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江蘇省宜興中學以“大概念”項目群建設推動育人方式變革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4-07  閱讀:次   |
42.9K

  聚焦“大概念” 讓學習真正發生 ——江蘇省宜興中學以“大概念”項目群建設推動育人方式變革

  江蘇宜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陶都”之稱,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于美麗富饒的太湖之濱。這里不僅號稱“陽羨山水甲江南”,且自古就有耕讀傳家的傳統;及至近代,在各領域人才輩出,有“教授之鄉”的美譽。江蘇省宜興中學就坐落在這片人杰地靈的教育熱土上。

  江蘇省宜興中學創建于1928年,其前身為“精一學社”,取“惟精惟一”之意。此后90多年的歷史中,學校名稱雖幾經變更,但精思精進、用心專一的“精一”文化卻始終傳承不斷,成為推動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學校秉承“精一”傳統,以“大概念”為抓手,打造學習共同體,建設課程基地,重構課程體系,變革育人模式,切實提升了學生各方面綜合素養,推動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

  響應時代的需求

  確定變革方向

  在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型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改變傳統課堂只是傳授專家結論的做法,轉向培養學生的專家素養,提升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專家素養的核心是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機制是遷移,遷移的前提是關聯,而建立關聯的最佳載體是“大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大概念”,不僅可以打通跨學段、跨學科的學習,幫助其形成具體與抽象交錯的復雜認知結構,而且能達成高通路遷移,解決學校教育和真實世界相阻隔的問題。

  國家也注意到了這股未來教育趨勢,所以早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中就提出,要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大概念”教學既反映了時代需求,又承載了國家課程改革的期盼,且與宜興中學“培養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人才”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所以很自然地成為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打造學習共同體

  培育未來教師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大概念”學習背景下的教學對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的角色與定位發生巨大變化,探究成為教學和學習的常態,擅長提供背景知識將成為教師的核心競爭力。為此,宜興中學主要從建設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二次成長”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有效提高了教師團隊的課程整合、單元(課堂)設計能力,使其能夠勝任“大概念”教學。

  首先,建設了“跨專業”“跨年齡”“跨地域”的學習共同體。在跨專業的相互研討中,讓教師擁有更加廣闊的知識視野;在跨年齡的相互學習中,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作用;在跨地域的相互交流中,加深與相關高校的合作,獲得專業的學術支持,整體提高教師隊伍教育理論素養。

  其次,通過分層教研,促進教師的“二次成長”。對新入職的教師實施“種子教師培養計劃”,建立了由校內外專家引領的“大概念背景下共生發展的精一教師聯合會”,通過“學、聽、賽、獎、研、評”六大環節,促進教師快速成長。對骨干教師實施“破壁工程”,通過開展“骨干教師示范課”等活動,幫助其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從優秀到卓越的跨越。對優秀教師,學校主要進行“項目推動”,實施“點對點”名師培養工程,通過搭建平臺,引導教師在各自的教學研究領域內縱深發展,實現“二次成長”。

  建設體驗式基地

  保障發展需要

  “大概念”學習必須以真實情境為載體,以體驗和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普通的教室很難滿足這些需要。所以,學校還多方籌措資源,在硬件建設層面不斷發力,極大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近年來,學校基于開展“大概念”教學的需要,陸續建立了虛擬體驗、數學建模、分子生化、生物多樣性、地理信息、光電探究、化學生活、物化與工藝、系統與工程等實驗室,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活動創造了條件。

  除了建設專門的課程基地,學校還注重通過傳統教室的改造,構建一種線上線下混合的智能學習系統,以增強課堂學習的交互性、合作性與探究性,如與網易有道合作,嘗試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后續,學校還擬建設智慧教育未來教室、觸摸屏人機互動體驗室,創建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新型教育空間,讓教師從線性的資源支持者變為豐富情境的建構者,讓學生從單向的信息接受者變為自主的知識探索者,讓教學從單向的師生交互走向多向的單元協作探究,以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各學科“大概念”,使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

  此外,為了充分發揮環境的浸潤教育功能,學校還將陸續建設以各學科“大概念”為核心的文化長廊,即把各學科的學習重點和難點以可視化的圖譜、模型等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一轉身、一抬頭間都能受到教育。

  提取各學科“大概念”

  對國家課程作校本化解讀

  課程是現代教育的核心載體。“大概念”教學想要切實落地,學校還必須組織教師提取各學科教材的“大概念”,形成各學科“大概念”圖譜,厘清學科的知識體系,確定教學單元,并編寫單元教學規劃、課時教學設計,對國家課程作校本化解讀,建構基于“大概念”的各學科單元教學結構。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已經提取了生物學科“大概念”,其他學科尚未提取相應的“大概念”。近兩年,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首先以理科(物理、化學、信息技術、地理)、數學等學科為主,兼顧政治和歷史學科,開展了各學科的“大概念”提取工作。其次,根據學科“大概念”,重新劃分教學單元,凝練單元目標,實現對國家教材的校本化解讀和校本化實施。“大概念”教學在單元層面進行是由其性質所決定的,因為一個抽象的“大概念”往往需要一定數量的具體案例支撐。這里所說的單元具有拓展性結構,既包括在集中一段時間內教學的單元,也包括不集中時間教學,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學段和學時中,但指向同一個(組)大概念的單元。隨后,學校還組織教師在確定教學單元的基礎上,編寫單元教學規劃,并進行課時教學設計,逐漸形成了各學科圍繞學科“大概念”的單元設計模板和課時設計模板。基于“大概念”的教學設計致力通過課堂教學情境化、結構化、任務化,讓學生在真實的挑戰中實現深度學習。

  目前,宜興中學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為依據,在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不同需求,已經陸續開發了一系列指向“大概念”學習的校本化課程,主要包括學科“大概念”課程和概念拓展實驗課程和概念融合研究課程三類。其中學科“大概念”課程包括數學“大概念”課程、物理“大概念”課程、化學“大概念”課程、生物“大概念”課程、地理“大概念”課程和信息學“大概念”課程,主要對應國家必修課程。概念拓展實驗課程包括生物多樣性課程、分子生化課程、地理信息課程、量子實驗課程、天體物理課程、生命科學課程等,主要是對國家課程的進一步延伸拓展。概念融合研究課程包括化學與生活課程、數學建模課程、系統與工程課程、智慧云課程、光電探究課程、物化與工藝課程,主要是通過帶領學生進行跨學科的項目挑戰,切實增強其創新能力,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構建育人新范式

  促進課堂轉型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促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構建高效課堂。學校依托重新梳理過的基于“大概念”的課程體系,結合學習科學新理念,進行深入研討后,逐漸形成了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為核心的教學新范式。為確保新型教學范式的落實,學校還確立了“大概念視角下‘精一’好課堂教學評價表”,利用教學評價的力量積極推動“灌輸中心的課堂教學”向“對話中心的課堂教學”轉型、“知識本位的被動學習”向“素養本位的能動學習”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切實保障了學習在課堂的真實發生。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學校首先圍繞“大概念”,通過集體備課、討論定型的方式,精心設計導學案。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在提交導學案初稿供學生集體討論前,還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興趣,讓教學目標切實來自學生發展的需要。導學案確定后,教師會提前發到學生手里,供學生自主預習、探索,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聽講時更加有的放矢。正式上課時,學生先進行短時的自主學習。隨后,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在交流中互相學習,解決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限時討論結束后,由各小組代表圍繞本堂課學習的“大概念”及核心問題進行成果展示,給出詳細解決方案及思考過程。其間,其他小組成員可以隨時點評、質疑。各小組展示結束后,由教師進行精確點評并總結。

  這種以小組合作自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更多的是作為旁觀者、引導者而存在,主要在學生遇到困惑時進行適度的點撥引導。當然,這種模式也有各種問題,比如在小組學習中很可能遇到個別學生“一言堂”,多數學生一言不發或者人人都急于表達,無人耐心傾聽,難以形成有效討論等問題。對此,學校在實踐中也逐漸摸索出很多解決方案,比如:對學習小組進行分工,并定期輪換,保障合作學習過程中人人參與;制定小組議事規則,要求組內輪流發言,保障人人有思考;教師及時對各組表現進行評價,既評價結果也評價過程,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熱情。這一系列在實踐中涌現的小創舉,有效保障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不僅促進了學生整體素養的提高,還培養出很多“學術級”“專家級”的標桿學生。

  風正海闊千帆競,百尺竿頭再攀登。江蘇省宜興中學基于“大概念”的教學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依舊面臨很多問題。未來,面臨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學校將繼續秉承“精一”文化,牢牢抓住“大概念”這個“一”,進入多角度的深入探索,用真正面向未來的教育,點亮學生的美好未來!(姚偉榮)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