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第一中學: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
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第一中學(以下簡稱“一中”)在通山縣教育史上有著特殊地位,它是這個山區縣僅有的重點高中,肩負著培育通山子弟并輸送到高等學校的重任。這所即將迎來80周年校慶的學校,培養出了盧純(三峽集團公司原董事長)、李從文(知名企業家)、徐良才(曾任駐澳部隊司令員)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棟梁之材。一中之美,在于它的幽雅環境、高效課堂、科研氛圍。“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一中之美,在其辦學理念中早已埋下伏筆。
優化環境,關愛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優化環境是基礎。為了提升辦學條件,給師生以優良的環境和氛圍,近年來學校通過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向社會各界尋求支持等多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開啟了校園建設的新階段,使“老、破、舊”的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走進校園,只見綠樹繁花,曲徑通幽,書聲瑯瑯,設施先進,既有蔚為大觀的現代氣息,又有文脈傳承之深厚底蘊。學校尤為注重校友文化建設和校友資源利用,校長徐能林多次到珠三角、長三角等地走訪優秀校友,爭取校友對母校的理解和支持,學校廣場、球場、綠化、景觀、創客工作室等,均為校友捐建捐贈,近三年來校友捐資超過1000萬元,走出了解決教育投入問題的新路子。辦學條件的提升鼓舞了全校師生的士氣,增強了師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愛學生,首先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抓起。學校把學生資助擺在重要位置,精準抓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金申報及發放工作,每年都有700余名學生獲得資助。除了爭取國家助學金,校長徐能林還多次走訪企業及社會團體、愛心人士,請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深圳市文科公益基金會、武漢人天公司、江蘇吉如助困基金會、北京大岳咨詢公司、廣東通山商會等紛紛伸出援手。其中通山一中文科公益基金首筆捐贈就達到500萬元,每年資助學生100名,設立高考特別獎20萬元;武漢人天公司董事長李浩作為學校特聘教師,每月都來學校講課,每年發放助學金24萬元。“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是學校一以貫之的要求。
德育體系,全員參與
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立德樹人是根本。禁毒在一中的德育活動中是重要主題。“全縣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禁毒知識競賽工作先進單位”,對禁毒宣傳工作的全面重視為學校贏得多項殊榮。學校堅持縱向條狀德育主體治理、橫向塊狀結構部門配合機制。其中頗具特色的,便是以學生會、團委干部為主體的學生自主管理體系。青年志愿者社團、籃球社團、讀書社團、演講社團、英語社團、合唱團……在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發展中,學校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依托青年教師、外聘教師組建了多彩社團。“關注每一名學生還體現在學校、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中”,在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這一辦學理念時,一中的德育,要求班級全員參加,從未讓一名學生蹲守“被遺忘的角落”。
高效課堂,以生為本
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高效課堂是核心。早在2017年,一中便開始深研課改之道。在學習比較全國各地課改模式的基礎上,一中逐漸確立了適合自身的高效課堂模式。該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核心理念,變注重教師教為注重學生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極大地改變了“滿堂灌”、課堂沉悶的沉疴痼疾,提高了課堂實效和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推進高效課堂,學校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對教學教研及管理模式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創新。一是切實改進集體備課,對集體備課的內容、程序和任務進一步規范,確立了中心發言人等一系列分工協作、集思廣益的制度,確保集體智慧能充分發揮。二是營造比學趕超的教學氛圍。學校常態化開展高效課堂論壇和教學比賽、定期印發《課改前沿》,助推一中教師向專家型教師成長。三是推行學科主任競聘制度,選好配強課改的帶頭人,從地位、待遇、職權等方面支持學科主任充分履職,要求學科主任做到“四個主動”,即:主動指導,聽評本學科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課,參與各備課組的教研活動;主動檢查,檢查集體備課的開展、教學常規的落實;主動組織,組織命題,開展講座、研討會、對外交流及外出學習;主動服務,包括搭建平臺、集合資源、查找信息、聽取意見等。此外,學校設立學科教研基金,保障學科教研,在教學評估、評定先進、人員聘用等方面充分尊重學科主任的意見。
“前路漫漫,唯有奮斗。”校長徐能林如是說。從優化學習環境到打造高效課堂,從關愛學生到以德育為本,一中以昂揚的斗志、奮發的姿態、創新的精神,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的目標引領下大踏步前進。(吳志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