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韻學校落實“雙減”政策的探索實踐
減負不減質 增效促落實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韻學校落實“雙減”政策的探索實踐
“不用膠水、膠布等黏合,報紙就能像壁虎一樣吸在墻上嗎?”“當然能!”用鉛筆的側面迅速地在報紙上摩擦幾下,報紙帶上靜電,就像黏在墻上一樣掉不下來了。這是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韻學校的劉老師正在利用延時服務時間為學生上“趣味實驗課”。如果此時在校園四處走走,還會看到:有的班里,學生正在用彩泥捏一個大西瓜;有的班里,學生正在探究植物生長的秘密;校園一角,還有學生正在練習傳球……這一切,生動地展現了學校落實“雙減”政策的成效。
“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江蘇常州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近年來,在這塊人文薈萃的沃土上,一所創(chuàng)辦于2007年的民辦學校,正在以卓越的教育質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就是常州市武進區(qū)星韻學校。特別是自2021年7月《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印發(fā)以來,學校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準確把握人才培養(yǎng)方向,不斷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在加強校本教研、提升課堂質量、優(yōu)化課后服務、改善作業(yè)設計、推動家校協作等方面持續(xù)發(fā)力,減負減量不減質,扎實推進“雙減”政策落地落實,走出了一條內涵式高質量發(fā)展之路,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提高政治站位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站位,統(tǒng)一思想。“雙減”是國家從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高度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事關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事關義務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事關國家發(fā)展和民族未來。學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雙減”工作領導小組,統(tǒng)籌推進“雙減”工作;隨后,先后多次召開了全員參與的“雙減”工作推動會,系統(tǒng)學習了國家及地方出臺的各類“雙減”相關文件,幫助全體教師提高政治站位,統(tǒng)一思想認識,深刻理解“雙減”政策的重要性、迫切性,積極推動“雙減”政策在學校落地生根。
完善制度,強化保障。“雙減”工作的高效落實離不開各項相關制度的保駕護航。“雙減”工作開展初期,學校“雙減”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收集各方反饋,針對作業(yè)設計、手機管理、課后服務、課程質量等“雙減”重要工作領域,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明確了各項工作的目標、流程、責任主體以及獎懲措施,有效推動了“雙減”政策的落地。例如,“雙減”政策要求課程實施要更加科學、高效,學校就根據實際情況完善了課堂常規(guī)巡視制度,每周由課程管理中心組織人員對綜合學科課程實施規(guī)范進行常規(guī)巡視;“雙減”政策要求學校加強課后延時服務,學校就制定了嚴密的《武進區(qū)星韻學校課后延時服務工作實施方案》,有效保障了落實。
建強教師隊伍提升課堂質量
多措并舉,建強教師隊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落實“雙減”政策,讓教育回歸本真,最終都要由一線教師去落實。所以,學校十分注重通過各種方式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首先,建立了完善的教師培訓制度。新教師入職培訓,不僅有校內優(yōu)秀教師現場傳授成長秘訣,還會舉行盛大的師徒結對儀式,讓“新兵”在學校“老兵”的幫扶指導下,快速成長。除了入職培訓,學校還建立了完善的日常培訓體系,一方面,積極邀請各類專家入校開展講座,定期按年級及學科開展校本研修;另一方面,帶領教師走出去,參與各級各類校外培訓,學習各類最新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其次,注重以賽促教、以賽促研。為強化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夯實教學基本功,學校不僅每年都會舉行教學基本功大賽,還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競賽,以賽促練,有力地提高了教師的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最后,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建立名教師、名班主任工作室,帶動全校教師共同成長。
以研促教,提升課堂質量。“雙減”是一場以小切口解決教育大問題的系統(tǒng)變革。落實“雙減”工作的關鍵在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向課堂內40分鐘要質量。具體如何優(yōu)化?武進區(qū)星韻學校的做法是抓實課題研究,以科研促教學,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校依托名師工作室,針對學校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開展了一系列課題研究,研究成果被總結提煉為一般性經驗,在全校進行推廣。如此循環(huán)往復,學校課堂變得越來越科學、高效。校內名教師工作室的領銜人會組織成員通過文獻學習、交流研討、課題實踐等形式進行系統(tǒng)研究,切實提高了學校教師設計教學以及拓展活動的能力,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高效。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時,教師帶領學生開展“我?guī)屯炼顾泱w積”活動,讓學生將一顆土豆投入一個裝有水的圓柱形容器中,然后根據水面上升的高度和圓柱容器底面積,計算出土豆的體積。這樣生動的主題拓展活動,能切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其科學探究能力。此外,學校也會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教案展評、優(yōu)質課評選等活動,通過互觀互學、交流研討,提高課堂效率。
立足單元整體改善作業(yè)設計
“雙減”政策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yè)負擔。作業(yè)是學習中必經的訓練形式,是否成為“負擔”,關鍵看“方式”是否正確。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關鍵在于控制作業(yè)總量、豐富作業(yè)形式、精準分層、整體設計。對此,學校各學科組立足單元整體教學進行作業(yè)設計的探究,切實減輕了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實現了提質增效。
關注教學目標,設計基礎性作業(yè)。基礎性作業(yè)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所以學校首先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規(guī)律和知識掌握情況,設計高質量的基礎性作業(yè)。基礎性作業(yè)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夯實基礎,設計要緊扣教學主題和核心目標進行,題目宜少而精,切忌布置死記硬背、機械重復的作業(yè)。例如,在三年級《數學》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就可以布置基礎性作業(yè)“通過查看超市購物小票,體會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關注個體差異,設計分層作業(yè)。一個班級里每一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都不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設計不同難度的分層作業(y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吃得上”“吃得飽”“吃得好”。例如,在學完《題西林壁》這首古詩后,教師一般會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yè),供學生自主選擇。基礎題: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提升題:結合注釋,想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拓展題:設想一個場景,用上“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古詩來解釋。此外,教師還可以按照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分層設計作業(yè)。例如,學校語文學科根據各年段學生的特點,在設計作業(yè)時各有側重。低年級“跟著課本去旅行”,學生在誦讀、描繪的過程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年級“探尋自然的奧秘”,學生在學習了以“連續(xù)觀察”為主題的課文后,開啟了奇妙的“觀察之旅”,見證了生命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體驗觀察的樂趣。高年級“巧手繪民間故事”,學生學習了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牛郎織女》后,被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不僅能概括主要情節(jié)、列出小標題,技高一籌的學生還繪制出精美的連環(huán)畫。
關注學習體驗,設計主題作業(yè)。主題實踐作業(yè)能通過觀察、體驗、研究等開放的形式,打破課內與課外的界限,密切聯系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生思維生長,引領學生多元發(fā)展。例如,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千克與克”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動手操作認識質量單位“千克與克”,初步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三年級學生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期,需要豐富的活動積累經驗以形成鮮明的表象,而在教室這個有限的空間內,學生很難充分參與“找一找”“稱一稱”“掂一掂”等活動,因此要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會有一定的難度。像這樣的情況就適合設計主題實踐作業(yè),安排學生在授課之前完成,既能引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認識“千克與克”的主動性,又有利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凸顯“千克與克”的實際意義。此外,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布置“跨學科整合型”主題作業(yè),也是學校改善作業(yè)設計的重要方向。例如,教學一年級“10以內數的認識”后,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數學抽象的意義、豐富對數的大小的認識,可以設計與語文、美術等課程整合的作業(yè)。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找、讀、查、畫等方式,讓學生樂在其中、學在其中、悟在其中。
研發(fā)延時課程優(yōu)化課后服務
提供精細化的課后服務是學校系統(tǒng)、全鏈條推進“雙減”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學校認為,課后服務不僅是為了滿足家長的托管需要,更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為充裕和豐富的學習機會,為其全面發(fā)展提供更多可能。所以,學校還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開發(fā)了涉及健康、人文、語言、藝術和科技五大領域的幾十門高品質延時課程,供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修。如今,學校已經形成了“1+X”課后服務模式,“1”指自習課程(負責作業(yè)輔導、答疑解惑),“X”指“五育并舉”的特色延時課程。
豐富延時課程內容。武進區(qū)星韻學校延時課程的開發(fā)主要是自下而上的主動探索。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并結合所任教學科進行自主申報,學校層面予以備案,課程開發(fā)完成后學校課程中心負責評審,審議合格的課程就會被納入學校課后服務課程體系,供學生自主選修。目前,學校教師各展所長,已經先后研發(fā)了“植物王國”“創(chuàng)意廚房”“豐收的四季”“指尖的魔力”“創(chuàng)意手工編織”“千變萬化的紙”“主題英語俱樂部”“觸摸‘非遺’”“趣味實驗”“學具營”等幾十門課程。豐富的延時課程為孩子們提供了“菜單式”服務,讓每個孩子都有了一張個性化的課程表,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周一至周五學校每天提供兩小時課后延時服務,前一小時學生通過選課走班的形式學習自己感興趣的“X課程”,后一小時是自習課程,供學生書寫作業(yè)、閱讀書籍、預習復習,隨時有教師為其答疑解惑。
優(yōu)化延時課程評價。沒有良好的課堂評價,就沒有優(yōu)質的教學。為了不斷優(yōu)化延時課程,學校還研究制定了完善的“X課程”評價體系。學校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書面考試成績?yōu)橐罁脑u價方式,而是在每次課程結束后通過“參與態(tài)度”“獲得體驗”“學會學習”“能力發(fā)展”等幾個維度,采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及時對學生進行過程性、發(fā)展性評價。對課程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學校還會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在全校進行公開展示,以示獎勵。例如,在學校“慶元旦、迎新年”活動中,在“觸摸‘非遺’”課程中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就給大家展示了皮影戲這一古老藝術的魅力。這樣的評價,強調評價主體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參與,鼓勵評價主體和被評價者之間展開相應的互動與合作,真正讓評價成為學生進步的階梯。
促進家校協作形成育人合力
加強家校聯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雙減”政策的扎實落地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學校十分注重通過家長會、家長群、家委會等渠道,向家長宣講“雙減”政策,介紹學校提升課堂質量、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以及改進課后服務的努力,增強互信,引導家長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相關工作。當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fā)達,日常家校溝通主要通過網絡在線完成,但學校始終認為,“鍵對鍵”畢竟不同于“面對面”,所以開展入戶家訪仍是學校教師每學期的“必修課”。為了保證家訪效果,家訪前,教師會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制定詳細預案;在家訪中,根據家長的意見和訴求,初步達成改進方案;家訪后,及時跟進幫扶,并將相關措施和成效反饋給家長。
提升家長育人水平。自“雙減”政策推行以來,學生校外培訓顯著減少,孩子回家后的時間多了出來。如何幫助孩子利用好這段時間,對家長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為了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學校長期堅持開展家長學堂,通過專題講座、家教指導微視頻、優(yōu)秀家長經驗分享等各種方式,轉變家長育人觀念,引導家長科學育兒。比如,很多家長反映,在家不知道如何陪孩子高質量地玩耍。學校就征集了一批家長陪孩子“在玩中學”的典型案例,在家長學堂上進行分享,家長們很受啟發(fā),紛紛開始了類似的嘗試。
挖掘家長育人潛能。學生家長之中藏龍臥虎,學校有效挖掘家長育人資源,邀請不同領域的家長走進學校課堂,給孩子們帶來了別樣的精彩課程。如學生王月的媽媽前段時間走進課堂,上了一節(jié)保護牙齒的醫(yī)學知識科普課,很受學生歡迎。邀請家長進課堂不僅有效彌補了學校相關師資的不足,還切實讓家長變成了學校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助力家校之間同頻共振,切實提升了育人實效。
“雙減”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長期工程、民心工程。未來,常州市武進區(qū)星韻學校將與時俱進、持續(xù)探索,不斷提升課堂質量,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創(chuàng)新課后服務,提高工作精細化水平,真真切切讓“雙減”政策惠及每個家庭和孩子,努力構建更加和諧、健康、高效的教育“新生態(tài)”,讓教育回歸本真。
(王小亞 邵璐露 史葉琴 盧琴)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