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隴海中路小學 思政勞動融合育人 沐浴陽光“雙減”共贏
隨著時代的發展,基礎教育階段改革不斷取得突破,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期教育的重要任務。
作為一所有著半個世紀歷史文化積淀的學校,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隴海中路小學以“創建陽光校園,構建陽光課堂,造就陽光教師,培養陽光學生”為努力目標,打好“雙減”政策落實落細“組合拳”,通過堅持推進紅色基因引領的思政教育和以校為本的勞動教育,強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讓師生共享陽光幸福、輕松啟航的教育生活,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教育實踐道路。
“紅色”引領
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
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隴海中路小學堅持紅色基因引領,在課程中融入關于革命領袖、革命歷史、革命戰爭和革命精神的故事、散文與詩歌,始終貫穿著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熏陶,滲透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為了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學校堅持開展紅色課文閱讀分享活動。學校提出,紅色旋律經久不衰,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強大的能量與精神,紅色課文對新時代學生的意義在于內化其精神價值,傳達其生活方式、塑造其文化人格。活動中,學生們聲情并茂地朗誦《手術臺就是陣地》《冀中的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少年中國說》《長征》等課文,繪聲繪色地講述關于革命領袖、革命歷史、革命戰爭和革命精神的故事,真正深入紅色課文的精神層面,領悟其中蘊含的強大能量。
追尋著紅色足跡,學校組織學生們到革命圣地參觀學習,開展“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思政課活動,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結合課堂內容采用任務驅動式探究學習,重溫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探尋先烈的光榮事跡,引導全體學生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發奮學習。
美勞共育
創設真實教學情境
巧妙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貼近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拓寬學習空間,這是深入落實“雙減”政策的具體舉措,也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具體要求。隴海中路小學堅持推進以校為本的勞動教育,持續開展勞動教育課堂文化節活動,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全面推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
據了解,勞動教育課堂文化節活動中,教師的參賽課題緊緊圍繞校園勞動和家庭生活勞動,緊扣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內容豐富多彩、趣味橫生。例如,“棗花饃”和“學泡茶”等主題課堂帶領學生們走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親歷中收獲勞動的成功體驗,培養熱愛和發揚民間藝術文化的意識。“小小收納師”和“行‘理’箱”等主題課堂則關注日常生活,教學生有條理地進行家庭勞動,通過設計游戲、教師指導、學生展示,培養學生條分縷析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做自己生活的主人的意識。
農具館的學習實踐新穎別致,獨具妙趣。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創設真實教學情境,在“真教”與“真學”中,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做起來、試起來、創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勞動的主動性。
值得一提的是,讓學生感興趣的還有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陽光小田”的勞動體驗中,學生們在種菜前專門查找適合冬季種植的蔬菜,在教師的帶領下選擇合適的種子,學生親自動手松土、培土、施肥、種植、澆水,學會跟大自然互動,主動跟同學合作、交流、探究,體驗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神奇,逐漸養成珍惜勞動成果和勤勞節儉的好習慣。在集趣味性、動手能力和創意性于一體的“糕糕在尚·YUMMY美食坊”,學生們走進他們一直好奇而向往的廚房,了解簡單的料理和烘焙基礎知識,動手制作各類蛋糕、面點,充分提高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樂,在勞動中提升參與感、獲得感。
…………
學以致用方顯知識本色,潤物無聲蓄力學子成長。近年來,在教育教學發展進程中,隴海中路小學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紅色基因引領的思政教育與以校為本的勞動教育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內容充實,主題鮮明,讓學生領悟傳承紅色精神,緩解學習的壓力,感受成功的喜悅,拓寬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道路!
(李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