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破除傳統路徑依賴,向課堂要質量要效益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破除傳統路徑依賴,向課堂要質量要效益—— 改革,圍繞“40分鐘”展開
沒有了培訓機構“幫忙”,沒有了課外補課,沒有了機械性、重復性作業的訓練——“雙減”政策之下,如何打破傳統模式的路徑依賴,從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圍繞“40分鐘”改革!這是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給出的答案。
針對日漸嚴重的培訓補課現象和學生作業負擔加重的問題,早在10年前,雨湖區就逐步開始區域性推進減負提質戰略:從課堂“40分鐘”主陣地入手,推進教育生態圈建設、“為未來而學”深度課改、教師全員研修工作坊等一系列改革,努力讓課堂更均衡、更高效、更優質,初步破解了依靠培訓、補課、重復性訓練等方式提質的傳統路徑依賴。該區先后獲評湖南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湖南省教育強區等榮譽。
解決減負前提:讓課堂更均衡
10年前,與很多地區一樣,雨湖區也面臨著家長擇校、擇班、擇師的巨大焦慮,結果就是不少家長把孩子送進了培訓班補課。
特別是2011年,鶴嶺鎮、姜畬鎮行政區域規劃調整至雨湖區,使該區成為典型的城鄉二元地區,農村學校數量占全區中小學校總數的60%,呈現出中小學校“城擠鄉閑”、教師隊伍“城強鄉弱”、教學水平“城高鄉低”的發展不平衡矛盾,更加劇了社會的教育焦慮。
“減負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雨湖區教育局局長譚先玉說。2014年,雨湖區教育局提出了建設“1+1+1(強校+薄弱學校+農村學校)教育生態圈”的思路,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和諧共生共發展的教育生態體系。7年來,雨湖區堅持校長輪崗交流一體發展,校長任職6年必須輪崗;全區已建立的11個生態圈,其主導校向圈內薄弱學校、農村學校輸送了23位管理人員,好的辦學經驗得到廣泛傳播。同時,雨湖區對骨干教師評選實行“指標到校、均衡配置、動態管理”的辦法,優質學校、優秀教師的先進教育理念通過骨干教師輸送到農村及城區薄弱學校。近5年,該區每年交流人數達到區專任教師人數的13%,教育生態圈師資差距不斷縮小。
定期組織教師定向支教、流動支教、課程分享、學生活動聯動、教研培訓聯動、管理經驗共享、教學資源共享、優質師資共享、特色項目展示等“抱團成長”行動,進一步縮小了雨湖區各成員校之間的差距。
如今,雨湖區教育“底部”不斷抬升,為“雙減”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一組數據顯示:全區264名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中,農村學校教師占比達34.5%;市區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員228人中,農村學校教師占比達24.6%。
夯實減負基礎:讓課堂更高效
今年秋季學期開學后不久,雨湖區風車坪學校的一場“隆中對”開場,校長杜雅莉向全體參會教師拋出話題:“雙減”背景下,如何做到“減負不減質”?熱烈討論后,大家的共識集中在“‘雙減’不是減質量,提質核心在課堂”。
這也是雨湖區全體教師的共識:課堂高效,是減負的根本。譚先玉說:“只有促進課堂教學的良性變化,才能從源頭上減少校外、課后‘加餐’加碼的沖動。”早在2016年,雨湖區就提出了“為未來而學”深度課改主題,并著力突出課堂主陣地。“為未來而學”的基本思路,一是教育教學理念的改變,二是教育教學策略的改變,三是教育教學設計的改變。
“這與‘雙減’文件的要求不謀而合。”雨湖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主任周水清說,5年來,該區建立課改機制,邀請數十位省內外著名課改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建立了“教研員+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壇新秀”的學科課改實踐專業引領團隊培訓機制。無論城區還是農村,大校還是小校,課改工作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課改氛圍越來越好。目前該區一批學校建立了特色課程體系,如曙光學校的七彩課程、風車坪建元學校的STEAM課程、金庭學校的卓雅課程等。
抓住減負關鍵:讓課堂更優質
“雙減”政策對教師專業素養、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從過去的“大水漫灌”轉變到“精準教學”,讓教師教懂、教透,應教盡教,讓學生學好、學夠?
如何讓教師在不離開學校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解決課堂教學問題?2018年3月,雨湖區教育局探索把區本級教師培訓、教育科研、名師工作室、送教下鄉、網絡研修等諸多重復交叉的研討活動,以學科為中心整合到教師工作坊研修活動之中,構建“教、研、訓一體”的教師專業成長新路徑。每個工作坊由學科教研員和學科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學科坊“三人行”主持人團隊,在研修前期進行需求調研,堅持以課堂教學問題為導向,通過梳理確定主題,以“線上+線下”的研修活動讓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真正有機結合。
“教師全員工作坊是一種新穎的教師教育,有力打通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最后一公里’。”雨湖區教育局副局長王紅說,參加工作坊研修的教師不僅要聽專家講,而且還要講給專家和同行們聽;不僅要觀摩別人上課,更要自己備課、講課,讓別人觀摩。通過個人備課、集體討論、教學實踐、評點反思等,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促使學員對教育教學內容和方式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使教師專業成長得到了充分的保證。
“均衡的教育從優質的課堂開始,立足于課堂的教師全員工作坊研修為諸多鄉村學校提供了校本研修的平臺與資源。”周水清說,鶴嶺、姜畬兩鄉鎮的許多鄉村小學教師通過這種研修,能夠與城區學校教師同步開展教學研討,及時獲取優質的課程資源,課堂教學得以改進。
由原來的“高空噴灌”轉為“根部滴灌”,目前雨湖區30多個工作坊的100名左右的主持人正引領全區教師,在慢慢浸潤中讓真實的學習發生。教師參與研修的積極性高漲,學員學習率和合格率均為100%。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