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一所農村園的“三個轉變”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4-11  閱讀:次   |
42.9K

  幼兒在觀察李子生長的過程中,感受農耕文化的溫度。(資料圖片)

  幼兒嘗試利用塑料薄膜,在樹枝間創造藝術作品。(資料圖片)

  ■記者走園

  編者按: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各地積極探索適宜本土的學前教育改革,幼兒園辦園煥發活力。為了探尋與發現幼兒園提升質量的好做法,即日起,本報推出“記者走園”欄目,調動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深入園所,走近師幼,聚焦問題,分享經驗,助力學前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

  “種下的豌豆發芽了,可沒兩天就‘離奇消失’,被掐掉了!”成都市新都區第一幼兒園副園長楊小芳饒有興致地講起領辦農村幼兒園之初的這個故事,這件事給教師們的教育觀念帶來了強烈的沖擊。

  2012年,在集團化辦學浪潮中,新都一幼領辦了新都區首所農村標準化公益性幼兒園馬家鎮幼兒園,建成了新都一幼馬家分園,并立足當地的特色資源,開發田園課程。

  教師帶著孩子們種下豌豆,憧憬著和孩子們一起觀察、記錄豌豆的成長過程。可豌豆剛發出嫩芽,就被孩子們掐掉,孩子們說:“該吃豌豆苗啦!”預設的教育目標被打破,教師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豌豆苗種植計劃“無疾而終”,卻引發了新都一幼對田園課程的深思與深耕。

  “從食物到植物”

  一場觀念的變革

  新都一幼馬家分園地處新都區馬家鎮,田地肥沃,蔬果飄香。記者到達幼兒園后,正準備即刻進園一探究竟,卻被園長曾宇帶到了幼兒園對面的掛著“田園花語”牌子的園子。眼前的園子占地約200平方米,有高低起伏的草地,還建有幾個“霍比特人小屋”,其余土地被分成大大小小的區域,有的種著花,有的長著綠油油的麥苗。

  “這里是我們的田園課程秘密基地,也是孩子們最愛的戶外活動場地。”在“田園花語”,曾宇和同事們給記者講起了幼兒園田園課程的建設故事。

  新都一幼創建于1933年,是一所底蘊深厚的優質城區幼兒園。領辦馬家分園后,面對不一樣的教育資源和幼兒群體,新都一幼開始思考和探索,如何發揮名園優勢,用好農村資源,把農村學前教育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新都區位于成都平原腹地,是成都傳統的農耕區,轄區內類似馬家分園一樣的農村幼兒園為數不少。充分發揮城市幼兒園在規范管理、科學教研、師資培養等方面的優勢,立足城鄉不同的教育資源、地域和文化特色,開發更多科學的、支持兒童發展的特色課程,是新都區推進城鄉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時代命題。

  “我們站在了探索的前沿,不斷地推翻自己,重構認知。”楊小芳說,除了豌豆苗被掐掉,用來觀察的竹筍也被挖走。收獲蘿卜以后,教師本想引導孩子做蘿卜干,孩子們卻商量著要做泡蘿卜……

  預設一次次被孩子們推翻,像是對田園課程發起的“挑戰”,讓教師們很受“刺激”。

  “農村孩子對植物,特別是可以食用的植物,第一認知是‘食物’。”楊小芳說,這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積累的經驗,那么幼兒園要教會他們什么呢?

  不停地反思和研討后,馬家分園的教師們認識到,要站在兒童的立場和視角,抓住教育的“契機”,生發活動和課程。“豌豆苗不僅是食物,還是和我們一樣的生命體,應該讓孩子們看到事物的更多面。”

  “兒童教育從來都和自己的文化有關,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教育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曾宇說,來自幼兒的“刺激”,讓教師們開始深入去思考田園教育的意義。2013年,幼兒園立足“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幼兒生長的川西農村環境”,提出了“田園教育”理念,并立項為區級課題。

  “從植物到染料”

  一個課程化的過程

  2015年底,新都一幼在區級課題基礎上,獲批立項市級田園課題。觀察螞蟻和蝴蝶,種植蔬菜水果,收獲并儲存糧食……一時間,各式各樣的田園活動“遍地開花”。但活動之間的關聯是什么?形式多樣的活動以及其中的每個環節,指向發展幼兒的何種能力和素養?

  “我們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在楊小芳看來,要將“田園教育”繼續向前推進,落地到“田園課程”,必須解決活動設計的精細化、課程建設的科學化等問題。

  認識顏色是發展幼兒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的重要活動和課程。把孩子們帶入田園,讓他們采集植物的花、果、種、葉,通過對比、觀察、描述、繪畫等方式,讓孩子們加深對色彩的認知,是教師楊李娜探索出的教學方法。

  “課程能否再深入一步呢?”在每周一次的課程審議討論中,教師們普遍反映,孩子們容易把植物的汁液蹭到衣服上,并對這種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主動把顏色涂抹到自己和同伴身上,這讓楊李娜很受啟發。

  “能不能讓孩子們在植物中提取顏色,并運用這些顏色去進行創作呢?”教師們集思廣益,推動五大領域與幼兒一日活動深度融合,開發出“提取植物染料”“植物顏料繪畫”“植物扎染”等系列課程。

  在曾宇看來,如果說“從食物到植物”是一場教育觀念的革新,“從植物到染料”則標志著田園活動向課程化,田園課程向專業化、系統化邁進。

  “課程化的過程,既需要有力的觀念引領和專業支撐,又需要教師對資源的充分理解和延伸,更需要角色轉變。”曾宇談道,在田園課程中,教師從主導者逐漸變成觀察者、陪伴者。

  以體育游戲為例,田園環境提供的豐富游戲資源,能讓教師和幼兒打破“條條框框”自由發揮創造。例如,由傳統民間游戲“抬轎子”改編而來的“搬運傷員”游戲,僅憑3個幼兒的配合與幼兒自身的力量和技巧就可以開展,進而還可以演化出競速比賽、障礙翻越等,教師就負責觀察記錄,保障安全和協助幼兒開展游戲。

  “而另一方面,則需要教師和幼兒共同對生活經驗、意義進行再度追尋。比如經歷從食物到植物,從植物到染料的過程。”曾宇介紹,如今,新都一幼根據課程目標,基于幼兒生活、興趣愛好、發展水平及農耕文化傳承發展需要,構建起了“萌德”“萌美”“萌智”和“萌行”四大序列的田園課程內容。

  “從教師到研究者”

  向下生根與向上生長

  “農村幼兒園為誰而辦?那一定是為農村而辦、為鄉村振興而辦。”楊小芳介紹,基于這樣的理念,幼兒園提出了“向下生根,向上生長”的田園課程目標,鼓勵教師向研究型發展,把視野從幼兒園放到鄉村,把觀察的觸角深入社會。

  10年間,新都一幼田園課程研究走過了從區級課題到成都市級課題,再到四川省教育科研重點課題立項并通過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規劃課題立項的過程……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新都一幼科研團隊的組建和科研制度的確立。

  廖俊平2018年從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來到馬家分園工作。她發現這里的教師正在研究一個“前沿課題”。“讀大學時,我就常在想:農村的一棵樹、一根草都是‘高級的’教育素材,如何讓更多老師看到它們的價值?”

  馬家分園濃厚的科研氛圍,讓廖俊平選擇留下。她每天帶著孩子們種植蔬菜、觀察植物生長,讓孩子們把收獲的蔬菜畫出來、做成食物、制成染料。空余時間,她還利用所學和專長,對教師、家長和幼兒進行訪談,尋找更多支持幼兒成長和發展的方法。

  2014年加入幼兒園科研團隊的王瑩瑩,如今已成長為科研主任。“孩子牽著老師走,老師陪著孩子走。”這是王瑩瑩工作8年總結出來的經驗,在她看來,要想真正做到“站在兒童視角,尊重發展兒童”,需要先忘掉概念、忘掉理論,全身心投入到兒童的成長過程中。

  楊李娜2017年從西南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輾轉來到幼兒園。看到校門外就是菜地,她忍不住哭了:“這與我想象的工作差距太大了。”

  近年來,以游戲、活動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理念已成為學前領域的共識,但理念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理論與實踐中,楊李娜逐漸找到了存在感和價值感:“身處改革發展前沿,我不僅得到了歷練,也在努力讓農村幼教更有深度。”

  幼兒園來了研究生,附近居民頗為高興。同時,他們也有疑惑:研究生老師就是教孩子種菜?不學英語單詞、算術,天天玩得滿身是泥,能行嗎?

  “觀念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廖俊平和同事王瑩瑩、楊李娜在工作中特別注意對家長的引導,比如邀請家長參加園所活動,請他們為孩子們的種植游戲提供農具和種子,給家長科普怎樣發展孩子的能力。漸漸地,家長對幼兒園的活動越來越支持,也更加理解這樣的教育理念。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