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第一中學 特色育人創佳績 歷史名校煥新機
教育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進入新時期,按照全國教育大會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新時期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有著80多年歷史的桂林市第一中學秉承“修身明理、勵志成學”的優良傳統,將素質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結合,注重發展“科技見長”和“體教融合”的辦學特色,使學校的教育教學煥發了新的生機。
彰顯特色
厚植文化底蘊
立德樹人,讓每名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是更深層的教育公平,也是教育作為一項崇高事業的使命所在。在辦學進程中,桂林市第一中學堅持立德樹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堅持德育為先,遵循“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則,開發生命教育課程、心理輔導課程、家長講堂等課程模塊,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多途徑、多層面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學生健康發展、全面發展、長遠發展奠基。
在此基礎上,學校圍繞創建廣西壯族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標,建立校長負責制、教代會監督的學校民主管理體系和社會、學校、家長三位一體的立體化管理體系,實施民心工程、名師工程、名校工程;落實學校管理創新、開放式教學、立體化育人等舉措,強化質量意識、集體意識、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和品牌意識。學校牢牢抓住教育發展的契機,將素質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結合,創新辦學機制,轉變教育觀念,改善辦學條件,提高管理水平,優化師資隊伍,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學校實際的發展新路,使學校駛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效益,具備了創建自治區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基本條件。
深化課改
推進素質教育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化和推進,“以學生發展為本”“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等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已逐漸普及。在課改實施階段,如何使課程設置更合理,教學怎樣做到“以生為本”,學生的自主和探究學習如何才能收到效果……這些都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作為廣西首批“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特色普通高中和課改樣本學校,桂林市第一中學深入實施課程改革,積極改進課堂教學,制定了《桂林市第一中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工作方案》,率先進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學校先后面向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學生開設了科學實踐探究課程、藝術類課程、信息技術類課程、心理健康類課程、人文教育類課程、學科競賽課程六大類近100門校本課程,基本做到“基礎型課程崇本、拓展型課程務實、探究型課程求新”。
在開設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學校為滿足學生的需求,聘請了一部分校外教師承擔校本課程教學任務,以進一步拓展教學資源,彌補校內師資的不足。2018學年開始,學校還在多年開設“探究科學”“創客教育”校本選修課的基礎上,編寫了《探究科學》《創客教育》實驗教材,并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每周各一個課時的校本必修課。
為促進新課程改革,學校牢固樹立“科研興校,課改強校”的思想,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自治區頒布的課程計劃,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體系,并正式啟用“校本課程管理系統”,對校本課程進行信息化、網絡化管理。圍繞課改確定課題,學校通過課題研究帶動教研工作,探索形成了廣西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專項研究課題“創建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學業評價模型的實踐研究”、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擴展性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實驗研究”、桂林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問題引導下師生合作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市級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專項研究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創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特色普通高中學校的實踐研究”等一系列教研課題。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合格教育和特長教育并駕、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齊驅的辦學理念已深入人心。
強健體魄
煥發青春力量
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幫助學生養成自覺科學鍛煉的良好習慣,提高體育運動的質量。
近年來,桂林市第一中學堅持走“體教融合”之路,根據市體育部門的競賽體育項目布局方案,本著“互惠雙贏”的原則,與市足協、市體校等單位展開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形成密切交流。通過創新實踐,整合了優質體育資源,凝聚了優秀教練師資,引入了技術指導和組織訓練優勢,拓展了體育生源渠道,形成了運動人才梯隊,共同做大做強了校足球隊和校運動隊,為體育特色項目的長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學生莫蕓榮獲2019年第三屆亞洲少年田徑錦標賽標槍第一名;學生廖羽榮獲2019年全國青年運動會田徑項目甲組標槍冠軍。
為確保各項體育工作切實有效開展,學校成立了領導小組,把體育訓練工作納入學校議事日程,做到:訓練工作目標明確、責任到人,管理工作層層分解、抓細抓實,安全工作目標落實、檢查到位,競賽工作和人才輸送工作立足長遠、逐年規劃。學校重視場館建設,標準塑膠跑道、體育館、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臺等多種運動場地、運動設備,為運動員和學生的體育訓練與體育運動提供了舒適、健康、安全的環境。
在重視引進人才和加強體育教師的再培訓教育,配齊專業體育教師團隊的基礎上,學校為提升全校師生的學習生活品質,探索建立多種形式體育活動,激勵師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體質健康水平。
據了解,學校堅持每天一次跑操,合理科學地利用大課間,統一安排勵志跑操活動,使大課間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每周2~3節體育課,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體操、跳繩等形式多樣的運動,舒展了學生的身心,強健了學生的體魄;每學期一次的全校足球比賽,提高了學生的足球技能,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營造了濃厚的校園足球氛圍;每學年一次的全校田徑運動會,培養了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勇于挑戰自我、戰勝自我的頑強意志,展現了學生團結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科技賦能
凝聚創新智慧
汽水瓶、鐵絲、白紙、木板等日常生活用品,經過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和靈巧雙手的設計、改造與制作,紛紛變成水火箭、鐵絲陀螺、拋石機(攻城機)、橡皮筋小車和巧控鋼珠等精巧物件,這是出現在桂林市第一中學第六屆(2021年)科技節開幕式暨科技運動會上的精彩一幕。桂林市第一中學有著聲譽卓著的科技歷史,注重科技特色辦學,科技運動會和科技節是學校的傳統活動,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
進入互聯網時代,科技變革正在推動教育往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基于此,桂林市第一中學準確把握“科技驅動教育”的發展新趨勢,不斷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借著科技教育的東風,科技運動會等各種科技普及、科技教育和競賽活動在校科技館、實驗樓、體育場等場所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在深受學生歡迎的科技運動會上,水火箭發射、拋石機、落體緩降裝置、巧控鋼珠、氣弓箭打靶、橡皮筋小車、自制小桿秤、紙橋承重等科技項目,既體現了學生動手、動腦的智慧,又蘊含著科學道理和人文思想。
科技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釋放了學習壓力,在校園里掀起了科技熱潮,充分體現了學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近年來,學校搭建以航模、車模、科技小發明、機器人、科技實踐活動等項目為主的科技教育框架,在各級各類科技競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特別是2018年學生參加WER(世界教育機器人大賽)榮獲一等獎。另外,學校還有多個科技創新項目被授予國家專利。2018年,學校被自治區教育部門確認為廣西“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星級特色普通高中。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們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充分展現創新精神與社會實踐能力,學科技、愛科技已在校園中蔚然成風。
近年來,桂林市第一中學強化“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意識,不斷推動特色發展。經過不斷探索,學校的體育和科技教育工作取得了驕人成績,先后榮獲“全國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廣西體育特色示范學校”“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廣西壯族自治區特色普通高中”等稱號。同時,學校努力實現一流質量,攀升一流示范學校,重教學、抓質量、嚴管理、高效率,爭做行業領軍人。
(李山 秦玫 莫可智)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