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錦州市第四中學 賡續紅色血脈 構建素質教育新生態
紅色不只是一種色彩,更是一種力量,為遼寧省錦州市第四中學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養分。
依托錦州文化名城和抗戰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地理優勢,錦州市第四中學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紅色文化為主線,從文化、課程、活動等多個角度出發,始終堅持“五育并舉”,積極構建素質教育新生態,真正讓學習成為樂趣,讓學校成為樂園,努力培養更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而奮斗的“紅心少年”。
文化育人
讓“紅色”有氛圍
“紅色”的意義于文化育人而言,在于它的積極向上、凈化心靈。錦州市第四中學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角度入手,將德育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面墻、每一個角落都能發揮育人功能,使“紅色”有氛圍。
紅色基因的傳承首先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美術教師和繪畫小組學生用生動的卡通運動人物造型裝飾校園內的文化墻,引領學生規范體育動作,積極投身陽光體育運動,把健康根植于學生心中;紅色基因的傳承要有一個積極的氛圍,校園內精心設計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一廊一室都散發著持久而規范的生機與活力,引導學生在和諧、規范、上進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競相拔節;紅色基因的傳承更要在發展中創新,班旗、班花、班徽等設計不僅彰顯著各個班級獨特的文化創意,而且展示了學校紅色基因傳承中和諧統一兼百花齊放的育人理念……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建設,讓紅色基因滲入到每一名學生的骨子里,讓學生在內心深處堅定了紅色信念,端正了“三觀”。
課程育人
讓“紅色”能扎根
課程是德育從零散走向整體、從隨意走向科學的必由之路。錦州市第四中學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整合學科德育資源,拓展紅色育人空間,增進學生對黨、對家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生命的無盡熱愛。
語文、歷史、地理等課程,充分利用課程中語言文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通過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音樂、體育、美術、書法、信息技術等課程,要加強對學生審美情趣、健康體魄、意志品質、人文素養和生活方式的培養,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根據錦州區域、學校實際和學生興趣需要,科學設計、開發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將愛家鄉、愛紅色遼沈根植于心。在課程中,學生滋養了信仰的種子,涵養了優秀的品格。
活動育人
讓“紅色”能感悟
實踐活動是思想認知的一次升華,更是淬煉思想的有效方式。錦州市第四中學遵循“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方式,使學生的德育實踐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藝術節和科技節一直被視為錦州市第四中學校園文化生活的雙子星,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探索科學和技術的機會、施展文采和技能的領域、展示才藝和天賦的舞臺,激發了他們“學科學、愛藝術,用科學、賞藝術”的探索創新品質;學校不定時推出師生“細讀經典”圖片展覽、“讀書中明理,感恩中成長”主題讀書、經典美文誦讀等活動,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增強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理想信念之花悄然埋入學生心中;每當毓秀園里桃樹、李樹開花結果時,梧桐樹下的學子們帶著他們優異的成績回歸母校,為七、八年級的學弟學妹們作勵志報告,不僅傳達了濃濃的師生情誼和母校情結,也把自己的學習心態、學習經驗等分享給學弟學妹們,鼓勵他們追求向上、敢于拼搏、自強不息;學校積極開展校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遼沈戰役紀念館、游覽北普陀山和葫蘆古鎮、參加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德育體驗、實踐鍛煉有機融合,彰顯青少年蓬勃向上、追求理想、敢于拼搏的精神風貌……夢想的種子在這里孕育,四中人的傳承精神也在這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相信他們一定會乘風破浪、揚帆起航。
鍛造優秀品格,這是影響學生一輩子的教育。為繼續做好立德樹人工作,錦州市第四中學以靈活的教育形式,讓紅色精神滲透在校園每一個角落,讓紅色文化融入到學校的每一次活動中,使學生從紅色基因里汲取能量,真正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趙勛章 韓笑 佟德文)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