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學 用愛引航 方能修身致遠
“仁愛是我校教育的核心。‘仁’字的左邊是單人旁,右邊兩橫,上邊一橫代表著天,下邊一橫代表著地……”這是江蘇省連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學(以下簡稱“黑林小學”)的小小解說員們為參觀者的講解。這所68%的學生為留守兒童的農村學校,能成長為一所被很多人參觀學習的地方,主要原因就是仁愛。
2000多年前,孔子齊魯會盟于夾谷山,傳播仁愛思想,1940年,黑林小學在夾谷山和大吳山之間創建。“以愛引航,用愛筑夢”,就這樣,帶著對仁愛思想的繼承與革新,黑林小學提出尚愛文化,即推崇愛、倡導愛、付諸愛,全力打造以“愛”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開辟出一條獨具魅力的校園文化建設之路。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7月,學校申報了“鄉村學校尚愛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獲江蘇省“十三五”規劃課題立項。
以愛引航,用愛筑夢
仁愛,以環境烘托氛圍。在黑林小學,有“一室一館一園一廣場”尚愛文化陣地。一室,即柏紀榮尚愛工作室。充分發揮江蘇省德育典型柏紀榮老師的影響力,引領廣大教師崇德尚愛,指導仁愛育人團隊工作,探尋活動培植品格的路徑。一館,即尚愛館。展示當地的歷史人文資源、勵志故事以及校友的事跡風采,讓學生走近模范、學習模范,形成向上、向善、包容等優秀人格。一園,即尚愛園。將“孔融讓梨、黃九齡能溫席、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傳統美德故事雕塑置于園中,既能讓學生欣賞美景,又能讓學生受到愛的熏陶,自覺養成謙讓、孝道、擔當等優秀品格。一廣場,即尚愛廣場。由孔子及其弟子的仁愛故事和雕塑組成,讓學生學習孔子仁愛思想的精髓,養成仁愛共濟、立己達人、堅韌豁達等優秀品格。
仁愛,以課程積淀底氣。在黑林小學,有一組學校全體教師共同研發的尚愛課程群,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主題實踐課程、仁愛讀本課程、社團活動課程。在接受由《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唐詩三百首》《成語故事》等整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滋養后,學生們有了愛人、愛己、愛自然、愛社會、愛祖國的情感;在參加“愛心教育月”“雷鋒月”“敬老月”“尊師月”“感恩月”等仁愛節日文化活動后,學生們對愛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體驗,他們開始懂得獻出愛;在翻閱《身邊的人》、《愛滿校園》、《尚愛故事》(教師篇)、《仁愛少年》(學生篇)、《文明禮儀》等仁愛讀本后,學生們開始以身邊的教師、同學為榜樣,成為真正的仁愛少年。
那些迎接來賓的小解說員,都來自黑林小學的小解說員社團,這是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訴說著仁愛教育的偉大力量。在社團設置上,學校共有輪滑、籃球、舞蹈、愛之聲、環保小衛士社團、小水滴志愿社團等46個社團,每個社團活動都有固定的活動時間和場所、專業的輔導教師和社會志愿者。紅色尋夢社團活動,帶領學生們找尋黨的足跡,繼承優良革命傳統;“尚愛社團”活動,為鎮敬老院20多名孤寡老人送去溫暖;小水滴志愿社團的成員,時常出現在街頭,清理小廣告,撿垃圾,街道的叔叔阿姨看到他們都會豎起大拇指。
以生為本,悅學明達
每一名黑林小學的教育者,都有著靜待花開的堅守,有著對教育規律不斷把脈的專業素養。當留守兒童們充分感受到愛的滋養后,黑林小學才著手抓教育質量。一面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面是核心素養的時代背景,這不斷推動著學校教育在課改中前行。學校認為,唯有提升教學品質的內驅力,打造積極的課堂狀態,才是教學活動的堅實保障,在對比與反思中,黑林小學開啟了關注師生狀態、致力培養人文精神和認知情感的課堂改革。
“生本·悅達”課堂是黑林小學新課堂的名稱,是圍繞一個中心、發展兩條主線、實現三個目標的課堂。生本,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悅達,聚焦培養學生“愉悅學習”和引導學生“知識明達”。這樣的課堂上,不再是“教我學”,而是“我會學”;不再只是強調知識達成,而是兼顧情感共生主線,通過師生間“人文精神”和“認知情感”的培植,增強學生“愉悅”學習的激情和動力;不再是僅以成績作為導向,而是注重“以愛毓德”“以悅促學”“以學鑄人”三個目標的達成。
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生為本,利用舊知同化新知。教師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高年級數學,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一個參與性高的教學環境,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音樂課的自主合作是重要的環節,通過合作交流學習,掌握課程的重點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這是“生本·悅達”課堂對每一門學科的要求,這是黑林小學所有學科教師在無數次磨課、賽課、總結范式中凝聚出的寶貴經驗,是學校從不故步自封、不斷邀請教育專家進行專項指導的精進成果。
師德為首,愛心育人
全國模范教師、中國好人柏紀榮,全國優秀教師李敬德,港城名師、市師德標兵吳彩花……這些教師,都出自黑林小學的愛心育人團隊。為提升教師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修德系列化活動:每年評選一次“師德標兵”,定期開展師德師風論壇,開展師德讀書競賽、故事征文、演講比賽和課題研究;每月開展一次尚愛講學,由學校師德標兵,省、市師德模范進行教育案例宣講;每周評選一名尚愛之星,在學校微信公眾號、櫥窗等發布感人的師德故事,并通過大型展板在各完小巡回展示。
學校對教師師德評價的核心是心中充滿愛,行動上體現愛。因此,在黑林小學,41名教師當上了“愛心媽媽”,牽手41名留守兒童組建起“愛心家庭”;學校成立了“一毛錢基金會”,定期開展師生捐助、社會募捐、義賣活動,每年籌集資金上萬元;黨員、團員教師組建“志愿服務隊”,定期或不定期帶領學生走進社區,為敬老院打掃衛生,到路口維護交通秩序……
回顧黑林小學的發展歷程,偏遠農村學校這一身份,對黑林人而言不是枷鎖,他們不斷反思自我,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多年來,他們以“愛”引航學生,用“愛”為學生筑夢,因為他們始終堅信,只有充滿仁愛之心,方能修身致遠!
(王海濤)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