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遼沈街第三小學:鋪開“和合文化”書卷 繪制成長發展底色
學校是文化傳承、文化創新與文化育人的陣地。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遼沈街第三小學(以下簡稱“遼三小學”)堅持“發展以人為本、教育以德為本、管理以善為本、環境以清為本、領導以愛為本、教師以誠為本”的辦學思想,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以“和合”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把遼三小學辦成高質量、有特色的學校,讓每一個孩子在遼三小學健康、快樂地成長——
挖掘“和合”內涵
力促和諧共進
文化是學校的精神靈魂,是一所學校綜合素質的體現,更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遼三小學的“和合文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的各個領域得到發展,是學校歷經特色轉型之后對文化的積極定位。
所謂“和合文化”,是指以“和合”理念為指導,教師以“和”為價值導向,并運用“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合”為途徑和方法,對學生實施有目的的影響,促使其得到優質均衡發展,實現“和而不同、因合致成”的辦學愿景。“和合”是在承認“不同”事物之矛盾、差異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統一于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
“和合文化”中蘊含的融合精神,一指尊重,教育活動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學力;二指和諧,教育諸多元素步調一致,和諧共處;三指包容,接納一切自然與非自然狀態下的活動表現。
在“和合教育”理念下,追求師生的共融式發展。這種發展不是一種單純淺表的視覺成果,而是通過各種教育因素的合力影響,實現對人成長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這種發展一是信任,對每個孩子充滿期待,相信他們的能力與發展潛能;二是體驗,“和合教育”關注在體驗中獲知,在體驗中成長;三是共進,通過教與學的積極互動、和諧共進,獲得進步;四是成長,豐富的學習活動給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開發學習潛能
加快課程提質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心臟。遼三小學以“和合文化”為依托,不斷完善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合課程”是以國家課程為基礎,本著“深度不變、橫向拓寬”的原則進行學科整合與拓展的課程,學校分別從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班本課程三個角度設計了人文類、科學類、藝體類共三大類9門課程,力求達到豐富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基礎課程融合的“和合”目標。
為落實減負增效,學校還在初教科、小教部的引領下實施了語文主題學習、數學深度學習和英語主題閱讀的實驗。以語文主題閱讀為例,學校倡導“課內閱讀、課內學習”,通過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創建書香氛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經過摸索與實踐,語文主題學習課型模式已初具雛形,學生的閱讀、寫作、表達等綜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和合課程”框架下,學校的拓展型課程是在基礎型課程基礎上進行縱向拓展的課程,包括“和悅課程、和美課程、和享課程”三大板塊。
“和悅課程”是一門愉悅快樂的課程,是一群有藝術特長的孩子展示自我、取悅自我、發揮特長的課程。“和悅課程”是本著“特色立校、特色興校、特色強校”原則開設的經典課程,學校以多彩舞姿、百靈合唱、竹板飛揚、管樂齊鳴四個主題為核心,傳承學校經典特色,打造品牌化課程。
“和美課程”顧名思義是指和諧優美,以學校藝體特色“以藝增智、以藝冶情、以藝健體、和諧發展、藝術見長”為指導,由“和美體育、和美藝術、和美巧手”三個領域30余門課程組成。學校采取選課走班制度,為學生提供多種課程選擇,并讓課程關注到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采用“項目式”“嵌入式”培養方法和“普及+提高”的培養方式,結合藝術社團建設,與主題教育活動、少先隊活動等有機整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畫、雕、堆、拼、插、捏、舞”等藝術技能,提高藝術表現力和鑒賞力。
“和享課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以項目研究的形式開展,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多樣化的學習環境,豐富學生間合作、探究的經歷和經驗,從而使學生享受研究成果,親歷研究過程的喜悅。
在此基礎上,學校補充完善了“和育課程”,包括啟航課程、畢業課程、禮儀課程、生命課程、法治課程、研學課程、節日課程和環境課程等,是基于學生成長和品行修養的開放性課程。學校把學生品行培養與學校特色“和合”文化相融合,構建“和育課程”,創新育人途徑,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和習慣,學會如何做人做事,身心和諧全面發展。
倡導多元評價
推進“學評研推”
每一名學生都有各自的優勢,表現出來的能力是多維度、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元評價理論體現了主體多元化、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一直將評價改革作為系統工程,以“成長,孩子做主角”為辦學理念,遵循更加契合新時代育人標準的評價方式。經過反復研究和廣泛征集學生、教師、家長等意見,結合“和合”文化背景,學校2019年首次明確提出打造“陽光和合少年”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并開辟出“成長記錄+樂學嘉年華”多元評價方式。
為保證評價方式的便捷性、評價過程的真實性、評價機制的常態化和評價體系的科學性,真正為學生成長服務,學校從教師內部開始推進“學評研推”四步法。一是學,每學期舉辦學習新評價方式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雙減”政策、《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政策及文件,主動邀請專家、教研員或骨干教師分享經驗,借力專家指引,明確評價“風向標”。二是評,注重抓好日常教育教學,在精準評課中將“評價”作為一個特有單元,努力將評價的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變,做到評價維度、方式的升級。三是研,教師在制定研修項目時會涉獵新評價標準。例如,語文組教師張卓將“閱讀教學中課堂評價有效性”作為課題,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方式并予以推廣。四是推,推行了“三評二督一展示”新評價運行流程,主要包括完善學生對自己學習生活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班級成員對同學的評價,開展對評價方式及記錄的定期檢查,定期反饋成長記錄冊,讓學生在大型活動中集中展示及評價所學知識。
為培養有思想、有能力的新型人才,學校不再從單一試卷中取樣,而是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分析、作業分析中取樣,用行為分析代替測試分析。教師客觀分析課堂現象,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口頭評價和《課堂及作業反饋表》記錄、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在課堂觀察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更加關注知識能力形成的過程。又如,從兩個方面評價學生的書面作業:一是對學生做作業的態度、書寫及格式的規范程度進行評價,二是對學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價,給學生及時更正錯誤、再次學習的機會。某個學生的作業從態度上看非常認真,書寫清楚規范,但存在一小部分錯誤,教師可以在做錯的地方打問號或畫橫線,評價“A”,學生通過再次學習、及時更正后,教師的“二次評價”為“A+”,強化發現問題、查缺補漏的有效性。
在新的評價體系中,學校將評價內容細化為《五育周評價表》中的五大項20小項,除量星評價外,更有特色的是評價表后面教師的“談心式”評語:“當地上有一塊紙屑時,你總是默默撿起,放到垃圾桶里,老師看見了,心里暖暖的……”“體育老師告訴我,你跳繩能跳50多下了,我知道你一定在我們看不到的時候加倍練習了,真替你高興……”這樣的溫情評語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和習慣。
賦能課后服務
推動素質提升
隨著“雙減”政策落地,遼三小學升級課后服務,將五類課程有機融合,全面推行“5+2”模式,堅持安全第一、作業優先、興趣為主、活動育人、減負增效的原則,采用“走課制”,按照“自由選課—班級調劑—學校審核—統籌安排”的步驟,設置“五大板塊”(書畫板塊、科技板塊、文藝板塊、素質板塊、體育板塊)60余項菜單式興趣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自主選擇課程。
在書畫板塊,學校開設了皮影、靛藍扎染、掐絲彩砂畫、軟筆書法、重彩油畫棒、浮雕銅版畫、線描畫、紐扣畫等課程,提供寫、涂色、線描、立體泥塑、創意粘貼、傳統工藝掐絲等多種美術形式的體驗,讓學生多角度挑選,最終學習一門自己喜歡的書畫課程。
在科技板塊,無人機、Mind+編程、機器人編程等都深受學生喜愛,讓學生在校園內初涉科技領域,點燃學生心中的科技夢想。
在文藝板塊,管樂團、快板、合唱、舞蹈、口才與表演、課本劇與戲劇等課程既與校級社團融合,也通過課程學習,為校級團隊選拔有潛力的學生,為學生參加各類校外比賽和表演活動做好準備。
在素質板塊,通過課程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與個人文學素養,開發思維,增強記憶力,為以后的學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模式打基礎。內驅力(學習能力)及快速記憶課堂、魔術、科普實驗等,在玩中開發思維、學習新知。
在體育板塊,為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學校體育課程設置注重與學校陽光體育、體藝“2+1”活動相融合,開設了花式跳繩、足球、籃球、健身操、田徑、鐳射競技射擊等課程,有利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五大板塊”課程把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引入課堂,讓師生在平等、尊重、協作、互助的關系中,實現自我價值和項目預期成果的實現,拓寬學生視野與格局,讓每一門課都成為學生發展的生長點。
夢想成就生命精彩,精心繪制發展底色。著眼未來,遼三小學將不斷鞏固、升華“和合”校園文化,努力實現國家課程開齊開足、地方課程綜合化落實、校本課程特色化開發,踐行“成長,讓孩子做主角”的課程理念,推動“雙減”政策落地見效,拓寬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和合”發展之路。(蒙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