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立德樹人 ——廣西北海市第七中學教育發展回溯
春風化雨,立德樹人。學校承載著學生人生中至關重要的年頭,在學生眼中,學校就是指引他們走上人生旅途的光。在教育中尋找未來,在未來里描繪美好的藍圖。北海市第七中學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思想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新生力量。
北海市第七中學于1994年8月建校,經過多年發展,現今學校師資力量充實,基礎設施完善。2004年1月,學校正式獲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示范性高中。
學校重點關注學生未來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堅守傳承民族文化的理念,提出“無夢想不七中,無奮斗不七中,無激情不七中,無成績不七中,無幸福不七中”的立校精神以及“讓學校管理更務實,讓課堂教學更有效,讓學習經歷更豐富,讓師生關系更和諧,讓教育服務更優質”的工作思路。
優化管理,奠成才之基石
教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制度的保障,正是在多種制度多方面的作用之下,教育被賦予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復一日發展壯大,最終走向輝煌。為此學校決議全面改革教學制度,實施更科學的管理制度,為學生的未來保駕護航。
學校秉持著“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制度管制度”的管理理念,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
德育方面有班主任班級管理細則量化考核制度,教學方面有教師教學管理細則量化考核制度,學生生活方面有學生宿舍管理細則量化考核制度等。這些規章制度對班級管理、課堂教學管理等進行全方位量化考核,精細化和精準化的管理為形成優良的校風、嚴謹治學的教風、積極向上的學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良課程,磨成才之利器
除了管理制度的優化,學校更著力于課堂課程的改良優化,從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上完成改革。學校一方面促進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融合,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高效。另一方面,學校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引橋課程,即通過對初高中課程部分內容進行有機整合銜接,使高一新生對高中新的學習特點和學習任務有基本認識。
“引橋”之意,便是在高一新生學習新知識前進行引橋和搭建,對與之相關的前置知識進行補充和拓展,并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設計,可以讓高一新生順其自然地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校開設的引橋課程,是以校本課程開發的形式,組織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深入研究初高中教材,找準知識點,找到二者對接之處,復習拓展初中重難點知識,補充高中知識缺少的基礎部分,讓學生經歷初中—初高中銜接—高中三個學習階段,以此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引橋課程銜接內容廣泛,幾乎包括了學習的全部過程,而且,學校開設引橋課程是在暑假期間,通過現場教學或空中課堂教學組織高一新生學習。
多方面相互配合,學校在管理過程中,堅持以軍事管理提升人本管理的榮譽感,以洗禮教育提升養成教育的儀式感,以社團建設提升素質教育的獲得感,以自主管理提升生命成長的品質感,以智慧校園提升學校生活的幸福感。北海市第七中學的學子在這樣的校園之中,描繪出了美好未來。
著眼民族,繪成才之藍圖
除了課堂課程,北海市第七中學在學生思想建設方面也投入了十分的精力。為了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學校從民族文化的傳承入手,讓學生了解我國56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讓歷史文化的奪目光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為此采取了多種多樣的形式,通過國旗下的講話、學生社團活動以及宣傳板報等輿論宣傳工具,對全校師生深入宣傳民族團結教育,在全校形成了一股“民族團結”的濃郁教育氛圍。學校還組織相關科任教師,學習有關民族團結教育所包含的內容,豐富相關業務知識,使之具備課堂教學能力,并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有機滲透。
學校德育處、團委組織各班主任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例如組織開展“民族團結主題教育”班會、民族團結知識競賽、學唱民族歌曲、學跳民族舞蹈、主題為“民族團結一家親,共同托起強國夢”的民族團結專題運動會、主題為“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墻繪活動等。學校通過這樣的活動,讓56個民族的燦爛文化在學生的心靈中播下“中華民族是一家”的種子。
累累碩果之后教育的長途還在延續。新時代的少年在北海市第七中學的教育下,終究會成為直擊長空的雄鷹,騰躍大海的飛魚,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上注入火熱的激情、激發無限的勇氣。
(許鑫瀅 郭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