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探索高質量教學的方法與路徑
首屆北京市基礎教育發展論壇通州分論壇舉行,與會專家熱議—— 要努力探索高質量教學的方法與路徑
本報訊(記者褚清源)首屆北京市基礎教育發展論壇通州分論壇日前舉行。論壇以“守正創新,立德樹人:‘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與課程育人的應然追求”為主題,聚焦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進一步落實課程改革精神,提升課程育人能力,開展促進教師核心素養的研修方式變革。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副主任陳云龍、北京市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唐亦勤、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熙、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李希貴等專家學者和通州區中小學校長、研修員及教師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聚一堂。
李希貴在報告中指出:我們正在推行的任務學習,就是讓學習過程社會化,要培養學生的不是作業思維,而是任務思維,在完成一個任務的過程中獲取知識、鞏固能力。如初中的《簡·愛》課程,過去我們一直會這樣設計問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認為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對人物的內心世界描寫不夠,你怎么看?現在我們這樣設計問題——兩位作家發生論戰,紛紛在文學評論雜志發表文章。你作為雜志主編,需要在這個論戰欄目寫一個編者按,如何寫?此時,學生就不是一個學生身份了,而是一個雜志的主編。學生必須研究什么是雜志,什么是雜志主編,雜志主編應該是什么樣的,應該做什么事情,然后再來評論。這是一種社會化的問題,是未來走向社會特別需要的能力,而且我們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了解雜志主編是如何思考的。
張熙在報告中詳細解讀了教研發展的歷史邏輯、教研發展面臨的挑戰、教研發展的未來期待等幾方面內容,分析了我國教研員隊伍建設的時代特征和現實要求,并對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進程下的教研體系重構作了詳細講解。她指出,《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表明了教研具有重要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文件規定了教研的基本方向是服務學校教育教學,引領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教師專業成長,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書育人能力;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深入研究學生學習和成長規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服務教育管理決策,加強基礎教育理論、政策和實踐研究,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
論壇期間,還舉辦了以“優化學科教學,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深化課程改革,構建高效課堂”“培養閱讀能力,提升綜合素養”“加強隊伍建設,促進內涵發展”“中小學學科基地的認識與實踐”為主題的五個并行分論壇。同時舉辦了以“基于師生互動的有效教學研究模式”“‘雙減’背景下區域全學科閱讀的實施現狀與推進策略”“教科研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區域路徑研究”“作業管理與設計小項目”為主題的四場研修沙龍。
據了解,會議期間20余位教育教學專家與200余位研修員、校長和教師進行了思想碰撞,探討了在“雙減”背景下教育教學高質量提升和課程育人的相關問題,提出了諸多好的建議。本屆學術年會促進了學術交流,激發了創新的育人思想和理念,同時在增進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了解、促進合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