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舲舫中心小學:人杰地靈紅土地 海納百川育紅苗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3-10  閱讀:次   |
42.9K

  不久前,“茶鄉夜話”啟動儀式暨首期講堂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芙蓉學校舉行,一場主題為“‘雙減’下教師閱讀策略”的講座從終身學習、關鍵讀物、閱讀方式等方面分享了教育經驗,激發了在座校長代表與一批新進青年教師的廣泛共鳴和熱烈討論。這場講座的主講者正是湖南省道德與法治網絡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株洲市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株洲市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帶頭人、湖南省“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茶陵縣舲舫中心小學高級教師譚自云。

  在擁有“水韻之鄉”“將軍之鄉”美譽的茶陵舲舫,古色古香的鄉土“水韻”滋養著一代代舲舫人,這里培育了譚家述、譚余保、譚善和、李儉珠、周則盛等開國將領,革命先烈敢為人先、勇于追求、樂于奉獻的精神和愛國情懷為師生成長提供了豐厚的精神營養。近年來,茶陵縣舲舫中心小學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文化興校理念整合特色文化資源,根植舲舫鄉土古色“水韻”,為師生營建綠色生態校園生活,汲取革命先烈精神,營建“紅色舲舫、善行人生”主題文化,著力改善辦學條件,成立青年教師俱樂部,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多渠道整合教育資源,全力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實現“讓鄉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的辦學目標,讓學校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譚自云始終堅持“以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凝聚、分享、引領教師成長”的理念,肩負振興鄉村教育的重任,他表示:“舲舫鄉是將軍之鄉,舲舫鄉也是水韻之鄉。我們依據舲舫的將軍文化,提煉紅色舲舫的標志,依據舲舫的水文化,提煉善行人生的目標,讓學生剛柔并濟、沉穩靈動,讓教師敢為人先、海納百川,讓所有師生都成為勇于擔當的人。”

  凝練文化

  打造強有力的“文化磁場”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文化傳承、文化創新與文化育人的陣地,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要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強有力的“文化磁場”。依托“水韻之鄉”“將軍之鄉”等特色文化資源,創辦于1952年的舲舫中心小學在辦學進程中提出了以剛柔相濟的“紅色舲舫、善行人生”為學校文化的主題,培養學生具備“上善若水”的品德、“海納百川”的胸懷、“流水不腐”的勤勞、“水滴石穿”的堅韌。

  從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譚自云老師帶領小學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成員,歷時一年的調研、編寫與修訂,開發了“將軍文化”“將軍故里、紅色舲舫”“紅色舲舫、善行人生”等校本課程。這些校本課程通過革命家“勤奮好學、堅忍不拔、大公無私、報效祖國”四大篇章33個小故事,讓學生了解舲舫籍將軍,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激發學生向革命烈士學習的動力,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成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2018年,學校獲市先進名師工作室基地、縣教育工作創新獎特等獎等榮譽。

  為突出德育實效,2019年,譚自云小學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全力推進善德、善智、善體、善美、善勞的“五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打造立德樹人機制,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紅色舲舫、善行人生”榮獲首屆湖南省學校文化建設創新成果。2020年,學校榮獲國家教育部門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縣文明校園稱號。

  在開發校本課程的同時,譚自云小學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以紅色為基調整體規劃校園環境,推動紅色班級特色建設,以譚善和少將一營等為班級命名,設計隊旗等;以語文和道德與法治教師為主講人,利用每周的鄉土課弘揚將軍精神;定期舉辦“解說員”比賽活動,評選“十佳將軍精神傳承者”“十佳將軍文化解說員”,開展“走將軍之路、揚將軍精神”徒步活動等,引領學生自覺做將軍文化的傳承使者……從墻面的校園之窗、榮譽榜、學習標兵榜到獨特地以將軍姓名命名的班級,再到學生的文具和學習用品,“紅色舲舫、善行人生”的學校文化滋養著每一名學子的心靈,并構建起鄉村學校文化的長效機制,努力實現“讓鄉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的目標。

  關愛留守

  培育高素質的學生群體

  根據留守兒童人數約占學生總數70%的現狀,譚自云小學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結合留守兒童成長狀況及實際需求,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研究,開發了“同在一片藍天下”留守兒童教育校本課程,設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免費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管理、心理咨詢等服務,還每月舉辦一次“留守兒童集體生日會”,讓所有留守兒童感受到學校及社會的關愛與溫暖,用行動在孩子心田播下愛的種子,呵護他們的健康成長。通過閱讀與互聯網融合,學校以“六個一”活動培養了一群高素質的學生群體。

  閱讀是快速開闊孩子視野的方式,也是開啟學生全面發展的一把鑰匙。讀好文章,能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徜徉,汲取人類文明的精華,獲得文化的啟迪和精神的提升。2004年6月,“夢想行動”國際志愿者為舲舫中心小學送來了圖文并茂的課外讀物,自此打開了孩子們通往閱讀世界的大門。自2008年以來,美國欣欣教育基金會、香港“閱讀·夢飛翔”文化關懷慈善基金會為舲舫中心小學相繼投入價值數十萬元的多元閱讀材料、圖書與設施設備……一系列舉措為學生營造了書香縈繞的學習氛圍。

  為了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學校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整合實施,通過“一套課程養精神氣魄、一根繩子立健康身心、一塊魔方鑄思維品質、一日閱讀涵古今中西、一筆好字養良好習慣、一根豎笛陶冶情操”等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滿足不同孩子的興趣愛好,辦真正的素質教育。學生陳琦萱說:“學校開展了竹竿舞、跳繩等體育項目,還開設了古箏、竹藝、藝術賞析、‘讓石頭說話’等課程,讓我們快樂運動、健康成長。學校還有農業科技園,每周二、周四都有老師帶領我們觀察植物的生長,并給植物澆水、除草,讓我們體會到了農民伯伯的艱辛。”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培養了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勞動實踐基地的開辟也在學生學習之余強化了勞動教育,讓學生享受耕種的樂趣和收獲的喜悅。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譚自云小學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教師團隊的不斷探索,舲舫中心小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20年被國家教育部門授予首批“鄉村溫馨校園”稱號。

  筑巢引鳳

  培養高水平的名師隊伍

  “一顆有生命力的種子,在遇到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一定的水分等條件時,就會發芽吐綠、枝繁葉茂。”辦好農村學校,讓鄉村孩子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教師成長是關鍵。有了強有力的師資隊伍,教育水平也就有了保障。

  學校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突破口,2011年成立了株洲市譚自云品德名師工作室,2014年升格為湖南省譚自云小學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為充分發揮工作室和名師的專業引領、帶動、輻射作用,工作室以“互聯網+工作室”的研訓方式,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提供更多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并帶動學員和更多的名師參與名師引領、網絡研討、資源開發與應用等,助力教師隊伍建設。譚自云堅守課堂一線,每學期給教師上一次公開課,每年上一次賽課。2019年,譚自云執教的思政課“家的記憶”獲得全國名師工作室課堂展示大賽特等獎,“我們的歷史朝代表”“讀懂父母的愛”獲得全國賽課一等獎。

  教師的培養是其自身成長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為打造一支善教的師資隊伍,譚自云小學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突破口,成立了“鄉村青年教師俱樂部”,每周三晚上,圍繞上好一堂課、讀好一本書、寫好一篇論文、練好一筆字、講好一個教育故事、做好一個讀書報告“六個一”開展活動,從道德水平、學科素質、教育教學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升青年教師素質,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2018年,“鄉村青年教師俱樂部”榮獲株洲市教育改革創新獎一等獎。

  2019年,在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譚自云老師籌得數十萬元資金,設立了專項教育基金,用于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為學生藝術教育購買服務,改善辦學條件。對這一基金的設立,教師秦惠娟說:“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全體教師和學生,一方面,用于表彰學校的優秀教師代表;另一方面,利用這些教育基金給學生購買服務,聘請優秀藝體教師給學生上課,幫助學生均衡發展,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為促進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成長,達到以老帶新、共同提高的目的,學校在“互聯網+”學習的基礎上啟動了“青藍工程”,聚焦新手教師的課堂教學,助推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加快名師工作室的信息組織與整合、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名師工作室的經驗積累等,不僅促進年長教師向研究型、學者型教師轉型,更是鄉村年長教師教育情感的催化劑。年長教師在幫扶青年教師的過程中,幫助青年教師了解鄉村孩子的心理、行為特征,讓他們懂得如何與鄉村孩子溝通相處、因材施教,培養了一批“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青年教師,為鄉村教育的砥礪奮進、可持續發展增添了無限力量!

  譚自云小學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利用互聯網,實現了立足鄉村、服務全市、輻射全省,多年來工作室成員譚彭坤、秦惠娟、漆巍等獲得全國賽課一等獎數十項,唐亞、鄢朝、劉鵬、瞿靜等數十名成員成長為省市骨干教師,工作室成員在全國各地講座講課數十場,真正發揮了工作室讓新手成為骨干、讓骨干成為名師、讓名師成為專家的工作效能。

  (余民 顏秋芳 周轉)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