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北區新村實驗小學 “新美”教育 在引領教育美的路上篤行致遠
美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每個人都應有發現美的眼睛,培養屬于自己的審美情操與品格。這就需要從小接受美育的熏陶。學校和家庭積極探尋美育之道,期待在教育生態中以審美教育使每一個人都身心健康、生命力旺盛、精神強大。在我國西南腹地,有這樣一所以“美”為核心價值追求的學校——重慶市江北區新村教育集團新村實驗小學,積極探索著審美新途徑。
在“2020年博鰲國際教育創新論壇”上,新村實驗小學被授予“全國美育聯盟學校美育教育示范校”和“金絲結青少年文化藝術展評基地”稱號。多年來,學校系統踐行審美教育,提供了為創造新時代美好生活而育人的實踐樣本。
價值追求: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全人之美
“五育并舉”是教育政策和教育常識的基本要義。面對現實,學校需要重啟審美教育,讓師生因“內在的美感”而舉止優雅、精神飽滿、心靈高貴、人格健全。
2016年,學校制定了《新村實驗小學“十三五”美麗行動綱領》,打造了“新美”教育品牌,致力于培養具有“健康、擔當、樂學、創新”核心素養和國際視野的“新村美少年”。在頂層設計上,新村實驗小學確立“新美”教育哲學,引領師生“尋美”行動。“新美”教育是一種思想體系,其核心體現為“以美育美、各美其美”的教育理念和“各美其美、日新月異”的校訓。其關鍵因子是審美教育,是讓學生認識美、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教育;同時,還以審美教育為核心,融合德育、智育、體育、勞育,實現“以美明德、以美啟智、以美健體、以美怡情、以美促勞”,促使學生形成“樂學習、能改變,有夢想、能擔當,愛探索、會創造,雅情趣、懂審美”的健全人格。
“新美”教育理念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全人教育”為價值追求,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的基本規律,凸顯了新村實驗小學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尊重,旨在幫助學生成為完整而有尊嚴的個體,從而在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以強大的意志力應對可能遇到的波折和困難。
課程建構:
“新美”課程體系,一場與學校的“美遇”
優秀的教育理念需要基層教育單位以具體可行的課程體系落地實現。美育與所有教育內容和教學課程都存在不可或缺的聯系,這就需要學校建設以藝術課程為主體、各學科互相滲透融合的課程目標和體系,并且充分調動各類社會資源廣泛參與。據此,新村實驗小學開發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新美”課程體系。
“新美”課程體系是“新美”教育理念落地的主要載體,以審美素養培養為重心,融合德智體美勞“五育協同”發展,實現綜合育人效應。學校以關注生命的視角建立課程理念,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自我認同、價值實現。“新美”課程體系包含藝術美育課程、學科融合美育課程、綜合美育課程、隱性美育課程四大類,其中不僅有學科知識的教授,更包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良好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和個性品質的養成等價值目標。
藝術美育課程——以藝術教育夯實美育之基
學校藝術課程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審美教育的主體。新村實驗小學的藝術美育課程在國家基礎課程(音樂、美術、書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多層次、多樣化的校本拓展,建構起“1+N”藝術美育課程群。“1”指國家基礎課程,“N”指校本拓展的“展美藝趣”課程,包括面向全員的課程、供選擇的社團俱樂部課程與專長課程。
學科融合美育課程——以學科滲透實現課程育美
美育之美貫穿各個學科。新村實驗小學把反映和體現在各個學科課程之中的美育元素,按照美的實現形式完整地呈現出來,實現美育課程與課程育美的有機統一。學科融合美育課程以美為核心線索,將國家基礎課程與校本特色課程按照學科特點統整為6個大類,即“尚美修身、達美言語、完美思維、創美探索、弘美健體、展美藝趣”。
“尚美修身”課程以品德與生活學科課程為基礎,延伸形成儀式課程、節慶課程、畢業課程等,旨在拓寬學生的生命維度,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的善美;“達美言語”課程以語文、英語學科課程為基礎,拓展形成趣味童謠、經典繪本、詩海拾貝、童言童畫、小小演說家等課程,重在引導學生用聲音和語言去表達美、傳播美;“完美思維”課程在數學學科課程的基礎上,開發出數學迷宮、七巧益智、數獨驛站等課程,強調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充分體現思維之美;“創美探索”課程立足科學、信息技術、綜合實踐等學科課程,拓展形成科技文化節、創客機器人、智能小院士等課程,旨在讓學生領略生活之美、創造之美,在實踐中促進創新精神的培育;“弘美健體”課程以體育與健康學科課程為立足點,延伸形成多彩體育節、繩彩飛揚、籃球公園等課程,以期強健學生體魄,促進學生身心發展,體現健康之美、陽光之美;“展美藝趣”課程在音樂、美術學科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絲竹音韻、民樂新蕾、童心舞動、墨香書韻等課程,以藝術之美感染學生,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綜合美育課程——以美感啟蒙激發審美情趣
綜合美育課程的“1”指的是學校面向全體的校本特色課程——美感啟蒙課程,“N”指由此拓展出來的主題統整式學習課程、STEAM課程等。美感啟蒙課程是新村實驗小學的特色美育課程,課程定位為“以感為源,以美啟蒙”。其中,“以感為源”強調在對美的基礎認識、理解感知、實踐體驗中覺知美好、共情美好,進而營造美好;“以美啟蒙”強調通過學習美的常識啟蒙學生的感知理論,在此基礎上塑造學生的感情基調,最后通過對美的探究,激發學生的感情動力。
學校建構了《美感啟蒙課程實施方案》,以審美教育為邏輯建構主線,圍繞“美”的5個核心要素——秩序、比例、構成、顏色、質感,組織年級學習相關內容和主題,形成審美素養的學習序列。每個年級的美感內容以自然探究、語言、數學邏輯、空間、運動、人際交往、內省、音樂作為課程學習的8個維度;美感啟蒙課程實行跨學科美育課程資源統整,打破學科之間、學科與生活之間的界限,凸顯學科融合的主題統整式學習方式。
例如,在“尋美重慶——橋”的課程中,學生通過感悟、體驗、鑒賞橋的“建筑之美”“藝術之美”“文化之美”“科技之美”“心靈之美”,通過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的融合,打破學科課程邊界。又如在“瘋狂的報紙”主題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通過廣泛收集、技法探究、自主嘗試、動手體驗、創意思維等過程,將生活中的廢舊報紙變成一件件生動的作品,從而實現自己的藝術創想,也為自身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空間和可能。
真正的美育目標在于讓學生擁有發現美、感知美的能力,美感啟蒙課程讓學生在每一堂課中親手參與、積極思考,在藝術中感知美,從生活中找到美,從而獲得積極向上的力量,更好地體會生活和生命之美。
隱性美育課程——以環境創設營造美育氛圍
隱性美育課程是指校園環境建設、學校辦學理念、校風校紀、人際關系、校訓校服校旗校歌、學校制度與管理等蘊含美育元素的課程。新村實驗小學在設計具有美感的校園時強調兩個關鍵點:一是在內容上,致力建設具有自然靈動美感、生態野趣美感、精致優雅美感、繽紛艷麗美感、端莊樸素美感的“新美”校園;二是在過程中,強調師生共同參與。校園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蘊含著師生對美的理解與表達。具有美感的設計使校園物質有了更為豐富的精神內涵,在校園“美感”的浸潤中,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提升。
課堂重塑:
兼具形式美與內涵美的“新美”課堂
蘇聯哲學家卡岡認為:“無論哪種教育活動形式,如果它不包括審美教育成分,就不能達到巨大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審美的熏陶,是新村實驗小學踐行“新美”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環。學校努力建構并探索“新美”課堂,以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新美”課堂是以美學精神和美育思想為價值引領,尊重學科基本屬性,凸顯審美特質,將課堂教學的教學環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進行審美化設計,使教學活動彰顯形象生動、情感激勵、自由開放、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等美育特征,讓教學過程變成師生審美欣賞、審美表現、審美創造的情感活動,達到內在邏輯美和外在形式美的和諧統一,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豐富學生情感、塑造學生人格、奠基學生幸福快樂成長。
教師在構建審美意蘊的課堂生態時,不僅要追求教學形式之美,更要挖掘教學內涵之美。教師的教學設計更豐富多彩,學生的學習欲望就更加強烈,學習也將變得更為高效。例如張蕾老師執教的《著我漢服愛我中華——小紋樣大智慧》一課,以漢服為媒,以歷史為線,將中華傳統禮儀融合于課堂,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略中華文明之美。學生沉浸其中,紛紛感嘆“好看好聽又有趣”。這堂課很好地呈現了“新美”課堂的教學樣態,也見證了新村實驗小學對“臻美品質”的追尋。
課堂教學是美育工作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美育理念、素養和能力的重要場所。學校美育工作的實現應以課堂教學為基本支撐。新村實驗小學將美育與教學合一,不僅挖掘各科教學中的美育資源,進行適時和適當的教育,而且使每堂課本身成為一種美的存在,達到“教學美、教育美”的境界。
多年來,新村實驗小學基于核心素養,潛心研究美育教學策略,在實施審美教育中走得早、行得實、延得深。對于美的定義和感知,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新村實驗小學而言,每一個人都被審美情操、審美情趣、審美品格所包裹,以此過上一種幸福、自由、美麗的生活,便是對美的充分闡釋。
(田桂誘 李青春 周晶晶)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