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一直有夢,一直熱愛 ——薛法根談教師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25  閱讀:次   |
42.9K

  盛澤鎮中心小學離蘇州市區約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從1988年到現在,薛法根在這里任教、辦學,已有33年。雖是鄉鎮,這里卻如都市繁華,當地人說“是盛澤小學興了這個鎮”。此時,薛法根已辭去集團總校區校長的職務,從他身上我們感覺到,有一種不可改變的篤定。他總結出了自己從入職到惠及一方土地的專業發展歷程,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摸到教師發展的基本規律,撥開云霧見月明。

  ——編者的話

  我覺得,優秀教師有幾個本質性的特征:勤奮、走正道、能嫁接、一直有夢想、能成全別人,這樣做教師,做一輩子教師就是一件非常有價值又很快樂的事情。

  勤奮是優秀教師的必備品格

  我能夠在教育事業上做出點成績來,最重要的是,母親從小教會我兩個字:勤奮。

  我家都是農民,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帶著我和妹妹去田地,田里種水稻、麥子、油菜,菜地種玉米、紅薯。家里還養兔子和羊,從小學到初二,我每天上學前、放學后都去割草,這煉就了我勤勞、細膩的品格。我讀書期間不是最拔尖的學生,但我比其他同學都勤奮。初中作業多,我經常做作業到凌晨,一定要做完才睡覺。

  我認為,做一名優秀教師,勤勞和細膩是非常重要的。

  在上世紀90年代東方衛視播放賈志敏老師教作文的視頻,一共20多堂課,風靡上海灘,上得太好了!此后的兩三年里,我每天都在模仿他。我每天回家吃好飯就看錄像,第二天搬到課堂里,上不好再看一遍、再上一遍,一堂課一堂課、一句話一句話地模仿。我模仿的不是他怎么做的,而是模仿他怎么想的、為什么這樣做。在模仿的過程中就心領神會了。

  模仿到一定階段,我不但知道了他怎么想的,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他是怎么設計的。這背后是對教學規律的思考,是思維方式或者說心智模式,這才是本質的。當我設計出像他一樣的課時,我非常高興,這說明我的心智模式與他接近了,我也會這樣去思考、去發現素材了。

  學科教育要走正道

  工作后,我遇到了我的導師莊杏珍。莊老師曾經跟著葉圣陶先生在北京編我國第一套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她對我說:“要做一個合格、優秀的語文老師,你必須走教學的正道。”是說,教師所接受的打底的語文教育思想和觀念必須是正宗的。

  曾經,我的語文課總是深一腳、淺一腳,對下一節要上的課心里沒底。有一次,我準備上一節作文課,先寫了一份教案,教研員說不行,我改了之后拿給教導主任看,教導主任說得改。我改完教科室又說要體現新理念,要改……最后這節課上得一塌糊涂。

  莊老師給我指點迷津:“因為你對教育理解得不深刻,你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別人的。所以,你一定要對教育有本質上的認識,以后遇到任何觀點,你就用這把尺子去量一量,再判斷是好是壞。”

  莊老師對我非常嚴格,曾經有好幾年的時間,我天天到她家里去。我先解讀教材,她再批判,并讓我回家看葉圣陶先生的書,大概持續了好幾年。在這個過程中,我建立了不偏不倚的語文教育思想。

  以“如何理解我們語文學科當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為例,理解不透徹,語文教育一不小心就會走極端,要么偏向工具性變成訓練,要么走向人文性變成人文學科或思想教育課。對這個問題,葉圣陶先生講得很清楚,語言和思想是不能分開的,要在聽說讀寫這四種語文實踐活動中實現統一。所以,語文學科培養的是運用語言的能力,運用語言來理解文本,運用語言進行表達。不把握這些本質上的東西,就容易走偏,害學生、害自己。

  嫁接出自己的“創造”

  跟著莊老師學習大概七八年以后,我突然發現自己好像變成她了。可是,我怎么可以和師傅一模一樣呢?因為教育不是復制。我開始進入自己研究的階段。

  這時候,我參加了蘇州市的一場高級研修班,金學智老師講了一個詞“嫁接”讓我豁然開朗。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東西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別人成功的經驗、先進的思想是很多的,僅僅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沒用,要把人家的東西嫁接到自己的“樹”上,才能努力長出自己的果實。如果不會嫁接,要么一輩子簡單模仿,要么會一廂情愿地按照自己的偏激思想一直做。

  在語文學科中,我先嫁接了心理學中用來改善人記憶的組塊原理,提出了組塊教學。語文學科有碎片化的特點,我用組塊教學將其結構化,上出自己的特色,這樣的課很干凈,一節課可能只教三個板塊,每個板塊一個核心內容、一個核心目標。這個板塊重知識積累,那個板塊重思維或情感熏陶……

  每個板塊指向的語文素養不同,需要學生運用的思維方式就會不一樣,而不同學生對不同板塊的學習優勢也不一樣,有的朗讀特別好,有的文本理解能力特別強。此時,我發現“多元智能理論”非常有價值,我又進行了第二次嫁接。改造后,我的語文教學板塊里有了多種學習方式,可以適合不同的學生。這樣,教學手段、學習路徑都更多元了,一個方法不靈了,我就換個方法,總有一個適合學生。

  這樣研究五六年后,我又進行了第三次嫁接——言語交際功能,提出了言語交際理論背景下的組塊教學研究。這時候,我打開了一個新天地:語文學科回歸生活本身了。

  所以,“嫁接”太重要了,嫁接得越多,語文學科拓展的空間、領地就越大,就越能有所創造,有所突破。

  讓同伴變優秀

  一個人的成長不是孤峰凸起,而是高原出高峰。我在鄉鎮,如果天天接觸的人水平都一般,怎么可能發展得更快、站得更高?我把“讓同伴變得更優秀”作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做。比如,培養所有徒弟成為特級教師,當我們學校有了5個特級教師時我發現,跟他們對話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了。

  讓同伴變優秀,一開始需要你付出,你要給他們機會、成全他們,把自己所得教給他們,毫無保留。我自己的思考所得,哪怕沒有發表,我都講給身邊老師聽,讓他們去用。這樣我們才能同步,才能在探討課堂、教學的時候接軌。

  還要敢于讓別人超越你,讓別人打破你所形成的固有的思想觀念。在確定集團校的新校長時,也因為她非常具有叛逆精神,老是反對我,行政會上頂撞我,討論課也頂撞我,她不迷信我、不盲目崇拜我,這樣的人將來就有可能開辟出另一片天地。如果沿著我的路走,你只能在我的思想下面,你不可能突破我。

  在全國8個組塊教學實驗區中,我發現他們有的已經超越了我某方面的思考,我非常高興。一項有生命力的研究或事業一定是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開掘它,這個事業才會越做越大。

  好老師就是要做榕樹,要做根的事業,從樹上爆出來樹根,再成為一棵棵樹,然后長成一片森林。

  選擇一件事做一輩子

  人要有夢想,不是說一開始就要有這個夢想,最難的是一直有夢想。人比較容易的是,小時候有夢想,到一定年齡特別是工作10年以后,很多老師基本就沒夢想了。

  在我小時候,農村最有地位的是教書先生,只有他識字,家家戶戶買的水桶、扁擔上要寫名字,就得請教書先生來寫。后來我們村里出了一位多才多藝、能唱會跳的老師,大家一有問題就去請教他,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很受尊敬。

  就這樣,我有了這個夢想——要做一個優秀的、受人尊敬的教師。從小學到師范學校,再到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我都保留著這個夢想。夢想也許最終也實現不了,但它會讓你生活的每一天更有意義,永遠給你希望,讓你積極,讓你快樂。要成為好老師,還要有信念。江蘇省教科所原所長成尚榮先生曾對我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研究所有的東西,要選擇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一件事,最好做一輩子。”

  以前我也做了好多東西,有時候半年做一個研究或一個項目,但始終沒有深入下去。語文這門學科是根的事業,就要一心扎下去,所以我的組塊教學語文學科研究做了20年,做了3輪課題,寫了10本專著。

  剛開始提出組塊教學,我受到了很多專家的質疑。但我始終相信,只要方向對了,堅持做下去,一定會出成果。為什么我的課在別人看起來還是很機械?那是因為我做得還不夠好。為什么我設計不出來?因為我還沒想到那個最優方案。

  在沒上好的課面前,我從不繞道而行。我曾經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公開課,上了好幾次,效果都不太好。別人說“你換一節課”吧。我繼續琢磨了一個多月,終于想出來又簡單又有效的課程設計。原來兩節課都上不完的內容,我能讓學生在一個小時內學得非常透徹,就是不斷琢磨、思考得到的。

  我床頭常備一個筆記本,一想到好的點子,就馬上寫下來。家里的筆記本已經厚厚一摞,學校的柜子也被擠滿,上課、思考、閱讀的點點滴滴都在里面。

  回頭看,每三五年我的課都會有一個飛躍或轉折,但在之前的大半年時間里都很痛苦,看到問題卻很難突破。但突然之間,有一堂課就發生了轉變,邁上了一個臺階。這就是一直有信念、一直熱愛、一直尋找、一直思考、一直實踐的力量。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