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為本 加快構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
師資為本 加快構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宋萑
關鍵事件
2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聚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關鍵領域和重點方面,提出高校教師發展支持系列舉措;8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出臺“優師計劃”,加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定向培養;11月,教育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正式向公眾征求意見,明確教師權利義務、待遇保障,提高教師準入門檻、突出師德師風評價標準。此外,北京、上海、廣東深圳、江蘇常州等地先后探索新的大面積教師輪崗交流政策。
回顧2021年教師隊伍建設最大的亮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的發布。與現行教師法相比,《征求意見稿》在教師權利與義務、資格和準入、聘任和考核、培養和培訓、保障和待遇等方面均有調整,以法律條款的形式對應時代而生的新問題進行回應,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立法表達。
《征求意見稿》首先就教師法律地位進行清晰界定,確立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的法律身份,凸顯教師職業的公共屬性。這不僅強化了教師承擔的國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務職責,對教師工作提出更高、更嚴格要求,亦有助于普遍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保障教師的待遇與權利,強調教師權利與義務的整體平衡。
與此同時,《征求意見稿》強調教師隊伍質量提升,其中包括提升教師資格的學歷水平要求,并關注教師在職發展的重要價值。事實上,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通過推進教師學歷提升來支撐起整個基礎教育的恢復重建和發展。而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教師隊伍學歷進一步提升自然要擺上日程。
高質量教師隊伍既需要職后持續發展和學歷提升,更需要在培養的供給側方面進行結構性改革。因此,《征求意見稿》中基于構建靈活開放的現代化教師教育體系思路,以法律形式確認了“國家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教師培養體系”和“國家支持高水平綜合大學舉辦教師教育”的體系框架,教師教育體系的開放化格局被寫入法律。這意味著一方面要強化師范院校的主體地位,引導師范院校把辦好師范教育、培養優秀教師作為核心任務來抓;另一方面要引領綜合性大學依托其學科齊全、辦學水平高等綜合優勢,提升教師培養層次、拓寬多元培養模式,共同指向培養適應新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
除了《征求意見稿》,2021年國家在教師隊伍建設上還有側重地解決優質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畢竟,目前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在不同地區及城鄉間仍存在較大差距。《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已明確指出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在此背景下,各地實施更大力度、更大面積的教師輪崗交流政策與教育部開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簡稱“優師計劃”),具有一致的內在價值取向,即追求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現代化教育,滿足人民群眾的期盼。教師輪崗交流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均衡學校的教師資源,輻射鄉村學校與弱勢學校,實現義務教育相對公平;“優師計劃”則從源頭上改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隊伍質量,通過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與地方師范院校定向培養優秀教師,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注入源頭活水,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前者是從在職教師的流動分配入手,后者則是著力于優質師資的定向輸送。
展望未來,隨著教師隊伍整體學歷結構進一步改善、開放靈活的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逐步健全、兼具公平與質量的教師隊伍管理體制臻于完善,實現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目標指日可待,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必能實現。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