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雙減”促學校內涵發展
“雙減”是推進我國義務教育工作良性發展、正本清源的一項重大舉措,中小學校理當擔負起推動“雙減”落地的責任來。那么,學校該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呢?
作業減負。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起點和關鍵點都在“留”上。留多少作業,留什么樣的作業,這要看教師的功夫。在這點上,我們對教師的要求是:總量控制,彈性布置,必做為主,選做為輔。為確保落實,我們要求學科組跨年級統籌、年級組跨學科統籌、各備課組制定本組的可行方案。在批閱上,必做作業留多少批閱多少,選做作業學生做多少批閱多少,不允許讓學生或家長代批。我們要求教師要認真、理性、全面、深入思考,把作業有機地納入到備課內容和教案設計中來,把平時的課堂教學和作業這兩項功能有效地結合起來。
課時減負。教材、教學進度、課時,這三者互為制約并統一。課時安排應服從教學進度,教學進度應服從教材所規定完成的教學內容。這其中,教材是第一位的,教學進度和課時都要根據教材來安排。課時固然是完成教學任務必不可少的,但并不等于課時越多教學成績就會越好。課時多了,學生自主可利用的時間少了,同時理解、消化當天課程內容的時間也就少了。我們把“雙減”看作促進規范辦學行為的一個契機,同時我們也堅信:不增加課時有利于促進教師在備課、教案設計、課堂教學、作業布置、課后輔導等各個教學環節作通盤考慮和研究,促進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好課堂教學的特有功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促進教師的進步與成長。
考試減負。考試,無論對教師教學,還是對學生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從實際來說,提升成績并不取決于考試多寡。考試多,講評多,占用有限的教和學的時間也多。從學校的常規教學管理角度,我們作出這樣的安排:除了期中和期末兩次統一考試外,不再安排其他考試。那么,是不是沒有了考試,驗證或反饋的渠道就沒有了呢?當然不是。這個渠道就是練習。“講練結合”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原則,也是整個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對學生而言,課上要練,課下也要練。如同前面作業所要求的一樣,不管是小練習還是大練習,不管學生在家練習還是在校練習,凡教師提供的練習都要有計劃,并體現出全面性、差異性、連貫性、系統性。另外,無論考試和練習,我們都不允許給學生成績排名。盡管排名也有鼓勵和激勵的作用,但總體來說負面影響大于正面作用。
教學提質。沒有提質,就不會實現真正的減負。做好“雙減”工作,實現減負提質,從根本上講,還是要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一方面,我們繼續堅持深入抓好教學的常規管理,早在8年前,為規范教師教案書寫,我們統一印制了要求手寫的格式化教案本,同時印發了格式化教案編制使用說明,供教師們參照使用。另一方面,我們堅持在全校教師中,進一步大興學習和研究之風,深入推進我們已堅持多年的“教師講壇”、“向身邊榜樣學習”、每學期每人一節研究課、每學科一節示范課,以及“小課題微創新”等活動。強化年級組、學科組、備課組的集體學習和研究功能,更好發揮集體備課和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把教、學、研三者統一到日常教學工作中來,并作為教師每天應做的功課。
課后減負。首先,我們嚴格執行和落實作業管理的相關制度,不在作業上給學生增加負擔。其次,做好下午放學后至17:30學生自愿參加的課后服務工作,包括給需要的學生答疑解惑,指導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組織學生開展學科興趣小組活動,以及組織學生參加必要的勞動等。這些活動,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心理上減負。第三,在課后服務上,我們從學生需要和學校條件這兩個實際出發,認真把握一個原則,即“從實際出發,務實開展”。絕不能把課后服務變成師生新的課后負擔。
總之,“雙減”雖然給學校帶來了暫時的不適應,但從根本和長遠看,對規范中小學校的辦學行為、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是非常必要的,我們應借助這個東風,把學校辦得更好。
(作者朱靖華系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分校校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