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奠基學生美好未來 ——訪天津市和平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明建平
■融媒體教育局長訪談
近代中國看天津,天津歷史看和平。和平區是天津市核心行政區,是天津的政治、文化、教育、醫療、金融、商貿中心,擁有全市76%的歷史風貌建筑和名人故居。和平區基礎教育體系完備、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是天津基礎教育的“領跑者”。近年來,和平區教育以“智慧教育,奠基未來”區域教育核心理念為引領,跑出了高品質教育強區的“和平速度”。為揭開和平區教育的發展密碼,本報記者專訪了天津市和平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明建平。
用“智慧教育,奠基未來”核心理念引領區域教育發展
記者:在教育信息化進入2.0的今天,和平區一直在探索如何實現“奠基未來”的“智慧教育”,如何理解“智慧教育,奠基未來”這八個字?
明建平:“智慧教育”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遠不止通常理解的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包括三層含義:首先,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需要大智慧,如果沒有教育智慧,教育工作是做不到高水平的;其次,“智慧教育”是要啟迪學生的智慧,教育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技能,讓他們學會解題方法、考出好成績,教育的目的更在于啟迪學生的智慧,用教師的智慧點燃學生的智慧;再其次,要用智慧手段和路徑來達到教育目標,智慧教育指出了教育實施的路徑,需要借助更加智慧高效的手段包括信息技術來實現教育目標。
所謂“奠基未來”,是指教育的指向,教育不是指向考試、升學、就業,而是指向學生的未來、指向社會的未來。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學生若干年后將走向社會,我們現在的努力要為未來作鋪墊、作準備。我們培養的是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要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和未來的美好生活奠基,這是我們的基本想法。
記者:如何將這一理念落實到區域每所學校?
明建平:“智慧教育,奠基未來”是我們區域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我們的教育文化和價值追求。首先,我們用區域教育核心理念引領各校的文化建設。各校的教育文化、價值取向要符合“智慧教育,奠基未來”的要求,各校主動對接區域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礎上,根據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實際,提出自己的學校文化。其次,加強校長隊伍培訓。校長隊伍是區域發展的關鍵,“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在某種意義上是有道理的,我們加強校長隊伍培訓,鼓勵校長們走出去,到全國各地參加培訓,包括長期的“影子培訓”,并派校長隊伍到其他國家學習先進的教育經驗。再其次,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加強理念引領。只有先在教育理念上轉變,才能有方法上、行動上的變化。目前,和平教育“智慧教育,奠基未來”的理念,正進一步深入推進和落地中。
從課程到評價,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多空間
記者:區域層面的教育理念在推行過程中給學校、學生帶來了什么變化?
明建平:最鮮明的是學校課程體系的變化。在國家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各學校課程體系不斷完善,特別是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價值追求建立了豐富的課程,這些課程就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心靈。學校的課堂教學面貌也發生巨大變化,學生自動探究、小組合作、項目式學習逐漸增加,讓學生切身參與到學習之中,感到學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學生的思維智慧得到發展。如果只是那種強壓式、填鴨式的教育,學生的好奇心和靈氣就會被磨掉,心智很難得到發展。所以,我們的課程體系給了學生更多選擇性,我們的課堂教學為學生的智慧發展提供了更多空間。
記者:除了課程和課堂,和平區在教育評價改革上也大膽嘗試和探索,請您詳細介紹一下。
明建平:教育評價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環節。目前來看,“破五唯”任務依然艱巨,和平區也不例外,我們也在力推。關于評價問題,首先是如何評價學生,因為對學校、教師的評價最終都要追溯到對學生的評價上。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如果只注重分數評價,教師和學校就向這個方向走;如果我們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評價,教育工作就會向全面培養的方向轉變,所以必須要解決對學生的評價問題。
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面,我們制定了詳細方案和多維度指標體系,并且融合了信息技術手段,把對學生的評價由原來的只注重分數,轉變為對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評價,發揮綜合素質評價對學生發展的引領和激勵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們也在推進教師評價改革。其實,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如果建立起來,對教師的評價、對學校的評價都不是問題。
當前,我們對課堂教學、作業設計、校本教研的質量均建立了一整套評價標準。應該說,我們是在系統地做教育評價綜合改革,包括我們正在籌備建立區域性的質量監測中心。在考試次數減少的前提下如何監控教育質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們參照國家對教育質量監測的有關辦法,正在著手建立區域性的質量監測機制。
法治領導力是區域教育治理的關鍵能力
記者:您認為法治領導力是區域教育治理的關鍵能力,這個怎么理解?
明建平:區域教育的法治領導力,簡單說,就是對一個區域的教育進行依法治理的領導能力。區域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學校數量多,利益相關方多,需要協調的關系復雜,教育話題又高度敏感,憑個人威望、管理經驗進行治理是很難的,必須依靠法治。法治領導力是區域教育治理的關鍵能力。
和平區教育以法治領導力為準繩,完善了教育治理的結構體系。比如,我們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明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職責邊界,用制度減少一切不必要的行政介入,加快建立新型政校關系;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評比和社會事務進校園工作,整合規范各類會議,切實減輕基層負擔,綜合運用服務標準化、教育信息化等現代治理手段,讓學校辦學自主、釋放活力;將“雙減”工作與教育評價改革一體推動,研究出臺近40個指向學校辦學質量、教師育人質量和學生發展質量的改革文件,引領學校提質增效。
提高法治領導力,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依法治教不是局長、校長一個人的事,需要帶領所有相關人員特別是管理干部一起走向依法治理的道路,法治領導力是區域教育的領頭人和干部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要善于通過依法治校、章程建設,將法治理念轉化為學校的制度、文化,以此來推進區域教育治理。同時,區域教育治理的本質是多元共治、民主參與,要不斷拓寬各類群體參與學校工作的渠道,從而形成科學決策、高效執行、民主監督、多元參與和利益仲裁等機制,維護相關主體的權利,實現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目標。
記者:作為教育強區,和平區教育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重點在哪里?
明建平:和平區教育是天津基礎教育的高地,但問題依然存在,今后要在內涵發展上下功夫:首先是高質量發展問題。中高考分數領先與否已經不能作為評價區域教育發展的指標,要注重內涵建設,提高發展質量,借助“雙減”工作倒逼改革。其次是優質均衡發展問題。推動學校均衡發展,任重而道遠。我們已通過硬件補短板、教師交流、校長輪崗、集團化辦學等舉措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全區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包括高中的均衡化問題,依然是和平區教育“十四五”期間的重要任務。再其次是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目前教師隊伍的視野還不夠開闊。最近幾年有兩個極端現象:一是老教師比例較大,如何讓他們跟上時代發展,是個難題:二是補充的新教師較多,如何盡快提升他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帶領和平區教育走上新高度也是一個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確保和平區教育的長遠持續發展。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