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促育人方式變革 ——黑龍江省實驗中學探索研究型高中建設
■本期關注:研究型高中
研究型學校最早源自高校,從20世紀開始,對基礎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如芬蘭的羅素高中、英國的文法學校、德國的完全中學等學術型高中、創新型高中都屬于此列。在我國,研究型學校主要歷經了三個發展階段,即注重問題意識培養的萌芽階段、強調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階段和研究型學校的正式提出階段。上海中學、上海市七寶中學、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等學校均開展了相關實踐及研究,還有的學校明確提出了建設研究型高中或研究型創新型高中的理念。目前研究型高中建設還處于不斷發展完善階段。
我們認為,“研究”不僅是一種能力與行事方式,更是一種精神態度和價值取向。既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學術研究,也不是針對精英的專門服務,研究型高中是適用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培育面向未來終身學習、自主發展的人才的重要路徑。
以“研究”重塑全面育人的辦學體系
面對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近年來,黑龍江省實驗中學提出了建設研究型高中的辦學目標,旨在構建以研究為主線的全面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方式,轉變育人方式。學校致力于研究型課程體系創建與實施、研究型教師隊伍培養、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建設與研究型資源平臺搭建等。其中,研究型課程體系與課堂教學建設作為辦學體系的核心,是我們最主要的探索方向。
構建研究型高中的內核是研究與創新。學校以新課程改革和《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為方向,以“研究”重構辦學體系,并作為促進內涵發展的基因,植入從頂層設計到辦學理念、從育人目標到課程體系、從教學理念到課堂教學等課程改革實施的各領域,創新學校制度,塑造研究文化氛圍,打造研究共同體,形成以“研究”為發展導向和實施路徑的全面育人體系。
學校搭建了全面育人總架構,完善研究型高中建設的頂層設計。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培養具有生命活力、研究潛力、創新能力和報國實力的未來棟梁”的育人目標,確定“建設具有深厚人文底蘊、嚴謹科學精神、濃郁研究氛圍、強烈創新意識,能夠引領黑龍江高中教育發展,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的研究型高中”的辦學目標。
開發研究型課程,構建研究型課程體系,創設師生自主發展平臺,是研究型高中的基本載體。學校研究型課程體系分為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按照課程功能又各自分為三類課程:培基課程,即面對全體學生所開設的普適性課程;拓展課程,即面對部分學生群體所開設的選擇性課程;精修課程,即面對個體所開設的個性化課程。
每一學科按照這一體系和要求,構建了本學科的課程體系,形成了由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構成的全方位、多層次、可互補、可生長的研究型課程。國家課程體系強調將“研究”基因貫穿教學設計與評價。校本研究型課程體系結合國家課程,分別開發激發生命活力和培養研究素養與方法的培基課程、分層拓展和分類實施的拓展課程、發展個性特長的奧賽和大學先修課程,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要。
例如,生物教研室開設的精釀啤酒綜合實踐課程,結合課本中的發酵技術,課程由啤酒釀造、灌裝密封、設計標識、形成品牌、營銷宣傳等環節構成,在一系列的研究項目驅動下,學生不再單純地學習生物知識,體驗了跨學科課程,培養了實踐創新能力。類似的課程幾乎滲透到每個學科,比如語文的“實驗大視野”、政治的“實驗學子看天下”、化學的“自制口紅”等等。
在此基礎上,學校在“十四五”規劃中進一步提出了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研究型教師的標準,以及研究型資源平臺建設的規劃等,進一步健全辦學體系。
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
研究型課程體系是研究型高中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載體,居于核心地位,而課堂教學則是落實新課程改革、實施研究型課程的主陣地,也是歷次課程改革的深水區。為改變當前教學以知識為中心、存在機械記憶與反復訓練等問題,我校深入實施指向核心素養、基于學科育人的課堂教學深度變革,引導教學由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變,引導學生由接受式為主的學習向建構式為主的學習轉變,著力破解“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轉變的關鍵問題。
首先,更新理念,探索實施策略。基于課程標準,立足研究型高中建設,學校提出“學術引領—問題驅動—自主發展”的教學理念。“學術引領”包括引領學生構建學科的知識體系,形成學科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進行科學思維的建構和培養,提高學生面對未知情境和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核心是教師要建構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問題驅動”是指聯結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與學科教學目標,以真實情境為載體,建構問題系統和驅動系統,引導學生研究問題,培養問題意識。“自主發展”指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立問題化研究模型,形成學習能力。
其次,提煉模型,重塑課堂生態。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從知識傳授到問題研究,從課時教學到單元整合,從知能培養到素養培育,從解題到解決實際問題,從學法指導到學科方法論,從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近年來,學校深入探索指向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模型,并作為國家課程校本實施中課堂教學深度變革的核心部分,逐步使素養為本的教學落地生根,課堂教學生態得以重塑。該模型的基礎部分包含基于學習主題、創設真實情境、明確實際任務三要素,其中學習主題是出發點,三要素環環相扣,為學生搭建學習場域。讓學生經歷有意義的知識獲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高階思維,實現指向核心素養、發展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從而實現課堂改革的價值取向。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校化學教師設計的“補血劑中的鐵元素”一課,以生活中常見的補血劑的主要成分出發,通過一系列探究任務,引領學生從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科學測定補血劑中鐵的含量,實現深度學習。
最后,創新實施,優化教學全過程。一是重塑“常規”。基于研究型課程與研究型教師發展需求,落實基于主題的大單元備課,確定學習主題內容和目標,設計探究式、問題化、體驗式、項目式等學習活動,開發指向核心素養的評價任務。二是多維實踐。全學段開展“常態流程課”實踐,全學科開展教學資源庫建設工作,全流程開展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測評,全方位開放直播課堂交流研討活動。三是促進教、學、評從分離走向一體化。利用大數據,做好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數據分析,涵蓋知識點掌握、課堂注意力、作業及考試成績等,確保教、學、評的精準實施。
由自在邁向自覺,激發學校內生力量
以研究型課程體系為載體,以國家課程校本實施和校本課程特色化兩條主線,學校形成了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需求的育人格局。構筑了課堂教學新生態,形成了多樣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并激發了內生力量。學校辦學由自在邁向自覺,由“以點連線”到“線面結合”,步入了創新發展的新階段。
“研究”基因改造了傳統教育教學生態。創造性地建構了課程校本化、知識主題化、教學情境化、任務問題化、探究開放化、目標素養化、評價生成化的課堂教學體系,從課程體系建設到課堂教學,均以“研究”為導向,指向核心素養的形成。在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深度變革過程中,既有力促進學生研究能力的提升,又提升了教師的課程創造能力,為教師專業發展注入了內驅力。
學校以研究型高中建設為統領,探索“雙新”實施路徑,突破了學科育人的關鍵問題,學科教學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為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提供了可依據、可操作的教學范式,實現了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的轉變。
在建設研究型高中的過程中,學校辦學示范引領作用愈發突出,作為黑龍江省教育廳唯一直屬的省級重點中學,在全省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實施過程中,承擔先試先行、探路創新的使命。學校多次承辦省市各類研討展示活動,為高中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實施范本。
我們重視通過研究品質的培養,讓學生對事物保持好奇與想象力,能夠用心思考,對現象給予批判性的審視,最終形成好學深思、善于質疑、不斷進取的人格特征,獲得學習和自我發展的不竭動力,以及精神的獨立和自覺。這是一個形成完整價值序列的過程,也是回歸教育本真的過程。
(作者孫景峰系黑龍江省實驗中學校長,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型課程體系構建”[課題編號:FHB160587]的研究成果)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