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磐安通過講、送、用讓依法帶娃理念入耳入腦—— 巧用“三字法” 將法送到家
“做錯事情了,家長如何開展教育?”最近,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檢察院干警陳海飛來到該縣九和中心小學,給師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家庭教育促進法輔導課。
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以來,磐安縣婦聯(lián)、教育、公檢法司等部門聯(lián)合各鄉(xiāng)鎮(zhèn),通過講、送、用“三字法”,讓依法帶娃的理念入耳入腦、入心入行,指引父母及其他監(jiān)護人成為合格家長。
九和中心小學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僅有40名學生,大多為留守兒童。陳海飛通過互動方式,讓不少孩子吐露了心聲。他結合法律條文,一一解答了孩子心中的疑問,鼓勵孩子們向父母宣傳學到的法律知識。
在新城中學,縣檢察院檢察官厲惠娜來到錄播教室,為1000多名學生家長送去“家長學法第一課”,以解讀家庭教育促進法為主線,與家長分享了法律所明確的家庭責任、國家支持、社會協(xié)同和法律責任。
作為一線宣講員,陳海飛和厲惠娜都是磐安縣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該講師團20多名成員來自縣委宣傳部、婦聯(lián)、團縣委、教育局、民政局、黨校、公檢法司等部門,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家教知識以及良好的表達能力。他們將家風建設與家庭教育促進法宣講融入其中,以“本地人用本地話講本地事”的方式,走進干部講堂、文化禮堂、學校課堂,宣講300多場次。
“小蕓,我們看你來了。”尖山鎮(zhèn)婦聯(lián)主席王咪咪走進烏石村一農戶家里。小蕓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爺爺奶奶在家?guī)A私饧彝デ闆r后,王咪咪將一本小冊子遞給小蕓的爺爺:“這本法律書,兒子回來叫他看看,平時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帶好孩子是法定責任。”
尖山鎮(zhèn)有36個行政村,有200多名留守兒童,鎮(zhèn)婦聯(lián)結合家庭教育促進法宣傳宣講,要求村婦聯(lián)主任每月至少走訪兩次,向孩子們傳授安全防范知識、開展心理疏導,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在當?shù)兀藗兎Q婦聯(lián)干部為“山妹子管家”。線上,縣婦聯(lián)在微信公眾號上開通“普法小課堂”,及時推送家風家訓、家教育兒等知識;線下,印發(fā)家庭教育促進法讀本1萬冊,送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
該縣還依托232家“兒童之家”開設宣傳專欄,廣大家長不出村就能便捷學法,通過專題閱讀、展板學習、志愿者講解等方式,引導家長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健康成長。
“過去,我一直以為給孩子吃好、穿好、有錢花,就算盡父母的責任了。”家住盤峰鄉(xiāng)櫸溪村的一名80后家長,在參加了家庭教育促進法專題講座后,恍然大悟。
這位家長曾是位“麻友”,幾乎天天泡在麻將桌上,有時不順氣就將火發(fā)在孩子身上。參加了幾次縣里組織的家長課堂后,他逐漸遠離麻將桌,有時間就陪孩子,父子關系也融洽起來。
在磐安縣教育局幼教科負責人袁繼青看來,有的家長對孩子教育簡單粗暴;有的忙于工作,沒時間也不愿意陪伴孩子;還有的過度嬌慣、放任孩子。“這些都會給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帶來負面影響。現(xiàn)在有法可依了,關鍵是要把用法貫穿家庭教育生活。”
目前,該縣教育部門已經組織全縣教師學習宣傳家庭教育促進法,各校創(chuàng)建家長課堂,聘請家教專家授課。家長不僅要參加學習,還要暢談學法體會,進行教育經驗的分享交流。針對有問題的家庭,教師還要進行專項家訪。
同時,全縣以“兒童之家”為依托,開展各類親子創(chuàng)意活動,如“江南藥鎮(zhèn)”新渥街道組織親子藥染體驗,玉山鎮(zhèn)林宅村舉辦“書畫童年”活動等,讓家長孩子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熏陶,共享親子時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