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的道德生長看得見 ——南京市第十二中學“可見的德育”體系建構與實踐探索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辦學就要尊重這個規律,否則就辦不好學。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百年名校南京市第十二中學在教育實踐中,構建“可見的德育”體系,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成果,交出了屬于自己的答卷。
聚焦難點智慧實踐
構建“可見的德育”育人體系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為此,南京市第十二中學德育團隊對德育工作目標、課程、實施、評價等層面進行全領域設計,將學生的具身認知、鏡像認知和生成認知作為德育實踐的基本過程,把學生的觀察學習行為、心流體驗行為和師生互動行為作為德育評價的基本內容,以此構建“可見的德育”育人體系:
創立“可見的德育”理論框架。明確“教學者可見教學影響、學習者躬身省視自我”是有效德育的本源,讓學生成為德性成長的體驗者。從理念、情境、行為上確立“透徹現象、交互認知、教學相長”的德育行為原則,形成學習者從行為到內心的全系統的德育規范,讓德育有序、可控、可測、可移植。
建構師生雙向“互視”與自我“省視”相統一的“可見的德育”教學體系。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取向,注重以人為本、多元維度、分類設計,形成了以“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心理健康、終身發展”為梯度的目標體系;體現“博學以文,約之以禮”,以碎片化閱讀為抓手,建設“能行天下”“遠見成就未來”“走進經典、走近大家、走進生活”等課程群,形成德育校本課程體系;基于自覺“互視”與自我“省視”的結果反饋,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學會自察、自省、自律,自主提升品德素養,建構“讀·悟·知·行”合一的“可見的德育”行為體系。
建構“育·導·評”一體化的“可見的德育”協同保障體系。主動打破德育課堂邊界,開展全員德育的范式。即以德育工作者為主體,發揮教師、學生、家長、校友等作用,建立“可見的德育”工作委員會,統籌協調年級部、德育處、診斷與評估中心三方,高質量完成實施(育)、指導(導)、評價(評)任務,建立全員導師制、家校社同育制等立體化協同保障體系,形成德育可見的影響力、滲透力、行動力。
南京市第十二中學“可見的德育”理論體系研究,為解決傳統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尋找到新的實施路徑。形成了實踐方案、課程群、保障機制、核心期刊系列論文等實踐成果,同時在實踐基礎上,出版發行了《能行天下》《遠見成就未來》等10本叢書和35萬字的專著《可見的德育》(該書被列入江蘇省教育家文庫)。“‘可見的德育’體系建構與實踐探索”課題研究,榮獲2019年南京市首屆教育科學創新成果特等獎、2021年南京市教學成果特等獎、2021年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百年傳承智慧創新
建設“可見的德育”課程體系
南京市第十二中學是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由國際友人約翰·馬吉先生于1917年創辦,在抗戰困難時期,馬吉先生與拉貝、魏特琳等20多位國際友人一起,成立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冒著生命危險,挽救了20多萬南京平民百姓的生命。近年來,學校基于馬吉先生的國際主義精神和仁愛情懷,確立了“仁德為先,愛滿天下”的德育理念,踐行“尊道益智,日有所進”的校訓,以“走進經典、走近大家、走進生活”為實施載體,創設“可見的德育”課程體系,強調身體體驗與心理體驗的統一,讓學生的道德生長看得見。
走進經典,擷取人類文明的精華。針對不同年級的學情,制定個性化書單,選取承載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生態文明、心理健康等內容的經典作品,為學生提供閱讀指導。針對各個學段學生的特點,走進經典影視作品,精選出包括經典電影、話劇、歌劇、紀錄片等在內的一批影視作品,定期在學校進行展播。在此期間,學校開發出系列教材,建設“能行天下”“遠見成就未來”等課程群。“能行天下”課程群以“博學以文,約之以禮”為主題,以碎片化閱讀為抓手,激發青春期學生的信心,拓展知識,提高能力;“遠見成就未來”課程群以經典生活記憶重現為主題,培養學生的敬畏之心。
走近大家,汲取身邊榜樣的力量。開展大師面對面活動,學校每年定期邀請各類行業領域內優秀的專家來校給學生們作講座和交流。在講座交流過程中,學校將講座的內容用文字和音視頻的形式保存下來,將文字稿集結成冊,形成“走近大家”課程群。開發具有開放性、適應性的反饋表、檢查單、評價單,讓學生及時反饋學習的感受與收獲,形成“知行合一”的“真實的學習”,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方面獲得成長,真正讓學生學有典型、悟有體驗、行有成就。高中生活不僅有經歷,更有深刻的記憶,通過不斷“回視”與自我“省視”實現思想道德的螺旋式上升。
走進生活,記住自己拼搏的樣子。走進生活,在生活中修煉品行。形成以“善”“禮”“能”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融入教育教學和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化推進“陽光成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學生陽光心態、健康人格。通過開展晨掃勞動、校園辯論賽、勵志春秋游、校園朗讀者、文化藝術節、慈善義賣、體育賽事、農村學校、部隊拉練等系列活動,實現“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課程建設引領學校發展,促進教師隊伍成長。學校形成了一支師德高尚、師能優秀的德育隊伍,其中有江蘇省勞模,有“陶行知獎”“斯霞獎”獲得者,有江蘇省心理名師、南京市師德標兵、南京市教育教學先進個人,還有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南京市一等獎獲得者、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等。
科學規劃智慧凝練
構建“可見的德育”評價體系
健全、科學、合理的德育評價體系是使“可見的德育”育人模式有效實施的助推劑。學校立足學生品格提升,轉變傳統的評價方式,積極探索具有參與性、有效性的測評方式,建立系統化、多元化、動態化的“可見的德育”評價體系。
建立系統化評價體系。學校以“走進經典、走近大家、走進生活”為立足點,設立整體目標和分級目標,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尊重學生個體發展特點,從學生的知、情、意、行多個指標進行系統性思考,評價主體從上至下全面參與,形成穩定的評價責任人體系,每一層級、每一階段都有明確的量化考核表、如《南京市第十二中學學生德育考核量化表》對學生個人素養全方位考評,《南京市第十二中學文明班級考核細則》對班級進行考評。
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學校在德育評價過程中,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范圍多元化和評價手段多元化。
評價主體多元化,學校把評價主體劃分為決策層和管理層、師長層、學生層三個層次。學校領導和評價專家作為決策層和管理層,精心做好頂層設計;師長層的班主任、任課教師和家長,根據學生日常表現進行交叉評價;學生層則是學生自己和同伴,在自評的基礎上進行他評。多元化評價,讓教師和學生成為品格素養評價真正的主人。
評價范圍多元化,學校各類評價涉及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心理健康。以“走進經典、走近大家、走進生活”為活動載體,德育處綜合設置多項評價內容,通過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學校層面的認定和獎勵,成為學校高中階段綜合評價的重要內容依據。
評價手段多元化,學校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對學生某一階段的具體表現進行定性評價,建立成長檔案袋,編制成長手冊;對學生學習、行為和心理有針對性地制定量化表,定期進行量化評價。多元化的評價,使得對學生的評價更加立體、豐富且全面。
建立動態化評價體系。學校在實施評價過程中,建立了內容動態化、標準動態化和評價過程動態化的全新體系。針對學生學習成果,還要兼顧學生的興趣愛好、禮儀素養、團隊合作能力等其他因素,根據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形成具有開放性的評價體系;針對學生個體差異,結合學生的需求、性格特點、心理特點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讓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有所提升。在評價的過程中,依托“三走進”,評價主體全部參與,采用動態交互的方式,將靜態評價中的主試者和受試者的單向關系轉變為多向互動關系。
為進一步鞏固“可見的德育”育人成果,學校于2020年上半年成功申報江蘇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地,并進一步深化與《讀者》集團、先鋒書店、鳳凰集團等的合作,定期在校園舉辦書展,開展讀書活動,邀請知名作家走進校園。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學校充分發揮校園環境文化的育人功能,建成了心理云平臺、大數據中心等信息化平臺,為助力學子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立德樹人,“可見的德育”讓學生的道德生長看得見。南京市第十二中學用行動堅守著“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教育規律,正是這份堅守,助力著這所百年名校在新時代不斷創造更好的辦學成績。
(南京市第十二中學校長殷樹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