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敬賢路實驗小學 打造文化場域 凸顯“敬賢”本色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的重要體現。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校園文化在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方面發揮著獨特的育人作用。
江蘇省鹽城市敬賢路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敬賢路實小”),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抓手,探索實踐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敬賢”特色校園文化體系,深化“敬賢”文化精神內涵,創設出具有鮮明特色、助力學生浸潤的“敬賢”文化場,努力打造“敬賢”文化品牌,實現環境育人的潛在功能,不斷推動學校內涵發展。2021年7月,學校申報的江蘇省課程基地項目——“‘敬賢’文化下的學科德育基地”成功獲批。學校著力打造以德育為核心理念的“敬賢”文化場域,讓學生沉浸其中,引導學生“見賢思齊”,實現環境育人的功能。
德育為先
創建“敬賢”文化校園生態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德育工作作為教育的靈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培養造就合格公民的起點。敬賢實小緊緊圍繞“敬賢”這個文化底色,以“賢”為文化引領,讓校園內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浸潤著濃郁的“敬賢”文化意蘊。為了讓環境更好地為立德樹人服務,更好地彰顯“敬賢”特色德育,學校通過“生態體驗區、傳承體驗區、智慧體驗區、‘敬賢’體驗區、未來體驗區”五大主題功能區進行環境改造,讓校園成為“多視角”的學科德育資源場。
生態文明教育是各學科都應涉及的德育主題,鹽城又是著名的濕地之都,因此,學校建造了“濕地公園”景觀帶作為生態體驗區,將蘆葦、小船等典型濕地動植物和特色景觀安置在濕地公園之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地方文化特色。
“賢者在前,見賢思齊。”在傳承體驗區,學校設置了“敬賢石”與“思竹林”承載校園“三風一訓”和歌詠賢者的古詩詞,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傳承古代賢能的高尚品質。同時,在“敬賢”體驗區,以漢白玉孔子雕像、凸顯德育元素的文化長廊、文化石柱和“爭做小賢士”展示墻等文化板塊,引導學生見賢思齊、反思自省,加強德育滲透,讓每名學生都能成為有德才的“小賢士”。
在智慧體驗區,學校的大型現代化圖書館與市圖書館共建,形成資源共享的“賢”味閱讀場。圖書館內還開設了“賢娃繪本閱讀館”和各類讀書角,完善“敬賢”文化閱讀場域的配套設施,充分開發閱讀空間,用書德浸潤著每一位“小賢士”。學校還增設了“賢娃舞墨”博物館,陳列學生的書法和繪畫作品,打造濃郁的博物館學習氛圍,提升兒童美育素養。
在未來體驗區,學校開設了“向日園”和“賢寵樂園”,鏈接學科德育,提升學生未來發展所需的綜合素養。在“向日園”里,學生親自體驗勞作,園邊安置的木頭長凳和展板墻,定期輪換展示學生在親手栽種、陪伴成長、快樂收獲的種植過程中記錄下的文字感受、圖片等,讓學生體會勞動的快樂。長連廊外墻是學生手繪的“心中的向日葵”,形成了特色文化景觀帶。在“賢寵樂園”,學生對教材中出現的部分動物開展近距離觀察,并在競聘園長、飼養員、給動物園命名等活動中培養責任精神和主人翁意識,滲透生命教育。
精神立校
豐富“敬賢”文化內涵表達
校名中的“敬賢”二字承載了重要的德育內涵,旨在讓學生啟蒙于“敬賢教育”,通過尋找“賢”、崇尚“賢”、學習“賢”、成為“賢”、傳遞“賢”的過程,成為有遠大理想、有真實本領、有愛國情懷、有社會責任感、能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新時代“賢人”。
在設計學科德育內容時,學校一方面加強了以“敬賢”為核心價值導向的風氣建設。從《論語·里仁》的名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中明確的“見賢思齊”的校訓,是學校希望達到的人際關系氛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此為基礎,學校又延伸拓展出“敬賢敬細”的校風建設目標、“敬業樂群”的教風建設目標和“敬學敦行”的學風建設目標,設計了一套“敬賢”校園文化風氣建設“組合拳”。
另外,學校提倡“內賢外敬”的管理文化,強調要“內賢”且“外敬”。“內賢”即以賢能之人的德行、品性、才智增強自身的內在修養,強化自身的內涵發展。師生均以先賢為榜樣,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外敬”則指走出校門,師生均要注重言談舉止、遵守社會公德、注重自身信譽,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內賢”為“外敬”的出發點,“外敬”為“內賢”的歸宿,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學校從教師、學生、課程三個角度加強學校形象建設,指向“把學校辦成一所兒童幸福學習的樂園”的辦學愿景。學校致力于培養有德育示范性的“優賢”教師,努力讓每一名教師都成為“有大智慧、有大情懷、有大視野”和“會合作、會研究、會創造”的“三有三會”的“優賢”教師,讓教師真正做好表率、當好楷模。同時,學校重視培養“尚賢”學子,即“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和“會學習、會探究、會創造”的“三有三會”新時代少年兒童,使其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還創新構建了基于體驗的“葵花課程”體系,形成了有“敬賢”特色的學科德育課程文化。該體系整合了國家課程、地方體驗課程和校本體驗課程。學校以國家課程為體驗式學習實施的主陣地,在學科教學中充分融入地方的鐵軍、濕地、海鹽等資源,拓寬了學生體驗式學習的路徑,有效培育了學生的生態素養、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提升了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和能力。
價值引領
完善“敬賢”文化制度框架
學校創建了具有“敢為人先”精神的管理團隊,保障落實制度文化的有效實施。全面的精細化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強,反饋評估機制高效,學校管理工作也逐步由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在加強團隊文化建設上,學校積極探索“以目標凝聚人,以精神鼓舞人,以機制激勵人,以真情關懷人”的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學校領導力和執行力,形成了多主體參與、多中心治理的管理特色。
在完善管理機制的前提下,學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趣味盎然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浸潤德育,讓學生獲得階段性成長。目前,敬賢實小的校園文化活動已逐漸序列化,如“與勞動對話,勞動最光榮”的勞動教育系列、“與傳統對話,我是中國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等,每一次的活動都旨在更加精細化、趣味化、科學化。
與此同時,學校以“著眼教師隊伍整體發展、立足教師個體成長”為總體思路,為教師提供支持性組織環境和發展平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師個體素質。學校建立了信息化“教師學習和發展檔案”,構建適應教師發展的機制與策略,形成教研與科研并舉、理念與實踐結合、學校與教師同行的校本培訓格局。通過修訂教師評價體系,將學科德育實施程度、學科德育實際效果、課程開發能力等納入到評價體系中。并且,還設置了年度“賢德人物獎”“敬賢奉獻獎”等獎項激勵,喚醒教師自主發展的內驅力,激活教師崗位創新能力,培育具有高度責任心和人文素養的“優賢”教師群體。
行為導向
助推“敬賢”文化動態發展
學科德育課程要回歸現實生活,行為文化才是最終體現。只有通過良好的外在行為文化表現,物質文化才能體現其基礎的價值,精神文化才能體現其載體的作用,制度文化才能體現出約束的力度。學校行為主要由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行為和學生行為構成,并基于課程、課堂學習、社團活動等全面展開。
在深化教改的大背景下,學校圍繞體驗式學習的親歷性、情境性等特征,以解決問題為任務、以真實情境為策略、以學科育人為目標,建構了以“驅動—發展”為核心的體驗式學習生態圈,著力培養深刻“敬賢”文化印記的“尚賢”兒童。在學習生態圈的指引下,根據學科內容、體驗類型及方式的不同,探索出體驗式學習的學科教學課堂樣態。以國家課程為主,開展融合“學科德育”的課堂教學改革。從細化學科課程育人的德育元素著手,根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五大德育內容梳理教材,挖掘出各學科自身具備的德育元素,由此構成“5+N”的敬賢實小學科德育范疇體系,建構學科德育課堂教學的模型,深入開展落實學科德育的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在課堂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及時評價學生課堂學習表現,及時反思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達成,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除了課程探索,學校還發展了“敬賢”行為文化,從校長到教工到學生,都在以榜樣的力量影響校園文化行為。作為學校的掌舵人,校長首先扎根教學一線,成為“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并為其他教師做好價值導航,為他們搭建發展的舞臺,不斷摸索更適合學校發展的德育模式。教師作為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其形象時刻都在向學生傳遞教育的各種信息。結合“敬賢”文化的核心,學校通過健全榮譽稱號體系、完善教師崗位晉升激勵機制、建立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制度、完善中層干部流動機制等,提升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教師專業發展,為建設幸福學習的樂園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
學生的行為是學校德育建設的重要目標,學校堅持不懈地增強“尚賢”兒童成為優秀“小賢士”的“向心力”,通過班隊會、晨會、主題教育活動、“小賢士”廣播站等營造良好的向上氛圍,開展專題學習,真正讓校園文化成為“尚賢”兒童豐富的精神食糧。學校還注重讓學生了解校服和學校徽章的內涵,讓學生有“我是敬賢人”的驕傲,并通過主題活動樹立典型,進行廣泛宣傳,真正凸顯“見賢思齊”的文化力量。
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敬賢實小以校園文化精神建設為學科德育項目實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探索和營造優質的育人環境與濃厚的德育氛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德育功能,讓德育之花開滿“敬賢”校園。面向未來,學校將繼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完善“敬賢”文化建設體系,厚植校園文化土壤,以精神文化培根鑄魂、潤育生命,打造學校精神高地,真正實現文化強校的教育發展目標。
(趙志宏 王紅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