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華中師范大學:發揮融媒優勢 培育時代新人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1-20  閱讀:次   |
42.9K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隨著有“網絡原住民”之稱的“00后”大學生群體進入校園,華中師范大學融媒體中心以硬件建設為基礎,以項目實施為抓手,以隊伍建設為依托,多措并舉加強網絡育人。

引導大學生演好網絡角色

  《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角色”的應然與實然如何?這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中,首先要廓清的現實問題,也是時代賦予的重要課題。華中師范大學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緊密結合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的角色特點,不斷創新形式載體,突出互動性和體驗性,引導大學生演好網絡角色,構建健康網絡文化,讓思政工作充滿活力。

  優化網絡思政供給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全媒體時代以其開放性、互動性、交互性,為大學生搭建了一個平等而富有活力的虛擬社會空間,網絡交流交集頻次和場域的不斷擴大,使大學生更深度地參與網絡社會,利用網絡構建自己的虛擬世界。從傳統時代只用扮演現實角色,到如今擁有了現實和網絡雙重角色,網絡社會的虛擬性極大豐富了大學生社會角色的內涵和外延。

  與此同時,網絡角色的衍生也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挑戰,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備受社會關注,大學生知識技能的專業化受到“草根階層”的挑戰,“飯圈”等各類文化圈層突起,網絡思政生態復雜。可以說,在全媒體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思政工作的前沿陣地,而實現大學生“網絡角色”的精準畫像,是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關鍵一步。

  華中師范大學將互聯網作為思政工作改革創新的支點,突出互動性和體驗性,推出一系列符合“00后”大學生網絡角色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產品新平臺新陣地——

  充分考慮全媒體時代快速閱讀和圖像閱讀的特點,采用圖片、微視頻等可視化模式,在理論宣講中使用“五分鐘讀懂”“一圖讀懂”“數讀”等形式;

  在愛國主義教育中運用微視頻方式,推出大學生自編自制的華師版《少年》,全網推送《攜筆從戎參軍報國》等短視頻,開展“畫說百年輝煌網上展映會”等活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音頻方式,推出“桂子山夜話”等網絡廣播,生動直觀的內容讓大學生好理解、易接受。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在內容生產上既要連接“現實世界”,又要滲入“虛擬世界”,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動人,只有在理念、文化和情感上實現共鳴共情,才能達到網絡育人的效果。具體來說,就是在網絡思政供給上實現3個維度的轉變:使宏大敘事向人文敘事轉變,使文本載體向可視載體轉變,使理論宣教向榜樣力量轉變。

  正視網絡角色困惑

  ——從“單一角色”到“多重角色”

  作為教育部門首批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教育融媒體建設“雙試點”高校,華中師范大學充分發揮信息化和融媒體優勢,依托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網絡媒體中心、學校融媒體中心、網絡思政教育基地等平臺,連續多年開展網絡用語、大學生網絡行為習慣等深度調查,構建全面、精準、多維的大學生網絡畫像體系。

  從這些研究來看,“90后”“00后”大學生作為活躍的網絡力量,其網絡角色呈現出自主化、多元化的特點,大學生在現實角色、微博大V、UP主(上傳者)、網絡熱點當事人等不同角色之間快速轉換。同時,有賴于全媒體時代知識和資源獲取的自主性,大學生對角色的自主選擇權增大,特別是在新技術、流行文化等方面有著明顯的網絡話語權。

  面對全媒體時代紛繁復雜的信息資訊、多元多變的價值觀念、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大學生有時候是不知所措的。面對這樣的個人困惑和社會審視,要發掘、對接、滿足大學生的網絡需求,創造出可親可信、可知可感的網絡育人空間。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教育部門華中師范大學心理熱線援助平臺提供了專業的免費心理援助,開展了一系列社區支持陪伴、親子關系等主題網絡團體心理輔導項目。基于此成功經驗,華中師范大學建立了23個院系二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10多個網絡思政工作室,將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作為重點工作,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網絡心理素質。

  規范網絡角色行為

  ——從“新新人類”到“時代新人”

  在傳統時代,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預備隊,一直保持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光榮傳統,順應社會潮流,走在時代前列。在全媒體時代,大學生也是掌握更多智力資源,靠近社會新技術、新思想前沿,承載著國家和民族希望的群體。

  面對這些“新新人類”,構建網絡思政體系不僅要完成從課堂到網絡的場景轉換,更要把握網絡思政的育人屬性,在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表達意愿的前提下,加強思想引領,引導大學生從網絡世界的“新新人類”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為引導大學生文明上網,華中師范大學出臺了《華中師范大學網絡與新媒體建設管理實施辦法》《華中師范大學互聯網群組管理辦法》等文件,舉辦“‘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暨湖北省第十三屆網絡文化節”“高校網絡文化節”“融媒體盛典”等活動,從制度上、文化上將依法上網、文明上網納入師生行為規范,融入校園文化氛圍。

  面對全媒體迅速發展、社會轉型、各式各樣的信息沖擊,大學生在社會規范真空領域容易發生失范行為,影響其正常社會化過程。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和網絡行為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網絡文化素養,幫助他們將社會規范和網絡行為規范內化于心。(馬俊)

引導大學生加強社會參與

  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環境和場域,全媒體正深刻影響其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引導數字化背景下的大學生關注社會議題、推進社會議程,是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華中師范大學堅定不移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抓住黨史學習教育的契機,打造一體化網絡育人“融”模式,引導大學生加強社會參與。

  “理論+實踐”,賡續紅色血脈

  “浪跡江湖憶舊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2021年清明時節,桂子山麓,細雨綿綿,師生齊聲誦讀《獄中詩》,以紀念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惲代英壯烈犧牲90周年。

  社會是生動的成長課堂,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宣傳教育、社會調查、環境保護、社會兼職、普法支教、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主動融入社會,將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增長見識、知識、智識和膽識,增強對困難群體的同理心、共情力,提升對社會問題的辨識度、駕馭力,進而激發學習工作熱情、增強實干本領。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華中師范大學通過組織專家講述、清明祭掃等活動,學習惲代英、光未然等前輩校友的事跡;以網絡直播、藝術展覽、文藝匯演等方式,推出百名師生百日傳唱百首贊歌等紅色活動,讓大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淬煉中加強社會參與感和責任感。

  以經典文獻、新聞報道、影視作品為教學內容,以作品相關聯的地理區域為教學空間軸,帶領學生學習考察紅色文物、紅色人物、紅色紀念地,重溫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并挑選百名師生百日傳唱百首紅色贊歌。

  大學生擁有活躍的思想、掌握先進的文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想主體和實踐主體,承載著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繼往開來、薪火相傳的歷史使命。青年力量的崛起、大學生群體的參與將有助于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線上+線下”,打造華師品牌

  “1895,中國正處迷霧,救國之路印刻他的執著腳步……他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初心從沒有改變……”建黨百年之際,學校借助流行歌曲等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百年校史教育融為一體,在桂子山徐徐奏響一曲教育報國之歌。

  當前華中師范大學推出《少年》《尋夢追夢圓夢》《青春版校歌》等網絡爆款融媒體產品,打造“華師故事”“走讀紅色經典”等教育專題品牌,試圖以“00后”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進行思想引領,引導大學生加強社會參與、爭做時代新人,力圖改變以下種種社會參與主動性不夠、辨識度不強、駕馭力不足和責任性缺失的問題。

  全媒體時代信息爆炸和信息過載,帶來大量的泛娛樂化、碎片化和無價值信息,使得部分大學生沉醉于淺層次、瞬時性的即時快感,以內卷化、圈層化方式沉浸其中,進而放棄對嚴肅社會問題的認知自覺、鑒別能力和參與意愿。

  全媒體背景下各類社交媒體批量打造“流量工廠”,信息過載拉低傳播倫理品格,各類媒介運用算法技術,根據用戶偏好推送信息,讓人們停留在舒適圈,使得大學生群體的視野和認知不易拓寬。

  全媒體格局下各類社交媒體匿名性、即時性、交互性和去中心化等特點帶來新的媒介環境,一方面降低了意見表達門檻,另一方面則加劇了群體極化,可能導致群體意見更加極端、偏頗,甚至挑戰法律和道德底線。

  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價值觀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群體以切身收益作為衡量社會參與的重要標尺,基于報效祖國、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理想型和責任型動機缺失,難以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國內+國外”,傳播中國聲音

  “紅色傳承,忠誠擔當;矢志奮斗,淬火成鋼;參軍報國,不負韶華;投身綠色軍營,追夢無悔青春……”在華中師范大學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立志報國、攜筆從戎,從桂子山出發又回到母校進行故事分享。

  為引導大學生主動關心社會事務,自覺參與社會議程,積極推動社會進步,華中師范大學堅持主導與引導、釋明與辨明、賦能與強能、明責與履責等策略,《攜筆從戎參軍報國》宣傳視頻全網推送,引爆了不少師生的朋友圈,激起了不少學子的軍營夢。云上歐洲“湖北傳媒周”活動走向世界,2021年畢業典禮視頻受海外點贊,以實際行動不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主導與引導,提升大學生社會參與意愿。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力、研究闡釋力、思潮批判力、教育引導力和輿論引領力,強化主流社會價值的主導作用,教育大學生群體形成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行動自覺,激發大學生的社會主體意識。

  釋明與辨明,涵養大學生社會參與理性。不斷增強大學生社會參與的規則意識和程序意識,引導大學生群體形成明辨是非、冷靜理性、謹言慎行的道德約束,理性對待媒介,保持輿論定力,自覺承擔社會參與過程中的道德責任、文化責任和公共責任。

  賦能與強能,增強大學生社會參與能力。主動適應全媒體格局下內容立體化呈現、沉浸式滲透等傳播特點,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優勢,構建線上與線下、學校與社會聯通的社會參與體系,著力增強大學生媒介自律、信息辨識和訴求表達能力。

  明責與履責,厚植大學生社會參與情懷。引導大學生積極履行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遵守憲法法律,維護國家利益,遵守社會公德,履行公民義務,踐行聽黨話、跟黨走的篤定初心和青春底色,積極踐履立志報國、奉獻社會之責。(梅旭成)

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三觀”

  “‘80后’‘90后’是互聯網移民,‘00后’是互聯網原住民”是人們的一種形象表達。但在日益頻繁和泛化的使用中,“互聯網原住民”就慢慢變成了他者安排、“00后”自我接受的一種社會身份符號。如何幫助當代大學生擺脫“網絡原住民”的內卷視域,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華中師范大學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網絡育人中加強價值引領,注重資源融合,促進方法創新,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與新媒體新技術有機融合,著力構建高質量網絡育人體系。

  突出思想價值引領

  “網絡原住民”社會身份符號的不斷強化,會進一步結構化、系統化、邏輯化和圖式化“00后”的認知模式。這種思維對認識互聯網是一種優勢,而在認識更為寬廣復雜的整體社會時,就容易成為一種認知誤區。作為“00后”“網絡原住民”社會身份符號的安排者,也會不自覺地論證和強化這種社會安排的合理性。

  久而久之,所謂的合理性便會內在化、認知化,甚至固化為安排者頭腦里的概念典型。提到“00后”這一社會群體,就自然而然地從“網絡原住民”的認知語境出發。這種刻板印象,對快速了解“00后”群體的特征是一種認知優勢,但也可能陷入夸大該群體內成員相似性和夸大該群體與其他年齡群體間差異性的認知誤區。

  為幫助師生脫離此類認知誤區,華中師范大學突出思想價值引領,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強化制度引領、優化頂層設計,從更高站位出發,再認識、再深化、再設計、再推進高校網絡育人工作,健全完善網絡育人新體系,讓立德樹人主旋律“唱得響”,讓思政工作主動權“抓得牢”,讓網絡育人新陣地“靠得住”——

  通過開設報紙專欄、“兩微一抖”推送、微課程教學和微視頻學習等方式,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數字化迎新、信息化事務、網絡化課程等育人育才各環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細落小落實;

  開展“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黨史學習教育”等系列網絡專題,重點建設網絡思政精品課程,大力構建網絡育人新體系。

  突出文化資源融合

  “移民、原住民”原本是一種族統概念、地域概念,更是一種基于文化的社會概念。對于“00后”“網絡原住民”社會身份符號的安排者來說,可能會不自覺地陷入“我們”與“00后”的簡單二分,將“我們”的文化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統文化、多樣文化、大規模文化或整體文化,將“00后”文化簡單化為網絡文化、亞文化,而無意中夸大了“00后”群體與其他年齡群體間的差異性。

  這種文化誤區一方面會強化安排者“互聯網移民”等的身份符號,從而影響其自身在網絡時代的再社會化和全面發展;另一方面,“00后”是“網絡原住民”這種文化認知,本身就是一種片面認知,可能人為制造或加深各群體間的年齡代溝。華中師范大學通過突出文化資源融合,精心培養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校園網絡力量,“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

  舉辦“網絡創意文化節”“學生工作自媒體建設優秀成果評選”“畫說百年輝煌網上展映會”等網絡文化精品活動,培育和弘揚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

  統籌推進各級各類網絡與新媒體平臺建設,積極參與全國高校思政網、全國高校校園網站聯盟建設,推動資源融合、平臺共建與內容共享,著力構建網絡宣傳思想工作高地;

  深入實施“網絡名師培育計劃”“校園好網民選樹計劃”,落實網絡文化成果評價認證,逐步建設“新聞發言人、信息通訊員、文化宣傳員、骨干評論員”等網絡育人隊伍……

  教育引導“00后”的過程中,必須要認識到任何社會身份符號都會通過敘事邏輯、話語系統和符號指稱進行社會建構和群體社會符號邊界再生產,從而不斷“內固”和“強化”這一社會身份符號本身。“網絡原住民”這一社會身份符號已不宜繼續被過度強調和使用,而需要以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重新界定和認識“00后”。

  突出方式方法創新

  “原住民”是一個中性概念或者過渡概念,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自身成長發展的需要,因為不同選擇而有不同歸屬,或者淪為“土著”(陷入小規模互聯網文化的自我循環,思想與行動表現出基于對互聯網深深依賴的封閉與守舊),或者成為“難民”(不能跳出互聯網看互聯網,以更宏大的社會文化與小規模的互聯網文化互動),或者成為“移民”(具有較強的包容和適應能力,基于互聯網本身的不斷交流交融推進互聯網的迭代升級)。

  對“網絡原住民”社會身份符號,需要科學辯證地認識,更需要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引導,從而幫助“00后”更好地成長與發展。華中師范大學突出方式方法創新,將網絡深度融入校園管理、生活服務和學習平臺——

  推行“一張表”數字化管理,加強學生信息數據的統一集成管理與智能定制服務,及時掌握學生學習與生活數據,實現學生在校情況統計、家境經濟困難狀況認定、課程學習預警、人際關系圖譜分類、學生多維畫像等大數據決策分析;

  推行“一站式”自助化服務,統籌全校公共服務資源,建立網上辦事大廳及線下師生服務中心,實現網絡繳費、事項申報、證書證明打印等50余項學生事務服務自助化,讓信息多跑路、師生少跑路;

  打造“全天候”學習型平臺,研發“華師匣子”“掌上華師”等大學生學習生活服務APP及“泛課”“微助教”“云課堂”等網絡育人創新平臺,系統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在學習空間……

  一方面,僅在互聯網建設有教育引導陣地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怎么建設陣地、怎么教育引導“00后”,這就要求必須用與之相融的敘事邏輯、話語系統和符號指稱來教育引導。另一方面,更應該加強傳統陣地、融合陣地和創新陣地的建設,將“00后”吸引到這些教育引導陣地上來,從而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葉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