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楚蘊文化”涵養學校新樣態 ——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武漢關小學打造“一楚五蘊”教育特色
這里,鐘聲裊裊,百年不息;這里,英雄輩出,薪火相傳;這里,書聲瑯瑯,生機勃勃。這里就是坐落于美麗的長江之濱、毗鄰湖北省武漢市江漢關大樓的武漢關小學。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武漢市江漢區武漢關小學建校于1958年。學校結合當下學情、校情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地對學校文化進行整合升級,逐漸形成了融荊楚優秀傳統文化與武漢關“開放、包容”的碼頭文化為一體的“楚蘊文化”,并據此構建起獨具特色的“楚蘊德育、楚蘊課堂、楚蘊課程、楚蘊管理、楚蘊環境”,形成了“一楚五蘊”的辦學特色,為學校發展注入強勁的“文化原動力”,助推學校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楚蘊德育”立德樹人,知行合一
“楚蘊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精神寶藏,有意味深長的經典,有品行高潔的圣賢,有赤誠愛國的志士……“楚蘊德育”充分發掘其中的育人元素,為學生奠定人生幸福的基石。
以校為本,加強文化引領。武漢關小學立足“楚蘊文化”,充分挖掘學校的地域、歷史優勢,利用周邊博物館和校園內的施洋故居等資源,將課程與實踐相結合,努力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繼承“楚蘊文化”、擁有堅定的意志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知行合一,開展主題實踐。學校積極利用“漢劇節”“漢繡節”“科技節”“數學節”“閱讀節”等各類節慶紀念日和升旗儀式、課后服務等時機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受到“楚蘊文化”的浸潤,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多元互賞,激勵學生發展。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所以,學校特別注重發揮德育評價的導向作用,一方面針對學校教育開展“揚帆好少年”“揚帆好班級”評選,另一方面針對家庭教育開展“揚帆好家庭”評選,充分發揮評價對個體發展、班級建設、家校共育等各層面的促進作用。其中,特色鮮明的“揚帆好少年”評選,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培養目標,劃分為智啟、善行、志遠三個階段。智啟階段(小學低段)側重夯實基礎,適才揚性;善行階段(小學中段)強調知行合一,在行動中培養好習慣;志遠階段(小學高段)側重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激勵志趣。
“楚蘊課堂” 減負提質,多元促學
楚地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左傳》中就有“惟楚有材”的說法。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學校要想接續這一傳統,為新時代建設培育更多合格人才,就需要向課堂要質量。特別是國家出臺“雙減”政策后,為了保證學生在校內學好學足,學校更加需要減負提質,生成高效課堂。
優化教學流程。提升課堂質量,要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學校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了“三環、四段、八要素、五個精”的教學操作流程。教師設計要把握“細在課前、優在課中、精在課后”“三環節”;科學規劃“激趣啟疑、初探目標—導學啟思、自探解疑—點撥啟悟、合探歸納—拓展啟智、再探實踐”“四階段”;層層細化“八要素”指標,即教師層面的預習導航、課堂提問、引導拓展、有效訓練和學生層面的確定目標、自主合作、深度思維、展示分享;從而實現教學“五個精”,即精準分析學情、精細設計學法、精敏調控課堂、精簡課堂訓練、精心學業輔導。優化流程,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與“運用者”。
變革作業設計。這是提質增效的重要一環。準確了解每一名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個性化需求,站在學生視角考量作業的難易度、時長、興趣等,真正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的幫手和補給。作業內容既有必做也有選做,分為三層:(1)基礎題+補缺題,(2)基礎題+鞏固題,(3)鞏固題+提高題。《易錯題集》讓教師從學生的錯題入手,讀懂差異、厘清差異,并將錯題分析到人、診斷到人,量身定制出貼近每一名學生個性發展的“舉一反三”練習。在高年級嘗試變革作業本,增設“預習欄、標注欄、反思欄”等輔助學習區域,進行多學科、多能力整合,提高作業的效能。作業反饋上,有“師生共批”模式。如在批改作文時,不直接指出錯誤,而是引導學生自己找出來并訂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師的“引”與“放”中逐漸提升。
“楚蘊課程” 錨定基礎,揚帆遠航
課程品質,決定學校的品質和教育的品質。武漢關小學以“楚蘊文化”為核心,統整國家、地方與校本課程,構建了六大類課程體系,“五育并舉”,促進“雙減”。其中“蘊之情”課程通過漢繡、漢劇、漢謠、家風家訓等校本課程,蘊養學生人文情懷;“蘊之慧”課程包括北斗科技、環保科技、創客等課程,蘊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求真精神;“蘊之習”課程通過開展語文、英語等學科課程,蘊養學生學習樂趣;“蘊之健”課程以體育、武術等課程,蘊養學生身心健康;“蘊之德”課程主要通過思想品德、法治教育等課程,蘊養學生品質修養;“蘊之創”課程通過勞技、科技制作等課程,蘊養學生知行合一的精神。六大課程體系“錨定”國家基礎課程,為學生打基礎;“揚帆”地方課程,為學生開眼界;“遠航”校本課程,為學生拓潛能,顯著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
“雙減”政策推出后,為有效落實“雙減”,學校還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核心的課后延時服務。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示范校和武漢市“戲曲進校園”示范學校,多年來,在武漢市江漢區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學校一方面堅持開設漢劇普惠課程班,讓全校學生在“畫臉譜”“賞名段”“學招式”“練唱腔”“品人物”中,全方位、多維度感受漢劇的藝術之美;另一方面,注重漢劇精英班的培養,學生中涌現出全國戲曲“小梅花”的獲獎個人,年年獲得省、市一等獎,集體節目于2022年1月榮獲湖北省“我們都是戲曲大師”藝術節“三鼎甲”好成績。
如今,下午走進校園,會聽到“少年郎、氣浩然,學史明志使命擔”的戲曲唱段。這是漢劇班師生共同創編的、表現施洋烈士事跡的漢劇《英烈見證我成長》,既唱出了傳統漢劇的風韻,也唱出了師生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念。還會看到學生正在用傳統漢繡技巧繡黨旗,一針一線中,不僅漢繡工藝得到了傳承,“工匠精神”和“愛國情”也在學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還能聽到學生在用武漢方言說唱《武漢關,夢想的搖籃》《武漢關,向未來》,在傳唱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不僅用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程有效減輕了家長負擔,而且常年堅持開設特色課程,充分滿足了學生的發展需求,深受學生及家長歡迎,武漢關小學“楚蘊”系列校本課程《楚音傳情·漢謠》《楚風唱婉·漢劇》《楚韻流彩·漢繡》將于今年由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正式出版發行。
“楚蘊管理” 民主開放,分層引領
“以人為本”是管理的根本原則,文化約束是管理的至高境界。“楚蘊管理”繼承“楚蘊文化”開放包容的心態,充分尊重每一名學生和教師,讓師生都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共創和諧美好的校園。
民主開放,讓教職工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為提高育人品質,構建和諧、充滿生機的學校管理氛圍,近年來,學校不斷完善教代會制度,讓教職工真正參與到學校的重大決策中來。辦學思想、發展規劃、重大事項以及職稱評定、崗位競聘等規章制度,必須交由教代會討論通過才能實施,有效保障了教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教師工作更有干勁。
另外,“讓我為武漢關小學代言”活動,采取演講、征文、倡議、約定等方式,將行為準則內化成每個人的價值觀。全面提升了科學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工作水平。
分層引領,充分發揮每一位成員的創造性。教師管理是學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針對剛入職的青年教師,要“壓”擔子,幫助其快速成長;針對即將退休的教師,要“揚”精神,保持力量;針對中、青年骨干教師,要“促”進展,樹為榜樣,引導其積極幫扶青年教師成長。此外,為了讓管理更加精細化,學校還經常通過個別交流、年級座談、調查研究等多種方式,科學分析并及時解決教師發展中的共性和個性問題,有效提高了教師團隊的戰斗力和凝聚力。
“楚蘊環境” 開放包容,潤物無聲
學校環境文化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不斷雕琢、不斷積淀的過程。為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學校環境設計經過了多次迭代更新,切實讓開放包容的“楚蘊文化”在校園的一磚一瓦中無聲流淌,讓師生隨時隨地都能受到熏陶。
學校不僅利用宣傳欄、樓梯、墻壁等傳統渠道展示“楚蘊文化”,還經常在校內展出充滿濃郁荊楚文化氣息的漢繡、國畫、書法等作品。學校的教學樓也充分體現出“楚蘊環境”特色。一樓大廳的色調以藍黃為主。藍色如同大海,契合學校“錨定·揚帆”的辦學理念;淡黃色猶如翻舊的書卷,氤氳著經典文化的書香氣息,無不體現著全體武漢關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二樓則以典雅含蓄的灰色為主色調,通過一幅幅生動的墻畫將師生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教學樓每層都有相應主題,不僅充分展示了學校以“一楚五蘊”為核心的特色發展歷程,還展現了學校近年來取得的一系列榮譽,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師生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近年來,武漢關小學以“一楚五蘊”特色打造為抓手,高質量推進“五育融合”,取得顯著成效。學校先后被評為武漢市小學素質教育特色學校、武漢市“戲曲進校園”示范學校、武漢市足球傳統項目學校、武漢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紅色教育基地、湖北省漢繡藝術教育基地、全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題研究先進學校、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中美千校攜手”項目示范學校。未來,學校將持續深耕“楚蘊文化”,進一步提亮教育特色、擴大品牌效應,努力將學校建設為師生揚帆遠航的精神家園和成長樂園。(楊玲 吳英 萬琦)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