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安高新區用心解決教師“急難愁盼”—— 為教師“加碼”幸福
■每月關注謀教師關鍵小事
精簡會議、實行彈性上下班、設置親情假期、搭建各種業務提升平臺……“雙減”政策落地以來,陜西西安高新區在高質量落實“雙減”政策和課后服務的同時,積極謀劃多項舉措為教師“減負”,解決教師后顧之憂,讓廣大教師安心、舒心從教,暖了教師們的心。
強化服務
為教師排憂解難
2021年9月,西安高新區率先印發《關于服務教師落實“雙減”工作指導意見》,要求以服務教師為目標,科學統籌工作項目、減少非教育教學事務、強化日常后勤保障等舉措,不斷優化教師日常工作,提高教師工作效能。
“每天下午學校有專人接孩子放學,安排在圖書館寫作業、去餐廳吃晚飯。即使出差也不用擔心孩子沒人管。”高新區第三初級中學教師劉佳對學校的貼心之舉贊不絕口。她家遠在陜西渭南,平時一個人上班帶孩子,7歲的女兒是她最大的牽掛。沒了后顧之憂,她也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了。
“‘雙減’對教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需要更多時間專注于教育教學管理,而且教師在校工作時間比家里還長,我們要努力營造溫暖有愛的環境,讓教師們心情愉悅地工作生活。”高新區第三初級中學副校長李俊英說,為化解教師工作生活雙重壓力,學校推行彈性考勤請假等制度,在不影響教育教學的前提下,下午第一節沒有課的教師可以延遲30分鐘打卡。每周參加課后服務的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有兩小時的外出假,來處理個人事務。
高新區第二小學采取“三增三減”為教師減負賦能。增心理認同、增“能量補給站”、增“雙減服務零星假”,減少例會次數、減輕備課壓力、減少課后服務班額。學校精簡會議,提高會議效率。倡導快樂運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工活動,緩解教師身心壓力。
提供晚餐、解決子女托管、保障教師休息……高新區第一小學積極為參與課后服務教師排憂解難,科學合理安排課后服務師資,實行輪崗或AB崗制度,實行交替輪崗。同時引入社會資源、購買第三方服務、設置“家長課堂”助力課后服務工作,減輕校內教師過重的工作負擔。
人性化制度
為教師“減負松綁”
“老師們每周五天都在學校上班,有時遇到急事也走不開。設置每月半天親情假體現了管理的人性化。”高新區第三十一小學教師焦翊真說,這項制度讓他感覺很溫暖。
除了每位教師每月設置半天親情假以外,高新區第二小學在不影響教育教學的前提下,將原先7:40上班時間調整為8:00上班。高新區第一小學則推出關愛教師“暖心六條”,滿足師生多樣化成長需求,助力教師輕裝前行。
高新區第四小學不斷優化作息安排,盡量讓每位教師每周有2—3天的課后服務時間可以輪休。將教師每月4小時彈性休息時間增加為每月8個小時。每位教師可享受每月8次“彈性上下班”,即上午沒有教學任務的教師和班主任協調安排妥當班級事務后可在上午10點到崗,正常上班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可提前在下午4點下班。
“這些‘減負’措施的實施,有效增加了教師的休息時間,更方便教師處理個人事務,很好地調動起了教師們的工作熱情。”高新區第四小學“名校+”教育聯合體成員校、高新區第六學校執行校長王琪說。地處終南山腳下的學校距離市區60公里,教師都住校,學校就給教師們做可口的飯菜、過集體生日,組織讀書沙龍、觀影、體育鍛煉等活動,想方設法讓教師們工作好、生活好。
專業平臺
為教師發展賦能
“‘雙減’以來,學校做得最好的就是少開會、開短會,讓教師們有了更充足的時間從事教育教學。”高新區第七小學教師胡文超說,原來每周五下午的全校教師例會取消了,每周的集體備課、集體教研活動則搞得更深入更扎實了。
高新區第一小學從“名校”“+校”兩個層面組織師徒結對幫扶,定期召開閱讀分享會、各學科組織“生本半月談”、全員參與教科研課題研究等,為教師搭建提升平臺,促進專業成長。同時完善以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為特征的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把教師在提升教學質量、推進“作業管理”、開展課后服務等方面表現作為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等的重要依據。利好之下,第三十一小學教師甘秋紅加入了第一小學的名師研修共同體、參與了本校教師的研究課題,還帶了一名年輕教師,專業能力在既做“徒弟”又當“師傅”的不斷學習磨礪中快速提升,去年被評為區級教學能手。
高新區第三初級中學挖掘教研組和備課組潛力,統籌優化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教學研討等各類教育教學活動,搭建智慧校園信息化平臺,建立教學協同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大大減輕了教師負擔,提高了工作效率。
高新區第六學校是所新建校,64名教師平均年齡28歲。學校創設各種條件,引領、激勵年輕教師干事成才。除本學科教學、擔任班主任之外,教師們大多還承擔年級組、少先隊等行政工作。帶語文課、當班主任,還編排節目、組織晚會、辦校報等,忙并快樂著的教師李敏說,“相比其他,我更看重自己在這里的成長,多崗位鍛煉讓我的能力邊際不斷拓展。”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