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廣東實驗中學通過多維協同、技術賦能,助薄弱校提升辦學質量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4-08  閱讀:次   |
42.9K

  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注入“省實”力量 ——廣東實驗中學通過多維協同、技術賦能,助薄弱校提升辦學質量

  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作為廣東省基礎教育的“領頭羊”,廣東實驗中學(以下簡稱“省實”)自2005年起,立足薄弱學校現狀和需求,提出“多維協同·技術賦能”幫扶薄弱學校發展模式,為解鎖教育優質均衡配制“信息化鑰匙”,通過“互聯網+”優質資源共享和數據賦能教與學。

  省實發揮“領頭羊”的作用,以“教師協同、學校協同、機制協同”等多維度實踐,構建技術賦能的學校發展生態,以強化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為支點,助力當地教育高質量發展,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的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該模式已經輻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高級中學等20余所學校和7所集團分校,輻射短期合作學校超過100所。

  基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和需求探新路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逐步規模化應用,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日趨明顯,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省實相關負責人看來,教育信息化更是教育向優質均衡邁進的有力助推器,對于促進薄弱學校教育質量發展、教師隊伍建設,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義。

  為進一步把準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發展中的痛點堵點難點,2006年至2010年,省實通過多地調查與訪談,分析發現師資是制約薄弱學校發展的關鍵。經過與試點薄弱學校的共同探索與協同實踐,省實采取了多維協同、技術賦能的相關舉措,在現有師資條件下不斷提高學校教師的育人能力;同時,還在信息技術支撐的協同建設中,提高薄弱學校現代化管理水平,增強薄弱學校的“造血”能力。

  薄弱學校位于不同地區,呈現的實際困難各有不同,在同一幫扶網絡中,不同學校的教育發展也存在不平衡的現象。省實通過積累面向不同情況薄弱學校的幫扶經驗,進行理論梳理與成果總結,探索出了促進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的建設機制。

  為實現省實優質教育資源高效共享,幫扶薄弱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彌合差距、促進高質量的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重要推手。作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STEM教育領航學校、廣東省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組織工作先進單位,省實穩步推進學校“優質化、信息化、集團化、特色化、國際化”建設,堅持“大教育”“一盤棋”“一體化”原則,積累了豐富的信息化建設經驗與教師專業發展成果。省實勇擔使命,扎根廣州,輻射省內,以“三層三類”的微觀維度促進教師培養,以“三基三聯”的中觀維度促進學校發展,以“三合三法”的宏觀維度促進機制創新,打造了與薄弱學校“整體提升、協同互助、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多維協同·技術賦能”的薄弱學校幫扶路徑

  如何更好地指引教師借助信息化技術,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從2005年4月開始,省實與廣東省陽江市同心中學開展“結對子幫扶”的協同實踐,輸出優質教育資源。除不定期面對面教學教研交流外,省實基于當時的硬件環境,以數字電視教學收視系統和光盤播放設備為基礎,與同心中學共享錄播課程和多媒體教學資源。

  以此為開端,省實在對粵西、粵北地區部分學校的幫扶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逐漸探索出以信息技術賦能、促進校際課堂互動教學的幫扶路徑。

  省實以提高薄弱學校教師的師德修養、學科認知、教學技能作為主要發展目標,在學習共同體、群體動力、“師徒制”的理論指導下,構建“三層三類”教師培養模式,形成良好的培養機制,為教師發展提供穩定能量補給。“三層”是指薄弱學校教師培養分為“青年層—骨干層—資深層”三個層次;“三類”是指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優青課堂、雙師課堂、名師課堂”三種課堂類型,促進薄弱學校教師實現觀念更新、知識迭代、能力發展、素養提升。

  省實利用在線教學平臺遠程聯動教學,實施“雙師”課堂,針對課前、課中、課后重難點共享“省而實微課”資源,不同學校的教師在“雙師”課堂互動中研討教學,借助聯動評價的反饋機制,改良教學手段、優化教學過程,實現了優秀師資和教學資源的互補與共享。在2016年廣東省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優秀案例展覽活動中,省實面向幫扶學校和全省師生輻射的“省而實微課”得到高度評價。

  在提升教師能力的同時,如何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省實在打造薄弱學校教師發展實踐共同體的基礎上,構建學校發展共同體,實現薄弱學校資源輸送從“輸血”模式向“造血”模式的轉變。省實以提高薄弱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方法作為主要目標,構建“三基三聯”的學校發展模式,以“協同基礎理念、協同基礎方法、協同基礎機制”的學校管理手段,實現“聯動教學、聯動教研、聯動課程”的協同創新。在學校管理層面,彌補了“三層三類”模式的不足,實現了中觀維度上薄弱學校發展的突破,促進了教育管理方法創新。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2013年至2016年,省實深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廣東省惠州市等多地開展結對幫扶,逐漸探索出理念先行、重在方法、機制為要的幫扶路徑。在信息技術賦能下,省實開展了線上線下的學校協同,幫助多地區校際實現了教學、教研與課程的有效聯動。

  省實還將提高試點地區多個薄弱學校群體的價值內核、良性結構、互動機制作為主要目標,面向薄弱學校校情差異大、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構建出技術賦能下“三合三法”的宏觀維度校際群體發展機制。“三合”指“合競、合模、合力”的校際協同方式。“合競”是將校情不同的薄弱學校引入幫扶集群,發現關鍵問題點;“合模”是對校情類似的薄弱學校進行類似模式的指導,促進同類發展;“合力”是引導具有相同發展模式的薄弱學校共享教師、課程、教研等資源,實現合力發展。“三法”指“培訓法、互動法、協同法”,是通過不同類別的培訓活動、教學教研互動活動和課程共建共享協同活動,實現“三合”的發展格局。

  引領更多學校和地區奔上教育“共同富裕路”

  多向聯動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推動了信息技術支持下教與學方式的改革,構建了精準、生成的課堂新生態,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教師成長。學校教師胡正勇等入選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專家庫成員,朱伯東、李梁等入選廣東省教育技術中心教育信息化專家庫成員,卓培工榮獲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梁曉敏榮獲全國信息技術優質課大賽一等獎。

  2016年以來,省實積極將“多維協同·技術賦能”的內涵模式輻射推廣至各幫扶學校,利用“三合三法”模式,長期對口幫扶省外2所、省內20余所學校。省實和茂名市教育部門開展合作,基于“三合三法”模式對信宜、電白等地區的10所學校進行幫扶。經過5年實踐,被幫扶學校教師論文發表總量提升約50%,總計增設校本課程30門。幫扶成效顯著,受到廣東省教育技術中心等相關部門和各幫扶學校的肯定,幫扶案例“花開灣區技術助力三基三聯優質傳遞”被推選為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2020年,省實聯合5所協同發展學校,利用5G技術高速率、低時延等優勢,引入“三合三法”模式,組建了基于5G教學場景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實踐共同體,并成功入選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項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停課不停學”期間,省實積極響應廣東省教育部門“省級兜底”號召,通過“云端研訓123模式”面向全省師生開展教研活動和共享教學資源,面向全省開放常規課49節、微課400余節,社會反響熱烈。截至2020年3月,點播量突破2300萬。

  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要推動者和實施者,“多維協同·技術賦能”模式是基于信息技術賦能的教師協同和學校協同,對教師的信息化水平要求較高。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先引入操作難度較低的信息技術工具進行相關實踐,然后通過不同薄弱學校間的協同實踐模式,為教師提供可參考、易操作的實施步驟指引,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師信息素養的有效提升。

  在“多維協同·技術賦能”模式的實踐過程中,省實提出了“三層三類”“三基三聯”“三合三法”等模式,但不同維度上三種模式的實施成效,亟待薄弱學校的校際聯動評價提供佐證。因此“多維協同·技術賦能”模式仍有理論與實踐上的廣闊發展空間。在今后的推廣輻射過程中,省實將注重提升各項舉措與基礎技術的實踐應用性,讓校際聯動更有效地反饋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各薄弱學校校情不同,發展的需求也不同。省實在未來的研究和行動中,將根據不同地區薄弱學校的情況,對上述模式進行迭代優化,使其具有更強的適用性,引領更多學校和地區奔上教育“共同富裕路”。(朱伯東 李梁)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