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貴陽市省府路小學:“志道”揚帆 賦能百年名校乘風起航
走進貴州省貴陽市省府路小學,鐫刻著“大學之基、大道之門”辦學理念的景觀石歷經風雨滄桑,講述著學校創始者的教育追求,在傳承與創新中彰顯著立德樹人的責任使命。學校歷經百余年征程,人文薈萃,青春煥發,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學校發展的每一步都烙下了砥礪前行的印記,每一步都與時代發展相呼應。“志道”既是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新時期學校創新發展的原動力。
作為一所擁有百年辦學歷史和豐厚文化底蘊的學校,省府路小學始終堅持負重拼搏、開拓進取的優良傳統,形成了“愛國、創新、樂群”的優良校風,豐富了“以人文科學為重點、以個性教育求生存、以特色教育求發展”的辦學思路,確立了“志道”文化特色和“八目課程”體系,提出了“建特色型學校、樹科研型教師、育高素質人才”的辦學目標,并以先進的育人理念、突出的辦學特色、優質的教學成果贏得了社會和家長的贊譽。
創新“四全”德育模式
讓德育植根“志道”文化
省府路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志道文化”代代流傳。學校根據國家教育部門提出的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結合學校的傳統與實際,創新建構了“四全”德育模式:全員化參與、全過程設計、全方位創新、全周期管理,走出了一條“四全”德育特色之路。
來到省府路小學,首先要經過筑城古皇經閣遺址。漆面斑駁的墻壁、年代久遠的走廊和“篤學明志得書海三味,攬史重道堅百年初心”的木刻對聯,無不展現著歷史與現實的交融。省府路小學的前身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官立第一初等學堂,教育事業由此萌芽。1923年,為了體現“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優良傳統和“教育救國”之辦學初衷,學校改名為“志道學校”。此后幾易其名,1952年被正式命名為貴陽市省府路小學。
作為一所辦學歷史悠久、社會口碑好的小學,學校圍繞“君子志道”的辦學理念,以“奠大學之基、行大道之門”為辦學思路,堅持走“內涵發展,科研興校”之路,打造“志道教育”的校本化教育品牌。著眼未來發展,“志道教育”即以“教育興國”為己任的教育、尊重規律的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旨在培養勵志習道、砥志研道、立志樹道、博學篤志、“四有五會”(有理想、有道德、有學識、有文化,會健體、會勞動、會交流、會生活、會創造)的“志道學子”,為學生奠定學習和生活的基礎。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在“志道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校把學校特色德育與學生自主育德結合起來,形成了“四全主體”(“四全”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周期,“主體”即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創新性)德育模式。
為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學校完善教師德育工作評價體系,通過培育校風、培養隊伍、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拓寬領域等方式,構建了“和諧校園、溫馨教室、精彩教育”的德育大環境。同時,學校加強社會教育資源、學校課程實施與校外教育活動的有機整合,開展主題鮮明、生動新穎、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且為不同年級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校外活動,逐步形成與課內體系相融通的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健康成長。在此基礎上,開展德育課程研究,整合學校、家長和社會資源,探索素養教育的德育品牌,形成了德育管理順暢、德育隊伍精良、德育方法創新、德育途徑廣泛、德育資源優化的德育工作體制,以素養教育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塑造美好心靈。
培養核心素養
以“八目”統領“志道”課程
在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的指引下,省府路小學立足“志道”教育主題,開通了校園網站、QQ群、微信公眾號、科研論壇、讀書沙龍、名師工作室、課堂競賽、教師學生獎項等“志道”特色平臺,進行文化景觀建設。同時,學校合理設計課程框架,在堅決執行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積極落實地方課程,確立了以古代“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統領的特色校本課程,落實在學習和活動之中。
“格物”課程以“科學普及”類為代表,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為宗旨,以打好科學知識基礎和培育科技興趣為重點,注重課內外結合,使科技教育活動形成具有明確目標、具體實施方式和評價方式的科技教育校本課程,將科技教育融入到學校課程建設中。
“致知”課程以“數學思維”為代表,將數學文化融入數學課堂及活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思維能力培養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式、變換思維角度、提高創新思維能力,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訓練思維、拓展廣闊的思維空間。
“誠意”課程以民族文化為載體,以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等為契機,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研學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以地域民族文化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正心”課程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主線,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新中小學生行為規范設計,開設愛國教育、勞動教育、美德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自律教育、安全教育、勤儉教育等課程,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修身”課程以“少年軍校”綜合實踐課程為代表,將軍營生活與學校常規教育相結合,有針對性地磨煉學生的意志,開闊學生視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對學生的“修身”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齊家”課程以“家長學校”為代表,注重家校共育的力量,注重對家長的引領,爭取家長對學校的理解及支持。
“治國”課程以傳統國學為代表,開設常規課程(經典誦讀、品格養成、德音雅樂)和特色課程(習書、習武、習勞),承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家國情懷教育。
“平天下”課程以“志道英雄”“國際理解”為主題,以校友的革命故事為題材,挖掘辦學理念與培養人才之間的聯系,激勵學子的愛國情懷和奮發向上精神,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和世界眼光的學子。
保障課改推進
讓教學涵養“志道”精神
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其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高效課堂的關鍵,在于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實現課堂內部結構的轉化,實現從“我教你學”到“師生互動”的轉變。基于此,省府路小學在繼承傳統教學常規管理優秀內容的同時,開發了“數學思維”“傳統國學”“民族文化”“鐵騎照前程”等校本特色課程,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在備課、課堂教學、作業布置與批改、學習過程指導及學生學習評價等方面,形成了一套保障課堂變革順利推進的教學常規管理體制。
在教學進程中,學校以課題為載體,以“五育融合,構建優質高效課堂”為研修主題,引領教師積極開展校本教研,從教師日常的備課、上課(含課后反思)、作業批改、學生學習過程指導和學業評價5個方面入手,展開積極探索,把實施素質教育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一是備課管理,即通過研究備課方法,引導教師從關注文本材料向研究備課方法轉變;二是課堂管理,即通過常規聽課,引導教師從規范教學行為向研究教學問題轉變,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三是作業管理,通過改進作業管理方法,引導教師從關注評改狀況向注重作業分析轉變;四是學習指導管理,通過對學生個體學習狀況的關注,從關注學科成績向重視特殊學生發展轉變;五是學業評價管理,通過多種渠道的建立和活動機制的完善,從單一的學業評價向學科多元評價轉變。通過實踐探索,除了實現傳統教學常規管理“管、督、評”的功能,還拓展教學常規管理的功能,體現教學管理的“理、研、引”,真正實現課堂變革背景下教學常規管理從督導指向向研究指向轉變、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轉變。
同時,學校更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對有效教學的感悟和探究,引導教師立足課堂教學進行課題研究,激勵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逐步體現改革學習任務的思想和舉措,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推動快樂大課間、快樂體操、經典誦讀、趣味數學、紙藝、小小科學家等學科項目做強做大。基于“志道”的理念,學校還努力構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評價生態系統,通過教育評價,幫助學生“發現更好的自我”,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濃郁讀書氛圍
讓書香縈繞“志道”校園
優秀的校園文化是寶貴的資源,是反映學校素質教育及管理水平縱深發展的動態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凝聚人心、汲取養分、形成合力,熏陶浸染師生的心靈。省府路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從環境綠化、教室布置到校園廣播都緊扣閱讀主題,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師生置身校園,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充滿了濃厚的書香氣息。
著眼于班級與家庭書香氛圍的營造,學校在每層教學樓的緩步廳都設立了“書吧”,在每個班級都設立了“書柜”,整體風格溫馨雅致,學生可坐可立,書本伸手就能取到,還有各年級學生擔任“書吧”志愿者提供服務。學校每天中午設置20分鐘的讀書時間,校園里響起優雅的古琴曲,舒緩的音樂配以引人入勝的書籍,讓學生在學習之余盡情享受閱讀。每學期班級下發“閱讀銀行卡”和“圖書幣”,評選“閱讀小達人”,以激勵學生閱讀的興趣。
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學校專門開設班級讀書會,精心組織學生交流讀書心得體會,在交流中獲得進一步體驗。為此,學校設計制作了《省府路小學全學科閱讀手冊》,定期舉辦“校園閱讀日”及“校園十佳閱讀之星”“書香班級”“書香家庭”評選等活動,倡導和鼓勵學生制訂讀書計劃、養成閱讀的習慣,讓書香浸潤學生童年。
讓師生在主動參與中“成為更好的自我”,是省府路小學發展的主旋律。近年來,學校積極倡導“學而有志、行而有道”的校風、“知行合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和“教而質樸、啟而得法”的教風,逐步形成了“主動參與、自主發展”的辦學特色和科普活動、少年軍校、數學思維訓練、經典詩文誦讀等各項教育教學特色品牌。學校先后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普創新示范學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研究會實驗小學、全國“雙合格”優秀(示范)家長學校、全國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國家重點課題先進實驗校、貴州省中小學校本研修示范校、貴州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貴陽市課程改革先進集體、貴陽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等數十項殊榮,走出了一條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素質教育新路。(吳麗)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