級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情況,每周頒發流動紅旗,每學期評選文明班隊,使習慣養成教育規范化、常態化、專題化。此外,學校深化“一聲問候、兩個輕輕、三處整齊、四個自覺”活動的跟蹤推進,每年舉行一次美德少年評選活動,增強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趣味性,使學生們樂于接受,實現寓教于樂。
學校課程文化建設旨在讓學生站在課程的中央,達到文化自覺的教育境界。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需要不斷思考、探索從而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的過程。
(作者蔡亞璇系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第五實驗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