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融通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實踐
飲湘江之甘露,吸麓山之靈秀。湖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始建于1953年,臨湘江,倚麓山,是長沙市首批示范性完全小學。多年來,學校錨定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需求,以現代化視域下的小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為治學目標,踐行全方位融通、立體化賦能育人理念,構建開放性創新課程體系,培育了一批具有現代化創新精神的教師和全面發展的學生。
以課題引領,踐行全方位融通、立體化賦能育人理念
作為湖南省基礎教育的窗口學校,湖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多年來秉持以問題為導向,以課題為引領,踐行全方位融通、立體化賦能育人理念,持續探究創新素養培育路徑:
探索期(2003年至2011年),以國家規劃課題“發展與創新教育研究”和市級規劃課題“‘三課堂’創新教育研究”為創新原點,通過改革小課堂、拓展中課堂、開展大課堂,初步探索培育學生創新素養的課堂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
成熟期(2012年至2017年),以創建“長沙市創新型學校”為契機,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方位融通、立體化賦能的育人理念,將“三課堂”進一步優化,內涵為“啟智課程,博趣課程,力行課程”,形成指向創新素養培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暢通了全學科、多課堂、跨時空、學思行的全方位融通育人路徑,構建了基于國家課程的開放性創新課程體系,獲得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立體化賦能。
輻射期(2018年至2021年),語文、數學、科學、心理和綜合實踐等多個學科的省級規劃課題進一步聚焦創新素養培育。創建長沙市“未來學校”、“湖南省中小學知識產權示范校”,被授予“創新教育基地校”稱號。合作、幫扶、援助、共建的十余所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顯著提升。創新特色課程“經典引路”被多家主流媒體報道。
以生為本,構建開放性創新課程體系
在全方位融通、立體化賦能的育人理念驅動下,學校對創新素養的培育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頂層設計。
首先,學校深度解析學生創新素養應包含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三個方面,力圖從“啟智、博趣、力行”三個維度構建課程,為培育學生創新素養、實現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其次,教師通過智慧課堂、云端教室、線上微課等線上線下交互的方式對“啟智、博趣、力行”課程進行融通,三類課程互為補充、關聯滲透、協同發展,形成立體多維動態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涵蓋六大板塊:基礎通修課程、特色必修課程、興趣選修課程、個性精修課程、多元活動課程、三維協同課程。從課堂到課程,再從課程到課堂,在實踐過程中促進了學校課程體系和育人模式的不斷發展。
再其次,學校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激發創新活力。教與學的關系呈現多元化發展,學校、家庭、社會都在成為學習發生的場所,師生之間、師師之間、學校和家長之間合作共享、協同發展,共同促進真實學習過程的發生,實現家校社的立體化賦能。
學校問道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研究高地,尋求理論支撐;在實踐中關注幼小銜接和小初銜接。充分整合大學、中學、小學和幼兒園教育教學資源,打破時空壁壘、課程壁壘,實現大中小幼無縫對接,形成一體共享的創新教育合力。
課程強師,打造創新型專業化教師隊伍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學校創新素養培育的探索之路,就是創新型教師的成長之路。
為完善創新課程體系,推廣運用指向創新素養培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校教師依托課題,抓典型課例,深入探究。在此過程中,成長了一批極富創造力的專業化教師。省級規劃課題“小學生經典引路研究”獲評“優秀”等級,其標志性成果(專著)《左手論語右手教育》獲評湖南省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雙百工程”二等獎;省級規劃課題“過程思維共享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已打磨出系列成功課例:人工智能課例“探秘自動駕駛之城——長沙”、語文課例“夜宿山寺”、數學課例“線段射線直線”,均獲湖南省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創新應用集體備課大賽“特等獎”(人工智能課為該學科僅有的特等獎)。數學課例“乘加、乘減”獲部級“優課”;英語課例“Shapes”、語文課例“將相和”和數學課例“小數除法”在全國優課觀摩活動中展示。
質勝于華,行勝于言。創新素養是每名學生都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湖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在實踐中探索,摸索出了一條具有現代化創新精神的育人新路。2016年以來,學生榮獲國家級別獎項11人次、省級47人次、市級236人次,其中兩名學生榮獲國家知識產權部門外觀設計專利。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李曉玲)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