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鯉中實驗幼兒園:“生活實踐場”探索幼兒自主體驗學習
幼兒缺乏真實生活情境下的學習經驗是幼兒園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鯉中實驗幼兒園從幼兒園游戲內容脫離幼兒現實生活、教師和環境難以充分支持幼兒自主學習以及家長對學前教育與幼兒學習方式的認識不足著手,研設“生活實踐場”,展開幼兒自主體驗式學習的實踐探索,挖掘真實生活實踐的教育價值,促進幼兒在真實生活中發展立足未來社會的能力,提升教師支撐幼兒在生活實踐中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全社會理解學前教育與“去小學化”教育做出嘗試和努力!
一、實踐探索過程
2011年,幼兒園開展“健康飲食推介會”系列幼兒生活化實踐活動,開啟適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幼兒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教育教學探索與實踐。
2012年,幼兒園創建“寶貝廚房”,打造幼兒游戲一條街,創設“生活藝術館”,開啟學習環境的變革,形成幼兒園“微社區”空間雛形,樹立“生活實踐場幼兒自主體驗學習”觀點。
2014年,幼兒園申報市級課題“科學探究與兒童學習品質的培養”,深化以真實境遇問題為學習載體,以解決問題為學習路徑的學習方式。
2016年,幼兒園申報市級課題“兒童自理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并創設班級生活操作臺,為幼兒開展生活自理、勞動服務提供支持。
2017年,幼兒園創設中大班級公共餐吧,形成中大班組合單元,班級既各自獨立,又有公共餐吧相互連接。公共餐吧成為幼兒的私密區、閱讀角、自我服務進餐區、美食工作坊、混齡游戲區,更加凸顯幼兒園“微社區”學習與管理特點。
2018年,幼兒園進行戶內外環境改造,完善“微社區”生活實踐場。借助省級課題“兒童‘生活實習場’自主學習的實踐研究”“兒童‘愛生活體驗’實習場建構的實踐研究”,推動自主體驗學習不斷優化。
二、研究理論成果
一是“生活實踐場”自主體驗學習觀點的形成。其一,遵循生活邏輯的自主體驗學習內容。支持兒童在真實情境與現實問題中交流、討論、行動,產生情緒體驗和獲得直接、具體的新經驗,并在遷移—再行動—再體驗中不斷培養立足未來社會的能力。其二,幼兒自我管理學習方式的變革。幼兒園將一日作息調整為大課間時間安排,幼兒自主決定參與集體共同學習與自主個性學習的時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善用同伴資源,自主建構生活,參與幼兒園“微社區”管理。
二是幼兒園、家庭和社區教育共識的達成。幼兒園以生活實踐活動為切入點,讓幼兒的學習在家庭和社區生活中建立起聯系,使幼兒園、家庭與社區對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具有共同的理解,達成“生活即教育”理念共識。
三、研究實物成果
一是構建“生活實踐場”自主體驗式學習環境。為幼兒自主體驗式學習創建了幼兒園“微社區”生活實踐場、“家庭生活實踐場”和“社區生活實踐場”,讓幼兒的經驗在幼兒園、家庭與社區生活里得到延續,讓教師在“與孩子們共同生活”的環境中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二是發表出版了“生活實踐場”系列研究成果。公開發表課題論文12篇,其中《幼兒園“生活實踐場”的實施——“去小學化”的有效途徑》發表于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幼兒教育導讀》。《陪幼兒走過春夏秋冬——幼兒園生命成長體驗式活動案例》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參與編寫出版專著《兒童生命體驗之親自然愛生活樂游戲》,收集匯編相關活動案例10冊。
三是課題研究成果豐碩且有一批活動案例獲獎。完成2個省級課題、2個市級課題研究報告。多個游戲案例獲省一等獎、二等獎和優秀獎,教玩具“千變萬化的聲音”獲省二等獎。
四、理念提升與成果輻射
其一,幼兒獲得較全面的發展。生活實踐活動聯結幼兒在園、在家和在社區的經驗,成就幼兒自我意識、自我服務和自理能力的發展,幼兒更加自信、從容、陽光。
其二,教師改變權威管理的模式。教師為幼兒提供空間、時間與行動自由自主的環境,更加愿意觀察、理解幼兒的視角,形成為不同能力和學習風格的幼兒提供適宜性支持的能力。
其三,家園共育邁上新臺階。借助生活實踐活動,幼兒園教育延伸到家庭與社區,逐步轉變家長重知識輕能力、重學習輕生活的“傾小學化”教育觀,帶動家庭幼兒教育科學化。
其四,研究成果輻射作用凸顯。幼兒園參與各級示范輻射幫扶等工作,開展相關成果省市級開放7次、講座17次、教學觀摩26場次……
“生活實踐場”研究有力地帶動了福建各地市姊妹園課程建設和“去小學化”教育實踐,精準幫扶民辦、小學附設園和鄉村幼兒園“去小學化”成效顯著。如指導鄉村幼兒園仙游縣泉山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建設,推動該園率先申報莆田市級示范性幼兒園;指導民辦幼兒園仙游縣第三實驗幼兒園創建市級示范性幼兒園并省級開放。
(黃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