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恩情立校 蘊紅色底樹人 ——四川省什邡市七一中學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實錄
走入四川省什邡市七一中學,一定會被那抹鮮艷的中國紅吸引,它是一座鮮紅的雕塑,由3個面向黨旗的師生頭像組成,呈火炬狀,底座上還銘刻著“銘記黨恩——特殊黨費援建”幾個大字,時刻提醒著來來往往的師生、訪客,飲水思源,黨恩難忘。
什邡市七一中學創辦于2010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特殊黨費”全資援建,由原雍城中學、洛水中學、云西中學三所學校的高中部整合而成的一所普通高中學校。為了把這份“黨恩”傳承下去,建校以來學校始終秉承“感恩立校,紅色樹人”的辦學理念,傾力打造紅色校園文化,致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紅色信念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立足學校實際打造紅色校園文化,就是要營造氛圍、改良土壤、當好園丁,讓學生不管今后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都能永葆一顆紅色的中國心,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校長賴緒云談到學校發展定位時說。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什邡市七一中學以紅色環境、紅色管理、紅色活動、紅色課堂、紅色傳承為抓手,逐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育人路”,助推學校實現了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學校先后獲得“四川省二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四川省文明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專注于“潤”
營造紅色環境
校園環境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蘊含著很大的育人力量。學校精心打造的紅色校園文化,不僅讓學生在舉手投足間都能受到一種無聲的浸潤,而且成為了展現學校魅力和特色的名片。
什邡市七一中學的校園環境是一本鮮活的教科書。七一廣場上的黨旗雕塑,操場旁的“特殊黨費”援建碑記,圖書館前的黨史崢嶸藝術墻,令人過目難忘;黨恩林里有全國黨代表親手種下的53棵銀杏,提醒每名學生牢記黨的恩情,像樹苗一樣茁壯成長;桃李園中有師生親手栽種的上百棵桃樹和李樹,寓意學校能桃李芬芳、璀璨華夏;感恩園中有師生共同創作的《感恩賦》刻石,每一筆、每一字都飽含師生感恩黨的誠摯之心;學校黨史陳列館中,有“回眸黨史感受偉大”專區,有抗震救災史;學校樓宇道路和社團的命名均賦予紅色標簽,如校內幾條主路被命名為“信念路”“踐行路”“勵志路”,校刊被命名為《紅楓》,教學樓被命名為“承志樓”和“傳薪樓”,學生社團有紅旭書法社、紅纓足球隊、紅影舞蹈社、紅霞科技社……學校的每一面墻、每一個角落都浸潤著濃濃的中國紅。
此外,學校還精心設計了學校標識:以“七一”的變體字(似一條飄動的紅綢帶)圍繞一個代表中國共產黨的紅球(象征紅太陽)為核心設計了校徽,寓意七一師生永遠跟黨走;以黃色校徽為主體,設計了紅色的校旗;編寫了校歌《七一·榮光》,旋律昂揚向上,歌詞寓意深遠,寄托師生的愛黨之心和報國之志。
著眼于“黨”
構建紅色管理
學校的發展重在管理。“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學校黨總支把抓好黨建作為辦學治校基本功,多措并舉把黨的優良作風貫徹到學校管理之中,夯實基層管理。
強化組織建設,構筑戰斗堡壘。學校將支部建在年級上,實行支部書記管理負責制,實現管理重心下移接地氣,找準黨建與業務工作切入點,使黨建緊貼教育教學工作。把黨員的示范作用落實到每名黨員的教育教學崗位上,把黨的工作做到教師身邊。年級各支部廣泛開展“黨員示范課”“教書育人示范崗”“優秀班主任示范崗”“教學技能大比拼示范崗”等活動,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與學生結對開展扶助活動,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以黨建帶團建。注重強化黨組織示范引領和整體協調功能,建立了黨團共建機制,制定出臺了黨團共建方案。校黨總支集中學習時,團委書記也列席會議,理論知識同步學,創新思想同步悟,計劃方案同步定,確保團委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與黨總支同心同向、同頻共振。在黨組織開展的系列活動中讓優秀團員一起參加,吸收優秀共青團員為入黨積極分子,黨員教師帶領學生團員義務到敬老院、社區宣傳和服務。每年定期開展“知黨情,學黨史,永遠跟黨走”“創先爭優我先行”等團支部活動,有效提升了團員綜合素養。近年來,學校有500多名學生先后被評為縣級以上“三好學生”。
立足于“行”
開展紅色活動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精心設計各類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是學生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學校常態化開展紅色活動,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成為學生追求進步、提升品德的不竭精神動力。
抓好“第一課”。9月為新高一“紅色校園文化學習月”,每名新生都認真學習紅色校園文化并參加講解比賽,優秀者將被任命為紅色校園文化講解員,負責為入校的家人和訪客介紹學校紅色文化。通過講解比賽,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熱情,還讓那些塵封的紅色故事真正走入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幫他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抓好關鍵節點。學校先后開展了“喜迎黨的十八大,萬人書黨恩”大型書法展示活動、“喜迎黨的十九大,紅歌唱黨恩”舞美燈光大型文藝匯演,舉行“百年輝煌”班級秀和班級文化墻慶祝建黨百年等活動。此外,重要的節日、紀念日也是開展紅色活動的好時機。例如,每年都會舉辦“感恩·紅歌”大型文藝匯演;每年3月帶領學生開展各類“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七一”組織開展參觀黨史陳列館、清潔黨旗雕塑和感恩碑記等活動,進行感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國慶節帶領學生緬懷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抓好社團活動。先后成立了合唱團、鍵盤社、舞蹈社、紅楓文學社、手繪動漫社等幾十個學生社團,每個社團的活動都融入了濃濃的紅色元素。例如,學校著力打造的精品社團紅楓文學社就定期帶領學生讀紅色書籍、聽紅色文化講座、寫紅色故事……用紅色文化滋養了學生的生命,涵育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聚焦于“知”
打造紅色課堂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學校開設“紅課”、開辦“學生黨校”,不斷強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筑牢師生理想信念根基。
開設紅色校本課程。為了把革命傳統教育融入學生的思想教育,學校組織教師編寫了校本教材《承志傳薪》,主要內容包括中共黨史、地方黨史、抗震精神、災后重建等內容。高一年級所有學生必修,共18個課時。此外,學校研發的第二本紅色校本教材《逐夢》,也正緊鑼密鼓地做最后修訂,馬上就要和學生見面了。各年級還結合紅色教材開展了“紅色人物我介紹”“紅色故事我宣講”“紅色精神我暢談”“紅色文化我實踐”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開辦“學生黨校”。為提高學生黨員發展質量,學校黨總支統一部署,在高一對全體學生進行愛黨情感培養,高二進行“銘記黨恩,永跟黨走”的人生理想和信仰追求教育,高三重點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培養。如今,“學生黨校”已培養出35名入黨積極分子,截至2013年,發展了8名預備黨員。
立足新時代,講好思政課。首先是學校領導帶頭上思想政治課,并不定期邀請紅色“五老”及相關專家入校講學,引領青年學生自覺傳承紅色基因。其次是與兄弟學校舉行思政課連線,在交流互動中,共鑄思政好課堂。最后,學校還注重挖掘各學科教材的紅色育人因素,組織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教師同課異構,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學生進行紅色熏陶。
此外,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學校還進行了“建構生本課堂,自主化培養核心素養”的課堂改革探索,構建起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操作中,主要分四步落實:個人先學—交流展示—導引點撥—鞏固拓展。課前注重引導學生自主預習;課中注重引導學生相互交流探討,教師只在必要時恰當點撥;課尾注重學習效能反饋和評價,鞏固學習成效。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共振,切實提高了課堂效率。
致力于“弘”
傳承紅色根脈
“飲其流者思其源,學其成者懷其恩”。學校牢記和感恩“5·12”大地震以來黨和國家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堅持傳承大愛,回饋社會。
幫扶結對學校。與阿壩縣藏文中學、四川蘆山中學、喜德縣瓦爾學校等7所學校結成幫扶對子,先后多次派黨員、骨干教師前往開展教師成長專題講座、學生勵志報告會等活動百余場,支援試題庫、教學實錄等教學資料40余冊,物資20多萬元。
支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2015年青海玉樹地震后,經過北京市相關部門協調,同屬于北京援建的什邡和玉樹搭起友誼橋梁。什邡市七一中學專門開辦了兩個“玉樹什邡高中班”。校長賴緒云說:“當時雖然我們條件也很緊張,但我們必須要承擔這個任務,并堅持做下去,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把‘5·12’之后感受到的大愛傳遞下去。”如今,兩屆“玉樹班”學生已畢業,成績優異。學校還因此被青海省玉樹州教育部門評為“高中質量提升優秀學校”。
感恩奮進闖新路,重任千鈞再奮蹄。未來,學校將繼續緊扣紅色校園文化特色,補短板,強弱項,持續深入構建整體化、系列化、長效化的紅色育人機制,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推動什邡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賴緒云 陸恒 劉期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