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強化作業設計指導,促進作業減量提質—— 變作業“痛點”為學生成長“亮點”
“書包比以前輕了很多,數學報、口算本都沒了。”近日,廣東省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育才三小學生張明昊告訴記者,“課后作業變少了,課堂多了精講精練時間,學習更高效更有趣了。”
如何督導學校提升作業的管理水平、設計質量,促進作業減量提質?“雙減”政策出臺后,深圳在多年改革的基礎上,緊盯作業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優化作業統籌管理長效機制,強化作業設計指導,“分類明確作業總量”和“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兩手抓、兩手硬,更精準有效地發揮好作業的育人作用。
保障作業“減數量”落到實處
如何通過詳細記錄學生作業時長等情況,督導各科教師科學合理布置作業?深圳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園丁學校精心設計了作業記錄本,學生人手一本。現在,該校七年級學生張嘉儀每天都會記下各科作業的開始作業時間、結束時間、總時長等情況。
“深圳市強化市區教科研部門的探路領航作用,指引各區、學校出硬招實招,精心設計、布置適量的作業,做好總體減量、分層減量、科學減量。”深圳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秋明表示,深圳專門印發《義務教育學校學科書面作業設計指引》,指導教師參照樣例布置作業,堅決杜絕重復性的機械作業、懲罰性的無效作業,確保“減數量、提質量”落地見效。
深圳各區、各學校努力落實作業管理的主體責任,一區一案、一校一案地創新作為,建好抓實作業校內公示制度、作業統籌管控機制,嚴格控制作業時長。在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光明),語文科組研發的作業登記簿實現了一物三用。教師從中了解學生課堂作業完成的數量、質量等情況后,對出錯頻率高的知識點進行二次精講,幫學生查漏補缺。
為進一步壓實責任,深圳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學校作業管理日常檢查制度,把作業管理情況納入學校績效考核范圍。市、區教育督導部門建立督導檢查機制,把作業管理列為辦學水平評估、規范辦學行為檢查、責任督學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深圳羅湖區蓮南小學等學校也努力用好“評價指揮棒”,把作業設計、批改與反饋情況納入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實績的考核評價中。
“作業自助餐”滿足學生不同“口味”
如何通過設計個性化數學作業,更好地因材施教?
“不同的學生對數學有不同的理解,在區教科院小學數學教研員陳清容的指導下,我設計了以‘我的數學理解展講’為核心的自主作業。”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集團)教師劉溪驚喜地發現,學生們結合生活實際,用畫圖展示、實物操作等豐富多彩的方式,講述了各自對數學的理解。
“千人千面,作業也不應千篇一律。深圳市教科研部門加強作業設計研究與指導,并將作業設計納入教師業務技能比賽,從而引導每位教師發揚個性化的教學風格,為本地設計出更加多元的作業。”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趙立介紹,為給教師提供“自助餐作業”范例,深圳在2021年暑期組織教研人員和骨干教師研發學科作業設計樣例。作業樣例包括作業類型、作業內容、設計意圖和題目來源等,涵蓋小學語文、數學、英語,以及初中語文、數學、英語、歷史等12個學科。
作業樣例包括基礎性、拓展性作業樣例。基礎性作業以鞏固當天學習的基本知識、技能為主;拓展性作業由學生自主選擇,題目一般分知識強化、能力提升和綜合探究3個層次。市內學校在作業樣例的啟發下,強化基礎性、個性化、分層彈性作業設計,加強綜合性、項目式、主題式、大單元作業設計。
“我和媽媽帶著米尺去徒步。我沿途測量了長15米、寬10米的綠化帶。”園丁學校三年級學生黃芷萱在數學主題微研究單上記下了“我的1000米徒步之旅”。學校數學科組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在課外親子徒步、動手測量等實踐中,學以致用地構建數學模型。
深圳還鼓勵學校以學科組和年級組為單位,健全作業設計校本教研機制。市內很多學校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新型作業設計研修活動。
用新技術為作業賦能
深圳市內多所中小學校利用新技術,完善作業智能批改,通過“數據跑路”“靶向發力”,實現學生作業分層、個性化指導。學生在數學學業評價助學平臺上檢測結束后,深圳寶安區濱海小學教科室主任王棟昌根據平臺反饋的答題時間、正確率等數據,精準幫學生“把脈開方”。學生張強(化名)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原理不理解,對此王棟昌的建議是“希望你多想每一步相乘表示的意思,養成驗算習慣,提高計算正確率”。
“傳統紙筆測試偏重知識和結果,但缺乏過程性、增值性數據,評價反饋也不夠及時,教師和學生都難以通過紙筆測驗,精準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深圳借助信息產業發達的優勢,直面痛點,創新作為,努力把‘痛點’變為‘亮點’。”據陳秋明介紹,深圳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作業賦能,采集學生全場景學業數據,更好地發揮作業的教學效果檢測、學情精準分析功能,助力教師在教育教學和作業設計、布置中實現“靶向發力”,從“眼中有作業”向“心中有學生”邁進。
濱海小學數學學業評價助學平臺將小學數學知識技能重、難點整理成355個知識技能評價要點,每個評價要點后面鏈接兩類檢測題,學生答題后,自動生成優秀、合格、加油等級。每個知識技能要點檢測結束后,平臺立即反饋檢測情況,做錯的題目有輔導提示。教師通過該平臺,能精準掌握每個班級、每名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對癥下藥地調整教學重點。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