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還能再出發嗎
經歷了三次職業選擇,我最終在2012年來到現在工作的學校。這里人際關系簡單,成長氛圍濃厚,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時間過得飛快,如今我已經40歲了。原本想以后就輕松了,干好工作、照顧好家人,安安穩穩直到退休。
然而,不知道有多少次,內心的不安分像螞蟻啃骨頭一樣讓我夜不能寐。難道真的就這樣度過余生嗎?選擇安逸,還是重新起航?經過一番糾結,我選擇后者。
這些年我堅持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有心理咨詢師證書在手,所以我放棄熟悉的語文教學領域,轉教心理健康。轉崗意味著什么?我不止一次問自己。答案是:學無止境。為此,我在帶心理課的同時,報考西南大學心理學專業,還準備高級心理健康指導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婚姻家庭指導師、高級心理催眠師的考證工作。
下定決心后,學習之路開始。因為還有行政工作,以及帶幾個班的心理課,我只有擠時間學習。每天來得早走得晚,一坐下來就是幾個小時。不是在電腦上聽課,就是在電腦前工作、做題,上下班路上戴著耳機聽網課,晚上回到家一邊哄孩子睡覺一邊拿著書做題。孩子睡覺后,再起床聽課、做題。這些都成了常態。
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我通過集體備課和自由聽課的方式,聽完了市心理教研室所有老師的課,手機中下載了各種心理學APP;我主動投入實踐,從帶兩個班的心理課到要求增加到4個班、6個班,跨越三個年級,目的就是迅速熟悉教材和課程,熟悉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進而給學生呈現一節與眾不同的心理課。
此外,我還報名參加了市級心理工作坊和影視工作坊的學習,跟著團隊完成相關任務,寫課堂實錄、教學心得、案例分析,上公開課,一刻不得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備《青春期愛的色香味》一課,我發放了幾百份學情調查表,課件和教學實錄修改了不下10次。這個過程瑣碎而辛苦,但當我看到課堂上一雙雙發亮的眼睛,聽到學生說“我喜歡你的心理課”時,我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有意思的是,參加影視工作坊學習時,我還學會了用視頻軟件剪輯電影,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電影,學著站在學生的立場備電影課、上電影課,每次聽到學生對某部電影角度新穎的解讀,我都有一種滿滿的成就感。
鑒于心理教師和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身份,我還在婦聯參加心理志愿服務,在網絡上給家長開家庭教育講座,每天的生活忙碌又充實,內心很暢快。
我的成長從40歲開始,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次選擇給了我成長的契機和挑戰自我的勇氣,也給了我更廣闊的平臺。我深深地認識到,學習和成長沒有止境,只要愿意,成長隨時可以發生。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活到老學到老”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是必須落實到行動上的一件真真切切的事。
(作者賀欣欣 系河南省濟源第一中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