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山西省教育廳
近年來,山西省始終將義務教育作為重大民生工程,推動全省所有縣(市、區)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兩個項目涉及117個縣(市、區)、近1.15萬所項目學校,累計投入達120億元。
堅持省級統籌,壓實政府責任。連續多年將全面改薄、薄改與能力提升工作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列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重點內容。省教育廳牽頭制定并及時完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礎教育信息化等標準,做到條目清晰、簡單明了、可操作性強,確保項目規劃和實施、資金需求和測算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堅持實事求是,動態調整規劃。根據城鎮化進程加快、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增多、農村適齡入學兒童減少的實際情況,省教育廳會同省發改委、省財政廳制定項目規劃調整工作流程,確保該督辦的嚴肅督辦、該整改的堅決整改、該調整的及時調整。全省范圍先后對31個縣(市、區)的641個項目規劃進行了優化調整,確保項目實施的科學性、適用性、嚴肅性、規范性。
堅持過程管理,從嚴督導整改。嚴把準入關、施工關、驗收關,確保校舍建設和設施設備質量。實施包縣督查制度,抽調專人定期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實地核查。實行通報約談制度,由省政府教育督導辦對項目進度相對滯后的部分市、縣(市、區)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和督辦。
下一步,山西省將圍繞“補齊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短板、擴大城鎮學位供給、提升育人保障能力”三大目標,突出“均衡”“優質”兩大重點,加快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一是著力抓均衡、建示范。在全省范圍遴選推薦3—5個縣(市、區),率先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示范縣區。強化各級教育部門與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溝通協調,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二是聚焦補短板、強弱項。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辦學基本標準和教育資源配置標準,在學校功能分區建設、附屬設施改造、校園環境和文化塑造等方面實現提檔升級,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和學生全面發展。
三是推進調結構、優布局。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推進中小學校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建設小而美、小而優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支持城鎮和城鄉接合部建設高質量的寄宿制學校。按照“規劃一批、建設一批、改造一批”原則,每年建設改造完成不少于500所寄宿制學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