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中學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扎根沃土 超越自我 ——江蘇省海門中學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2018年5月,江蘇省啟動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經層層遴選,2019年8月,江蘇省海門中學成功入選江蘇省高品質示范高中首批立項建設學校(全省20所)。2022年3月,海門中學面向全省成功舉辦江蘇省高品質示范高中創建輪值主題研討活動,系統總結學校創建以來的工作經驗和突出成效,提供的基于縣域的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方案與育人樣本得到了一致好評和廣泛認可。上級領導在點評時均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作為有著兩百余年書院傳統、百十年現代辦學歷程的優質學校,作為生源、師源、資源有限的縣域高中,海門中學100多年的教育實踐和4年來的高品質創建一再證明,唯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構建科學、協調、可持續的優質教育生態,才是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的必由之路。構建這樣的教育生態,必須堅持三個“遵循”,即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教育發展規律和時代發展要求;朝向三個“追求”,即追求基礎性、全面性和時代性;達成三個“促進”,即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同步發展。
外部生態系統營造:構建從黨委政府部門到學生家庭“三位一體”生態鏈
生態鏈一:黨委政府部門全力支持
南通市海門區出臺了系列支持政策,投資5.3億元新建學校軟硬件設施,對引進的“雙一流”高校優秀畢業生給予專項財政補貼,關心支持海門中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的助學助教功能。
生態鏈二:社會資源聚合發力
充分發揮同北京大學等30多所高校以及招商重工等10余家高新企業的合作效應,先后建立了張謇文化社會實踐基地等20多個學生實踐基地,邀請高校教授、杰出校友等來校開展文化講壇和對話活動,拓展學生知識視野,豐厚學生文化積淀。
生態鏈三:家庭教育科學指導
以有30年傳統的“家長學校”為主要陣地,每年舉辦線上線下近30次活動、近100場講座,突出整體性、系統性和課程性,著力引領家長提升教育理念。每學期,面向低學段設立校園開放日,開設各類講座20余場,提供總計1000多人次的交流咨詢服務,引領學生樹立遠大抱負,指導家長優化家庭教育,探索面向未來的教育路徑。
內部生態系統優化:構建從辦學思考到辦學文化“六位一體”生態鏈
生態鏈一:優化辦學思考,追求科學高品
教育要發展,生態要優化,關鍵在于科學的思考先行。海門中學的辦學理念為“實施人性教育,培養有為人才”。校訓是“敦品、力學、大氣、卓越”。育人目標為“三既三有”,即既有崇高人格又有杰出才力、既有傳統精神又有現代意識、既有報國之志又有國際視野。辦學追求是“三全三高”,“三全”,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三高”,即辦學高標準、教育高效率、學生高素質。育人模式為“三自”方針,即自主、自學、自治。學風是“博學篤行,敬業樂群”,教風是“嚴謹,求精”,校風是“厚積,有恒”。學校精神為“追求真理,嚴謹治學,厚積有恒”。
生態鏈二:優化學校課程,追求豐富高品
踐行思考,重在課程。海門中學堅持一個理念,即課程的結構影響學生的智能結構,課程的實施水平影響學生的智能水平。重點實施三大舉措。一是打造卓越課堂。以連續舉辦了37屆的教學“百花獎”暨全國展示活動為支點,深化“四有五環節”課堂教學范式,探索“低起點、小步子、快節奏、高效益”的課堂教學策略。二是豐富校本課程。為學生開設價值類、學術類、拓展類、技能類四大類121門校本課程,引領學生組建人文類、手工類等七大類76個學生社團。三是深化體驗教育。實施每學期每名學生集體勞動、家務勞動分別至少達50小時的勞動課程學分制管理機制;開展寄宿教育,通過多元性評價對寄宿學生進行學分制考核;突出“三大節”(體育節、藝術節、科學節)的課程實施。
生態鏈三:優化師資建設,追求卓越高品
一是把好引師關。每年引進15名左右畢業于北大、南大等著名高校的高層次人才。注重提升教師學歷層次,研究生學歷占比超50%。注重優化教師年齡結構,教師平均出生年份為1981年。注重兼容并蓄、海納百川,非海門籍教師超過50%。二是鋪好發展路。強化“敬業、和諧、研究、創新”的團隊精神,積極完善教師發展積分制、校內學術榮譽評比制、教研專項激勵制等評價機制和兩級四類導師制、名師工作室制、青研會教師成長制、學術指導委員會引領制等團建機制。三是搭好展示臺。教學“百花獎”,全員參與,盡展教藝風采;師德報告會,弘揚高尚師德,引領奉獻精神;青年教師才藝大賽,釋放活力,綻放芳華。各項措施的扎實推進,極大地促進了教師隊伍發展。創建以來,共有12人次獲基本功或優課比賽省級一等獎。共出版了10多本專著,僅2021年,就有6個課題獲批省“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近兩年,1人晉升為正高級二級教師,3人晉升為正高級三級教師,2人獲評正高級教師,2人獲評特級教師,1人成為江蘇省優秀教師和“蘇教名家”培養對象,有教師先后執裁奧運會和全國排球聯賽。
生態鏈四:優化機制構建,追求完善高品
學校的管理到了深處就是制度,到了高處就是文化,必須堅持人文與制度的有機結合。海門中學遵循兩個基本原則,即制度管理的底線是對人性的基本尊重、人性管理的底線是對制度的基本遵守。追求一個共同目標,努力讓學校的每一項制度成為每一名師生的優秀習慣和行動自覺,成為學校的優秀歷史傳承和不竭發展動力。健全行政管理培訓機制,連續14年每年暑期舉行行政干部封閉式培訓,突出自我反思、自我否定和自我完善,形成了“六種意識”“五種作風”等學校干部隊伍文化。全面修訂管理制度,2020年,編印了第三版《江蘇省海門中學學校章程》,現代學校治理體系的制度完善實現了新跨越。
生態鏈五:優化物資保障,追求現代高品
重點突出學校綜合性大樓弘謇樓的內涵建設,即“一館兩基地十中心”的建設。一館,即校史館;兩基地,即文科類的張謇文化傳承課程基地和理科類的中學理科拓展性實驗基地兩個省級課程基地;十大中心,即紅色基因培育中心、創客中心、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大數據中心、學生社團活動中心、融媒體中心、學科競賽中心、運動與健康活動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和教師研修中心,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堅實保障。
生態鏈六:優化學校文化,追求經典高品
海門中學深入提煉學校核心文化資產,全面提升鑄魂育人實效,重點突出:(1)三大文化瑰寶弘揚。一是張謇“三種精神”的引領,讓張謇先生忠于祖國的愛國精神、艱苦自立的奮斗精神和克己澤民的奉獻精神在海中校園綻放光芒;二是邱竹師“兩不兩也”教育精神的實踐,讓“不弄玄虛,不翻花樣,辛苦從頭干,看有什么成績;也當徒弟,也算老師,呼應成一氣,勉之這種精神”在海中校園薪火相傳;三是卞之琳《斷章》一詩境界的彰顯,讓人人欣賞風景、人人創造風景、人人成為風景,讓海中校園風景滿園。(2)兩個傳承基地建設。一是張謇文化傳承課程基地建設,包括1000平方米的專用場館建設、《張謇》話劇的編演、《張謇詩歌選讀》等書籍的出版、每季度一期專刊《張謇文化研究》的編印、每年一次專題學術研討的舉辦以及相關校本課程的研發、相關學生社團的組建等項目;二是紅色基因培育中心建設,著力引導學生用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去書寫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振興的美好畫卷。(3)一本文化專著出版。2020年,出版了《高品質高中精神文化的時代建構》一書,系統總結學校精神文化內涵與教育實踐。
優質教育生態構建,是外部生態系統的攜手共襄、內部生態系統的共生孕育。各個生態鏈的個體成長、融合推進,必然引領學生心朝“六高”(高遠的目標志向、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效的學習能力、高強的身心素質、高雅的審美情趣、高度的勞動自覺),讓“海中學生15項品質”(自信、自立、樂觀、堅韌、勇敢、進取、勤奮、負責、自律、寬容、注重行動、尊重他人、樂于合作、學會分享、崇尚運動)落地生根;必然促進教師心朝“四有”,讓海中“三篤好教師”團隊美麗綻放;必然推動學校心朝“高品”,創新創造,讓創建以來獲得的全國文明校園等30多項國家、省級榮譽再注新內涵、再添新輝煌。
更好未來愿景展望:推進縣域高中教育生態優質發展再提升
(一)立足“項目”,教育生態優上加優。一是在政策支持下,探索縣域高中名師培養項目;二是在“雙減”背景下,探索拔尖創新后備人才培養初高中銜接教育項目;三是在生涯規劃課程下,探索“雙高”教育協同發展項目。
(二)對接“未來”,育人期待指向遠方。對接未來,海門中學基于“三想”——聯想、暢想、遐想,堅持“三做”——按部就班做、突破常規做、奇思妙想做,做到三個“立足”——既立足德性又培養理性、既立足全面又重視個性、既立足當下又著眼未來,讓每一名海中學子都擁有學習目標的期待感、學習過程的幸福感、學習結果的獲得感;讓每一名海中學子學習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改變命運”,而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更讓每一名海中學子厚植家國情懷,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
(三)繪就“樣本”,協同融合賦能共生。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的目標不只是自身實現高品質發展,還要與其他學校協同融合,實現辦學經驗的賦能共生,構建校際更加優質的教育生態。創建以來,海門中學在教育集團內、聯盟學校間以及國際合作上都積累了一定的交流融通辦學經驗。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提升辦學品質,提煉辦學經驗,形成理論成果,繪就縣域高中創建高品質示范高中的海中“樣本”,期待構建的優質教育生態范式惠及更多的縣域高中,讓真正的教育高質量、學生高素質、教師高水平、學校高品位、教育高均衡成為可能。
面向未來,海門中學將繼續扎根縣域沃土,為構建更加優質的教育生態,建設一流高品質示范高中,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的高素質學生,鍛造大視野、大胸懷、大擔當、大氣象的新時代“大先生”而篤行不怠、矢志追求,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教育人應有的力量。
(江蘇省海門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石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