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樂海小學海洋文化特色發展剪影
奮進海藍路 揚帆再遠航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樂海小學海洋文化特色發展剪影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自古以來就有大量的先民居住在海濱,很早就有了豐富的海洋文化。追溯歷史,中國的海洋文化源遠流長;回望往昔,中華民族擁有輝煌燦爛的海洋文化和勇于探索、崇尚和諧的海洋精神。近年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藍圖舉世矚目,“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文化再次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立足于中華海洋文化的傳承,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樂海小學隨之建立,為時代唱響創新、發展的主旋律。
集美區樂海小學位于廈門市集美區北部新城,創立于2011年,是一所富有創新性和活力的年輕學校。從建校開始,學校便確立“海洋教育”為辦學特色,堅持在具體教育實踐中提煉、完善學校核心文化,不斷推進特色教育與素質教育融合發展,在創建海洋教育特色學校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確立了充滿“海味”個性的學校核心文化,期望孩子們在快樂中享受幸福、在納海中成就自我。
集美區樂海小學沿著“從特色發展到品質提升”的總體思路,牢牢把握“質量為舟、特色為槳、快樂為帆”的辦學思想,在深入踐行“悅納教育”的基礎上,提煉其發展內涵,建構具有海洋文化特質的“悅納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不斷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和辦學品位。“悅納”即欣喜地接納、樂于接納。“悅納教育”以尊重、互助、接受、發展為核心標志,包含文化、心靈、思想等多個層面。“悅納教育”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其一,學校充分尊重教師的個性發展,積極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搭建平臺,鼓勵教師形成個人獨特教學風格,鼓勵教師創新;其二,學校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目標展開工作;其三,教師充分尊重學生,注重因材施教,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注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其四,學校組織家委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用好家長資源,指導家庭教育,通過家校合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經過幾年的發展,學校打造了“貝飾工作坊”“海洋特色校園文化”“海洋特色校本課程群”“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海味德育”“海式心理”六大品牌,開展彰顯海洋文化特色的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三大海洋文化工程”建設,成為在省、市、區內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海洋文化特色校,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福建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福建省義務教育課改示范校”“福建省紅十字模范校”等榮譽稱號,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帶動了片區兄弟學校發展。
“悅納”課程
促多元發展
課程建設是為了每一名學生的發展,以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和完整的人格為目標。基礎教育課程力圖培養“整體的人”,構筑具有生活意義的課程內容,恢復個體在支持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創建富有個性的學校文化。集美區樂海小學秉持著這樣的理念,把海洋文化融入課程體系之中,構建了具有海洋特色的“悅納”課程文化體系。
學校一方面深入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培育并發展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體現深度學習的課程教學。學校梳理和提煉了近年來的“海式”課程育人典范,結合10年課程育人經驗,構建了較為系統的學校課程體系,以此優化和改進課堂教學,并且借鑒了“大概念”“單元整體教學”“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學設計(UbD)”“成果導向教育(OBE)”等理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此外,還立足“雙減”“海式核心素養”,開發出海洋特色校本課程群,滿足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的需求。
另一方面,學校主張在感知、體驗、尋求、探究、延伸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悅納開放、自主合作的課程文化。在響應國家“雙減”要求、全面落實新課程評價改革的情況下,學校就推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推出了以“海娃探險記”為主題的“無紙化測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在真實性情境中回顧與整理一個學期的學習收獲。“海娃探險記”以游園闖關的方式進行學業評價,把知識和技能發展融入游戲活動,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收獲的喜悅,在評價中實現增值和發展,同時也讓教師和家長對孩子有了更為客觀、全面的認識。像游園會這樣的教學評價改革探索,是學校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思考和改進的成果,學校上下都在努力為孩子們營造有趣又有效、健康而歡樂的學習生活環境。
集美區樂海小學以學生為根本,走在課程改革的前沿,不斷凸顯學校特色,打造多張學校特色名片,培養出一批批“知識淵博、胸懷寬廣、體魄剛健、創新奔涌”的創新人才。
“悅納”名師
育特色學子
教師是立校之本,師德是教育之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增強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不僅是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必經之路,更是教育應有之義,也是人類文明進步、和諧社會的基礎。集美區樂海小學站在教師的立場上,著力建設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教師文化。
學校把首要任務認定為教師師德的建設。師德是教師能力的前提,學校深知,只有做好師德建設,學校的教學質量才有穩步發展的空間。
師德的建設穩步進行,師資的培養也一刻不能松懈。近年來,學校加大了教師培養的步伐,以“校園名師工作坊”“校園名班主任工作坊”“三級帶教”為抓手,激活教師領導力。經過多年努力,學校打造了一支專業素養強、敢于拼搏、熱衷教育的“海式”特色教師隊伍。
學校強化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通過信息技術2.0工程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實現人人能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人人能使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讓青年教師自如運用希沃、微課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和手段,跟上時代的步伐。學校還加強了對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的培養。努力做到骨干教師精通一門學科、熟悉一門學科的教學。在上級支持下,合理調整、配置教師資源,引進一定數量專家,帶動學校骨干教師隊伍,提高各科教學質量。
教師質量的提高,也意味著教師隊伍層次的提升。學校依托“三階段六步驟”校本教研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在校本教研中吸收先進教育教學經驗,強化對學科教學知識(PCK)的研究,借助PCK理論,培育教師隊伍。同時結合“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新秀”等評選,打造“海式”名師,加大海洋特色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對教師實行個性化培育。建校10年來,學校共有36項區級以上課題獲得立項,其中國家課題1項、省級課題8項。學校為中青年骨干教師創造成長環境、提供展示平臺,激發出教師奮發向上的動力。
教師文化的建設也帶動了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學生文化的發展。教學團隊以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以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為指導,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下,研發出了“樂海小學學生核心素養”評價工具,讓學生建立自己的發展目標、明晰自己的努力方向,督促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并且狠抓學生學習習慣建設,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復習、自主學習習慣,引導學生讀好書、用好書,學校為學生開設開放式書吧和演講吧,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拓展學生知識面,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學團隊依托課程、德育、校園文化等,培養出了一批批具有“厚德、志高、博觀、善思、剛健、養正、篤行、靈動”海洋特色的學生。
“悅納”管理
創海韻校園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秩序,是各項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制度是學校管理的基石,是學校文化的一種外化表現形式,體現著學校的品牌文化理念和內在精神。集美區樂海小學創造性地將海洋文化融入學校管理之中,對內約束著教師學生,鞭策他們成為“海式”名師與“海式”學生;對外向社會各界彰顯著廣闊包容的海洋文化。
學校為建設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管理文化,落實了以“PDCA”閉環落實管理、“清單化”管理、扁平式管理為抓手,探索海洋文化特色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海洋特色管理制度。
學校一方面重新梳理了《樂海小學管理手冊》。在廣泛聽取全體教師意見的基礎上,通過教代會補充、完善學校制度,建構較為系統的“海式”特色管理范式,實施班子民主管理與人文化管理,建立“海式”特色教育教學管理,形成《樂海小學學校管理標準化手冊》。
另一方面,學校重新確立了考評推優的方案,來維持學校管理的活力。學校根據各教學團隊反饋,根據實際制定、修正和改進學校績效考評方案與評先推優方案。持續推進學校各項制度建設,充分發揮獎懲聘任等方案、制度的杠桿作用,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使法治與德治相融合,增強了教師的凝聚力、戰斗力,推進了和諧班子、和諧校園、和諧文化、和諧教師隊伍的建設。
管理制度的完善,也讓校園有條不紊地運行起來,讓海洋文化的氣息充盈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借助“海味德育”“海味美育”“海味勞育”“海味智育”“海味體育”“海味心育”,海洋文化在校園花草中溢出芬芳,在操場跑道上留下剪影,在課堂書本中書寫未來,最終形成了教育質量穩中有進、師生和諧全面發展、教育管理運轉自如的良好學校生態,持續發掘著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打造育人成才的海洋校園。
百川有余水,大海無滿波。用博大的胸襟填充渺小的自己,會讓一個矮小者成為頂天立地的巨人。集美區樂海小學通過海洋文化教育將海洋的廣大賦予一個個幼小的心靈,為他們樹立起未來面對風雨的信心。在未來的大海上,樂海小學將繼續充當小舟,把孩子們送往成功的目的地。
(廈門市集美區樂海小學校長林佩菱)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