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濱河學校:發揮九年一貫制優勢減負提質
■落實“雙減”政策聚焦高效課堂
四川省成都高新濱河學校(以下簡稱“濱河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學校發揮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學制優勢,整體規劃“雙減”背景下學生九年的發展,讓學生健康發展、快樂發展、充實發展。
長期以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減不下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初中擇校和高中升學的壓力。“雙減”政策實施后,很多家長內心還是忐忑不安。而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沒有“小升初”的壓力,同時學校向家長宣講成都市逐步提高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的政策,學校以綜合素質而不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向優質普通高中推薦生源的做法,減輕了家長對高中升學的焦慮感。所以,無論是一至六年級的家長,還是七至九年級的家長,都對學校實施的“雙減”措施持支持態度。
課程同構,讓發展可持續
無論課堂質量還是課后服務質量的提升,都離不開高品質的課程。濱河學校在進行課程建設的實踐中,不單單著眼于學生小學六年或初中三年的發展,而是著眼于學生義務教育階段九年的發展來設計課程,讓課程規劃和學生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
濱河學校對課程進行整體規劃,從“真知識”“真能力”“真品格”三個項目,從“敬天地之真”“敬人事之善”“敬生命之美”三個維度,對一至三年級、四至六年級、七至九年級三個學段提出了明確具體的目標。學校在進行“敬善”語文學科課程建設中,也從“聽、說、讀、寫、趣、思、冶”七個維度,分低、高兩個階梯目標對學生九年的發展進行規劃。學校在設計特色課程——“行天下”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時,分別設計了一、二年級的“麗行天下”課程,三、四年級的“禮行天下”課程,五、六年級的“理行天下”課程,七至九年級的“力行天下”課程。
課改互通,讓質量有提升
通過對全國各種形式課堂的研究、對比,濱河學校最終確定一至六年級通過推進“自導式”課堂改革為推進“雙減”工作立柱架梁。濱河學校先后4次到外校取經,邀請專家到校培訓教師,召開專題研究會8次,深入課堂具體指導。濱河學校有100余位教師參與課改,他們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濱河“自導式”教學,如:課前強調“四必”(課前必預學、預學必檢測、檢測必統計、統計必運用);課中緊扣“兩問”(核心問題架構課堂環節、延伸問題導向深度學習);作業指向“三小”(通過課前預習小檢測明學情、通過課中小練習糾偏差、通過課后小作業固學識)。課前“四必”、課中“兩問”、作業“三小”等舉措,目標均指向“雙減”下的課堂減負提質。
為了讓一至六年級的課堂改革能夠延續,濱河學校七至九年級引進了基于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的“精準提升教學質量實驗項目”。“自導式”教學和“精準提升教學質量實驗項目”一脈相承,前者更多的是基于問題的個性化教學,后者更多的是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教學。兩項課堂改革相輔相成、相互融通、相互呼應。
師資共享,讓興趣盡發展
九年一貫制學校和單設小學、單設初中相比,最大優勢就是師資可統籌調配。如何在落實“雙減”中發揮這一優勢?濱河學校在課后服務課程設置中,打通中小學的壁壘,讓小學、初中教師資源共享。如初中歷史教師程麗萍在小學開設了“奇妙博物館”趣味歷史課后服務課程,初中政治教師李亭亭在小學開設了“自然與社會”環保類課后服務課程,小學教師姚青青在初中開設了“我會說俄語”外語課后服務課程……這些課后服務課程能夠在小學、初中順利開設,都得益于九年一貫制學校師資能夠共享的優勢。
為了讓一至九年級真正能夠“貫”起來,濱河學校打通小學和初中的壁壘,采用“橫向管理,學段評價”的交互式學段管理方式,把九個年級分成“147起始學段、258成長學段、369晉級學段”,并根據各學段學生的共同特點,分類實施教育教學。交互式學段的劃分不僅有效打通了小學和初中的壁壘,還讓學段教師主動對本學段學生九年的發展負責,從而注重學生的長遠發展,而非短期分數。
(作者瞿代之系四川省成都高新濱河學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