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金海岸中學 “雙有”課堂 讓“有效+有趣”并舉
為了生命的自由生長,讓改革真實發生在課堂上,讓教育科研引領學校遠航,本著“讓每個生命綻放精彩”的育人理念,山東省日照市金海岸中學(以下簡稱“金中”)根據學校自身特點,提出“有效+有趣”的課堂教學模式,致力于提升教學質量。“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需要模式,模式可以改變”,正是懷揣著這樣的教育信念,金中獨創性地提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課堂文化。
打造“有效+有趣”的“雙有”教學模式
金中課改的“地基”,一是教育規律,二是校園文化。在時間的熔煉中,金中萃取出“適應終身學習,適應未來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勾勒出“敬業為樂,好學為榮”的校風。而這樣的金中文化,融合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師觀、學生觀以及支架式教學、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羅杰斯的自我理論、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等,便衍生出金中課改精神,打造出“有效+有趣”的“雙有”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教”的過程變成了學生“學”的過程;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方法的建立者。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學習小組的組建、管理和評價,做好學案的編制、設計和使用,處理好課堂討論與教學進度的關系。
“有效+有趣”,聽時覺仰望星空,卻被金中書寫成了腳踏實地的模樣。有效,就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方位提升;而有趣,通俗點來說就是學生在下課后,還盼著再上一次這門課。仰望有效,金中教師開始轉變教法,著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創新作業設計,改“大水漫灌型”為“精準滴注型”作業,追求作業的少而精,減少機械與重復;組織科學合理的課堂活動,處理好課堂容量與教學進度的關系、學生的自主表達與課堂調控的關系。仰望有趣,金中教師采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新穎巧妙的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鮮活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需求;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貼近生活的探索應用,讓學生認識到知識即生活;組織課堂討論甚至爭鳴,讓學生的思想碰撞;組織有效的課堂討論、合作學習、課堂展示等。
課堂需要模式,模式可以改變。針對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流程和方法,金中在課改大浪中深入研究4種課堂教學模式:一是昌樂二中“271”課堂教學模式,二是支架式“五環節”教學模式,三是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四是日照市教科院倡導的“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學校提煉出金中“雙有”課堂的8個層面:面向全體,關注個體;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小組互動,合作互助;指令清晰,落實到位;語言精練,優化教程;調整進度,控制難度;興趣盎然,樂學高效。
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倘若兩者無法均衡,高效便難以實現。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就這樣,金中在反復驗證中,凝練出高效課堂的“兩維度”“六狀態”:“兩維度”指的是課堂以生為本、以學為主,“六狀態”是學生的思維狀態、參與狀態、互動狀態、專注狀態、情緒狀態和生成狀態。
營造“多彩+豐盈”的校園生活
金中著力打造自己的“四化”:優化德育工作體系,實現育人格局“全員化”;優化德育目標體系,實現常規管理“自治化”;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助力德育隊伍“專業化”;優化德育評價體系,形成考核反饋“多元化”。“自治化”讓金中的每個班級都擰成一股繩,在班級內部實行“值日班長輪流制”“小組合作評價制”,培育成長共同體,在班級外與兄弟班級良性競爭,促使各班為評選文明班級而默默努力。“多元化”備受學生追捧,可以參加校園藝術節、經典誦讀、小小演說家等才藝比賽,可以走出校園到亞太森博、抗日紀念館、植物園等研學旅行,還可以加入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音樂、舞蹈等繽紛社團。對多元化的尊重,讓學生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
金中的課后服務形式是“生活+課程”。這是課程和生活密切結合而后形成的課程,通過在廣度和深度上拓寬學科學習內容,使學科與生活高度融合,以便讓學生學以致用。課后服務時間,時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學生從教室排隊走進禮堂,在講座《致敬英雄》中重溫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英雄事跡;在《健康的生活》講座中學習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復蘇急救法;在《經山歷海遇見美》講座中游歷祖國的山河湖海等。
課改之路任重道遠,而金中卻不畏艱難,在校長劉為利的帶領下,通過探索“有效+有趣”的“雙有”模式,組織全校學科組上公開課、示范課,開展“青藍工程”等方式解決課改之難,奏響每一堂課的主旋律。
(劉為利 張守強 張孝風)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