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二道區 生態思維減負增效 集優發展質量提升
從突破瓶頸到成功突圍,從有星啟明到星火燎原,探索出區域均衡發展之路,實現集優發展模式區域全覆蓋,老城區呈現新氣象。長春市二道區通過踐行集優化辦學模式,運用系統思維、動態思維、生態思維,探索減負增效新舉措,從而優質高效地推動了民生工程落實。
集優發展聚焦難點,向學校全系統發展要質量
一是教育頂層設計直指質量。二道區政府部門始終堅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搶抓基層首創機遇,謀劃改革升級突圍路徑,樹立集優、集約、集成創新的“212+”大教育觀,做到均衡布局更優、發展措施更明、管理辦法更細、實施路徑更多、評價機制更好、經費保障更足。政府部門每年投入質量提升經費近千萬元,教育優先發展,創設了共建、共享、共生模式下學校錯位發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教育生態。
二是教師常態流動直指質量。制定《二道區教師交流指導意見及交通等補助分配方案》,通過“強師計劃”、“區用校聘”、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等方式,年度招聘教師百余人;從優質學校到普通學校年度交流輪崗教師百余人,骨干占比達20%以上,教師交流補助年度投入近40萬元,充分激發教師輪崗交流積極性。依托青藍工程、朝陽工程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努力實現教師由配全配足向配強配優提檔升級,為學校質量提升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三是集成優質元素直指質量。聚焦區域優質均衡發展,聚焦學校集群集優發展,在“212”上做加法,打出質量提升組合拳。成立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教改實驗區,與東北師范大學構建UGS合作共同體,與清華大學專家團隊合作實施綜合素質發展提升項目,購買外教、書法進校園項目,成立新教育發展共同體,以外來和內生教育力量的同頻共振,以供給和需求的精準匹配,推動普通學校快速發展,加速高位對標專業引領的優質均衡發展步伐。
質量提升瞄準重點,向學生全過程發展要質量
一是抓牢課程課堂兩個核心要素。堅持“五育并舉”,探索智慧教育,深入研究學校、課程、課堂、評價等教育維度,創新開發STEAM項目、創客教育、全教育大閱讀、智慧農耕等特色課程;深化“三元課堂”教學改革,在項目式學習、共同體學習路徑上下功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效率上做功課,在打造學科教學名師、學科精品課程上求長效,先后涌現出“先學后教三四二”“五Y高效課堂”“優選學科分層教學”等減負增效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學足學好,推動區域教育向更高質量、更高品質邁進。
二是抓牢空中課堂線上資源服務。開發“幸福二道空中課堂”項目,遴選200余名省市區骨干教師,通過實時直播、錄播的方式,為域內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免費提供思政課、特色課、文化課等名師課堂,力爭實現課堂云端化、課程集優化、制作匠心化、資源普惠化。目前已上線專題課程661節,在線學習超過15萬人次,單節觀看量達2100余人次,公益普惠、量身制作的優質課程資源,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學懂學通有了更深層次的保障。
三是抓牢關鍵領域項目改革創新。思政改革發揮試點區、試點校先行示范引領作用,實施思政“1345”改革創新工程,開發思政教育讀本,試點學校成立劉英俊英雄精神研究會,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肯定;勞動教育“1234”二道模式呈現多點開花布局,校內外兩級課程體系、勞動“234評價”等三項制度、課程資源整合等四個維度有效構建;分級閱讀項目構建閱讀監測體系,高效推進閱讀教學實踐,整體提高師生綜合素養和教育教學質量。
減負增效疏堵結合,向學校全生態發展要質量
一是在保障機制上下功夫。履行屬地主體責任,構建政府部門高位統籌、教育部門牽頭協調、各部門凝聚合力的工作領導機制,并把“雙減”工作作為全區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事項,納入政府部門對各部門年度重點工作目標考核。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構建區校兩級日報、周報、月報、“雙月簡報”常態報送機制,開展聯合視導評估,狠抓作業管理效能監測和“雙減”工作落實。
二是在規范行為上下功夫。二道區基于“課堂內容設計雙規范、作業數量質量雙規范、睡眠數量質量雙規范、考試次數命題雙規范”,出臺了作業、考試管理等9項制度,從學校端多措并舉主動作為,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建立了實地調研、電話詢訪、調查問卷、公開舉報電話四重監督保障機制,從家長端動態掌握實際效果。雙向發力,確保教要教好、學要學好、玩要玩好、考要考好。
三是在評價反饋上下功夫。長春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已連續進行9年,其監測指標具有規范性和科學性,監測結果具有權威性和導向性,是當前運用大數據科學評價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幾年來,二道區總體監測結果居全市前列,關鍵密鑰是始終把長春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作為推動學校內涵發展、調整改進教育政策、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引擎,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評價觀,全方位培育考量學生核心素養,真正構建起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育人體系。(張海 李思維)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