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構筑五位一體的課后服務體系
浙江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自2006年就開始探索高質量的課后拓展服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初步形成了集管理、課程、師資、評價與硬件于一體的全面育人模式。國家“雙減”政策及浙江省、金華市相關政策出臺后,學校深入解讀,在了解師生需求的基礎上,細化落實,建立起“博·雅”教育背景下精準、高效的課后服務體系。
一是形成融入學校特色的課后服務管理體系。本著自愿參與的原則,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學習興趣和學習程度填寫課后服務報名表,在專家的協助以及與父母充分溝通的基礎上自主選擇適合的課程。某學生若覺得課程不適合自己或對該課程失去興趣,學校會尊重學生意愿,幫助其更換學習項目,保證選課的自主性。為了適應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和多層次學習基礎,學校實施分層走班的教學方式,按學生對所參與課程的掌握程度分基礎班、提高班、精英班進行排班上課。學校提倡“教師陪練”,要求每位教師學習掌握一門體藝專長,既能做好外聘主教的助教,又能當好學生的陪練。
二是在項目設置基礎上開設豐富的課后服務課程。學校充分了解了家長和學生的需求,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設置課程項目,建立博學創新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開設了藝術、口才、科技和體育四大類別的課程,共有30多個項目、60多個特色班。每門課程充分考慮了不同學習水平和需求的學生。例如武術、高爾夫球、籃球、軍體拳、集體舞等課程的開設,為學生體質體能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通過多元途徑建設專業的課后服務師資隊伍。優質的教師隊伍是課后服務保質保量開展的基礎,也是優質課后服務正常運行的關鍵。學校通過外聘專業人員的方式彌補師資不足,提高體育、藝術教學的質量與管理效果;招聘一專多能型教師,如新入職的教師中有精通畫畫的語文教師、具備二胡考級證書的數學教師等,強化了課后服務的師資力量;學校還自主培養全科型教師,通過給專家當助教、培養文化課教師體藝技能、以考核引導教師學習等途徑,激勵教師注重自身素養的提升。
四是健全動態監測與全程跟蹤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在課后服務的評價上,一是構建課后服務智慧管理平臺,實時動態掌握實施情況。學校利用“一品三力”(品性—學習力—踐行力—信念力)綜合評價體系和“附小密碼”智慧平臺,定期采集教師端、學生端和家長端的相關數據,實現了對個性拓展課后服務的日常管理和課程管理。二是形成“單雙結合”全程跟蹤的課后服務評價方式。單向評價由家長和第三方通過博雅藝術展演、階段性考核、教學指導進行評價,雙向評價則是在上課過程中、教學指導中、期末考核時進行的主教助教互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三是明確課后服務評價的重點領域和關鍵指標,課后服務評價圍繞學生、主教助教和學苑管理三方面展開。針對學生,助教老師會記錄學生的每日出勤和品行態度,由主教助教共同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過程性評價。針對教師,“博雅學苑”管理層通過打卡率、作品質量、問卷調查數據、隨堂聽課及多方座談等多種方式評價教師的師德、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并優先續聘被評為“金牌教練”的教師。針對學苑管理,學校邀請專家、家長、社會各界對學生學習成效、主教專業水平、學苑管理水平進行全方位評價,保證評價的高質量與有效性,為“博雅學苑”個性拓展服務把脈。
五是打造硬件設施配套齊全的學習活動場所。學校充分用好現有專業教室等資源,如學,F有的錄播教室、創客教室、木工教室等,做到物盡其用;對部分教室進行功能改造,拓寬現有資源的使用空間,如通過加鏡子讓音樂教室變為舞蹈教室,通過砌墻和隔音裝飾將大教室改造成若干間鋼琴房等。學校還通過一室多用、循環滾動,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如學校的三(2)班教室在課后拓展時間變成笛子教室,四(5)班教室變成葫蘆絲教室等。學校通過“三結合”的方式解決樂器問題:大件樂器由學校出資購買,小件樂器鼓勵學員自行購買,家庭困難的學員可適當低價向校外租借,最大限度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課后服務的探索過程中,學校利用系統精準的管理方法、第三方參與的評價體系、培聘結合的教師隊伍、博學創新的課程體系及循環滾動利用的硬件設施,形成課后服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育人機制。
(作者倪軍健 項雪寒 呂嫈霞系浙江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