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讀,有意思
從教多年,我看過一些文本解讀的專著,讀來深感博大精深,對“文本解讀”四個字產生莫名的敬畏,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見解。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意識到這個問題,仔細分析了自己在經典名篇面前失語的原因,一方面因為對教參教輔的依賴,我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層出不窮的名家解讀之后自己鮮有新發現,拙于再表達。
直到讀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張水魚的《巧解讀:語文有意思》一書,改善了我的“文本解讀恐懼癥”。這本書原是給中學生看的,但其寫作立意、切入角度、語言表述對教師的教學教研也有啟發。
擇高處“立”。張水魚認為,備課的目的是為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更好地學,解讀文本作為備課的其中一環,實用和新穎共存才能讓教學有高度。所謂實用,即服務于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所謂新穎,即閱讀經典的獨特感受,可以作為引領學生進入文本深處的一條路徑,“我的關注點在于教參里沒說到或沒說清的,課堂上教師無暇講到或不易講通但又很重要很有意味的一部分”。
如此看來,我之所以懼怕做文本解讀,采用人云亦云的教學方法,只因沒有著眼于學生的學,凌空蹈虛自然難以行走自如。如果從學生的能力提升出發,沿著語言的藤蔓揭開形式的紗衣,把寫法當作橋梁,好奇于學生的疑問,課本中的經典名篇或許會如花朵般綻開,芬芳彌漫課堂。
選巧處“切”。文本解讀是教學設計的基礎,小而巧的切入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本書從不同角度“切入”一篇篇經典,告訴讀者語言的精準、篇章的精巧、寫法的精妙、學生的質疑都可以成為理解文本和拓展思維的契機。比如,深摳一“罵”字解讀《范進中舉》,使人物形象更鮮明,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主題。再比如,用整合同類信息的方法將《松鼠》中的形容詞、動詞和修飾性詞語、短語進行匯總分析,說明文的準確性、生動性、趣味性便一目了然。此外,在比讀辨析中也可以發現美、學會鑒賞美。《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最后一課》3篇經典小說都以兒童視角講故事,從這個角度探究一番,更能領悟文章深意。我曾受此啟發講授群文閱讀教學示范課《“我”見眾生》,教學效果很好。
向“洗練”處言說。全書語言風格一如書名有意思、有情趣,于簡潔中見豐沛,于凝練處顯典雅。張水魚善于提煉,她用“‘五訣’俱全,如山立岸”評說《唐雎不辱使命》的寫作技法,用“醉著的李白和醒著的李白”品析《行路難》抒發的情感,用“字典·詞典和句典”點數《沁園春·雪》的意蘊之美。這樣提取寫作技法、整合同類信息的解讀方式,可以化作課堂教學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受書中《劉禹錫的自由王國》一文啟發,我曾讓學生梳理《陋室銘》中的“有”,進而遷移此法,發現《愛蓮說》中周敦頤筆下的“不”,并通過對照讓學生領悟兩位作者精神相通之處。
《巧解讀:語文有意思》是我的案頭書,時常翻閱。在語文這片廣袤原野上,那些經典名篇就像芳香幽遠的花,我愿循著“巧解讀”“有意思”的路徑,掬一捧經典的清芬,陶醉于語文之中。
(作者孫秋備系河南省襄城縣教育體育局教學研究室)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