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寧寶小學 探索“養成教育一體化”的校本實踐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3-22  閱讀:次   |
42.9K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寧”字包含安寧、平安之意,而習慣養成的過程就包含“寧”的寓意。數十年如一日,在寧中堅守,便是習慣。寧,亦為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寧寶小學的校園文化,以德樹人,“寧”蘊品行;以智啟人,“寧”育思維;以體立人,“寧”健體魄;以美化人,“寧”塑人格;以勞育人,“寧”強心智。學校不僅探索出了“寧”文化下的“五育并舉”路徑,更將“養成教育一體化”科學體系建設打造成學校的亮眼特色。

  “1235”

  養成教育的長效化機制

  “寧小寶”,這是每一名寧寶小學學子的昵稱。每一個初入校園的“寧小寶”,都有一扇習慣門等待他們跨越,而環顧四周,新樓墻上的“習慣良好,美麗人生”、校園東門左側的“好習慣成就未來”,校園里的一切,都在潤物細無聲地告訴學生正確的走路、坐立、問候、微笑、發言、閱讀都要學會。“養成習慣天天月月,成為習慣歲歲朝朝”,入學伊始,“寧小寶”們便深知,寧寶小學的六年,是養成習慣的六年。養育習慣,培養興趣,這是在時間的沉淀中寧寶小學形成的學風。養育習慣,就是在學校的教育引導下,學生的一言一行都以《中小學生守則》為標準,從小養成良好習慣,養其習于童蒙,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愛國情操、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個性心理品質。而培養興趣,則是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對諸方面的興趣,使學生吸收多方面的知識,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體系化長效機制,才能讓習慣教育發揮應有之義。在學校內涵發展的規劃和探索中,寧寶小學構建出“1235”——一軸兩翼三結合五個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體系。一軸,指以優質發展為主軸;兩翼,指養育習慣和思維能力培養;三結合,指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打造養成教育課程一體化模式;五個一體化,指目標一體化、教育有方向,課程一體化、教育全覆蓋,知行評一體化、教育有動力,教育方法一體化、教育有延續,家校社一體化、教育有合力。

  學校教育的核心之一——校本課程,不僅承載著國家課程體系在學校的價值實踐,還要綜合考量地域、文化、歷史的依據,以及學生需要、教師能力、學校核心價值觀的訴求。《好習慣,益終身》,在三級課程與習慣教育的融合中,寧寶小學將11個好習慣編寫成校本教材,這11個習慣在每個學期都有對應的重點,并下設到各個學科,圍繞該習慣,確立相關的教育教學以及主題活動。“孩子比以前更懂事了,更勤快了,會做家務活了,還懂得心疼爸媽了。”這是《好習慣,益終身》進入課堂后家長們的反饋。就這樣,見證著習慣教育力量的一個個家庭,在贊譽中積極參與著學校養成教育體系構建的各項工作。

  如果說,《好習慣,益終身》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指導手冊,那“六步驟”則是助力教師實施習慣培養的方法秘籍。第一步是提高認識,第二步是明確規范,第三步是榜樣示范,第四步是行為訓練(特別強調好習慣用加法加強,壞習慣用減法逐漸消除),第五步是發展評價,第六步是形成良好習慣。在六步中,習慣培養的實操方法被詳盡敘述,即便是新入職的青年教師也能立即上手。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凝練出“六步驟”的寧寶小學并未止步于讓教師停留在有效落實,在學校看來,關注學生思維方式的教師,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出學生良好的習慣。于是,學校要求各學科教師共同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元素,在不斷積累中形成《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論文集。一面是向外發力,一面是向內探索。內外兼修,造就了寧寶小學強大的教師團隊。近年來,教師們執教了60余節區級以上公開研討課,200多人次在區級以上各類比賽中獲獎,培養出省、市、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新秀36人。學校還組織了福建省首批教改示范性建設學校的中期展示和市級匯報、集美區“聚焦課堂”、集美區“教學教改經驗交流”、集美區習作教學研討等重大活動。

  “寧文化”

  學校的育人文化特色

  8字繩、車輪跳、交互跳……是“寧小寶”們日常參與的花樣跳繩活動。為了備戰學校組織的“寧康”花樣跳繩節,“寧小寶”們時常三五成群,在教學樓前利用課間排練,而教師們也加入訓練的隊伍中,為他們“排兵布陣”。嗖、嗖、嗖,跳繩在“寧小寶”們的腳下猶如氣流般托著他們在空中跳躍,而手握跳繩的學生,則隨著音樂輕盈地揮動,花樣跳繩于他們而言,帶來的是享受的喜悅。作為福建省花樣跳繩基地校,寧寶小學將“五育并舉”注入“寧文化”,“寧康”的花樣跳繩節、“寧靜”的校園讀書節、“寧遠”的校園科技節、“寧韻”的校園藝術節、“寧意”的心理疏導節,“五節”并重構成了學校“寧和”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

  充盈的寧小生活在“五節”之外描繪著無限延伸。創客編程社團、機器人科普社團、小主持人社團、空模社團、手工制作社團……僅學生社團就有75個,在學生和教師的需求調研中,學校不斷擴充著社團的陣容;獎勵給學生的“寧文化”吉祥物,并非出自某大師之手,而是由學校全體教師、學生、家長共同設計、命名、制作。深度參與的過程,讓家校突破教育的真實圍墻,讓學校和家庭都成為“寧文化”的代言人。課余時間,學生們非常喜歡的校園一隅是“寧文化”主題園,它有機融合了嘉庚文化主題園、養育生態園、養育植物園、養育習慣主題園,園區以“寧”的會意形狀作為背景,展示一間房子中間放著一張桌子,桌上有盛食物的皿,喻示豐衣足食、食樂安康、生活安定。之后又加上“心”旁,表示“安心”“安寧”。草地上有八塊石頭分別刻著“寧”的漢字演變,從甲骨文到現代規范字,觀于其中,“寧小寶”們體悟著中華漢字文化精神。

  “養成教育一體化”體系,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讓寧寶小學收獲豐碩的成果。學生呈現出品德優良、習慣良好的特點,教師呈現敬業、博愛的素養;“養成教育一體化的實踐與研究”獲評市級優秀課題,研究成果申報省級優秀教育教學成果獎。這樣一套系統且可操作的成果,為西部幫扶的學校提供了可實踐的育人模式。教育需要理想,更需要堅守,小學是學生成長中的根基,只有牢牢抓住根、守住心靈的寧靜,堅持理想、深耕細作、靜待花開,好習慣教育這棵大樹才會根深蒂固、枝繁葉茂、艷麗綻放、碩果累累。

  (林志強 陳琦 李靈燕)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