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志愿紅”成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湖北省夷陵中學全方位推進志愿服務側記
“奶奶,您看,打開微信右上角的加號,點擊掃一掃,對著二維碼就能出現您的健康碼信息啦。”一位年邁的老奶奶在志愿者耐心的指導下,終于弄清楚了如何掃健康碼與行程碼,這是湖北省夷陵中學學生開展“不讓智慧生活拋下老人”志愿服務活動的場景。
近年來,夷陵中學通過健全服務機制、豐富活動載體、倡導全員參與等方式推進志愿服務的常態化、多樣化與全面化,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發揚光大。
落實“1+4+2”,推進志愿服務常態化
“齊心打造志愿之城,托起文明典范新高度。我們要形成‘1+4+2’的工作機制來推進學校志愿服務常態化,讓每一位師生為志愿之城貢獻力量。”202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夷陵中學校長高圣奉對學校志愿服務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所謂的“1+4+2”,是指依托一個“志愿云”平臺,每季度進行一次培訓,每年對優秀志愿者和工作者進行兩次表彰。
“通過定期培訓,我們的志愿服務意識不斷增強。最美志愿者的事例激勵我們用愛心傳遞真情,用善舉溫暖社會。”學校團支部書記彭宇欣這樣表示。
雖然志愿服務源于無私奉獻和真摯愛心,但僅憑一腔熱情很難持續。在夷陵中學,學校為表現優異的志愿者頒發榮譽獎狀,進行宣傳表彰、風采展示,使他們感受志愿服務的價值,體會自豪感與成就感;同時志愿服務工作與共青團的各類評優評先掛鉤。學校團委書記羅芬表示,“這樣能夠在全校形成人人爭當志愿者的濃厚氛圍”。
細化“四關愛”,推動志愿服務多樣化
創新活動載體是志愿服務工作的活力所在。夷陵中學圍繞“關愛他人、關愛校園、關愛自然、關愛社會”四大內容,以“志愿服務月月新,青春夷陵暖人心”為主題,聯手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將“四關愛”細化為十余個活動載體貫穿全年。
“我們志愿服務小分隊取個什么名字好呢”“這次我們小組是去敬老院還是去濱江公園”“爺爺奶奶喜歡看什么表演呢”……在高一年級七班,學生們正熱火朝天地討論元旦假期的志愿服務活動。
“志愿服務活動就是每一份力都出自自己,每一份快樂都屬于自己,每一份美好都屬于大家。”這是學生邵瑞陽在參加“保護秀麗長江”志愿服務后寫下的感言。
“每次放假回家,我家孩子都要和志愿服務活動基地的負責人事先溝通好具體時間和活動內容。學校提供的校外實踐場所很多,孩子走進社會開展志愿服務,能夠在不同崗位得到鍛煉,這些都是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我覺得特別有意義。”一名高二學生家長感慨地說。
“小手拉大手”,促進志愿服務全面化
“每次參加志愿服務,我都會喊上爸爸一起去,既可以讓我們都感受到奉獻的快樂,也能夠促進我們之間的關系,一舉兩得!”學生張子笑對爸爸的加入感到很自豪。
青少年教育僅靠學校力量是難以實現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在夷陵中學,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選擇“愛心護學崗”“家長講壇”或“開放日引導員”等志愿服務工作,表現優秀的家長會得到學校頒發的榮譽證書。這一嘗試促使家長在從事志愿服務的同時實現個人的成長,對學生起到精神感召和示范引領的作用。
“我被評為‘最美家長志愿者’,這是我最寶貴的一份榮譽,非常感謝學校為我們提供這樣的平臺,夷陵中學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立德樹人。”一名高三學生家長對學校的志愿服務工作贊嘆不已。
“新時代的志愿服務人人可為、事事可為、時時可為。我們倡導每位師生和家長發揮特長優勢,用志愿服務去激活整個城市的文明基因,去擦亮青春的底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實現微志愿—微文明—大文明的轉變。”高圣奉說。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