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雙流中學九江實驗學校 新思路新探索鑄就優質學校
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氛圍優雅,書卷飄香。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的雙流中學九江實驗學校是一所由雙流區教育部門舉辦、雙流中學領辦的高起點高標準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學校以“弘德、博學、創新、致遠”為校訓,在“激發活力,成就夢想”辦學理念引領下,全力建設“傳統文化顯生動,現代觀念化行動,國際視野促聯動”的名校,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道德自律、基礎厚實、身強體健、熱愛生活的夢想行動家”。辦學三年,即成功創建“成都市新優質學校”。
課程建設
四個維度孕育的姹紫嫣紅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學校課程設置的靈魂。課程建設作為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自建校伊始就以頂層設計、逐步實施、夯實過程、構建體系的工作思路,堅持探索、建設和推進。
學校根據“弘德、博學、創新、致遠”的辦學理念,將課程建設整體架構為“夢動課程”,從“德性筑基、智性增知、勞體促能、心靈悅美”四個維度將學校所有課程整合為四大課程。
德性筑基課程:包括必修課程的人文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和選修課程的社會實踐課程,在其他課程領域通過學科滲透和學科活動實施德育。旨在培養品德高尚、有社會責任心、敢于擔當的學生。
智性增知課程:包括必修課程的語言與文學、數學、科學、技術、人文與社會和選修課程的知識拓展類、興趣特長類課程,通過必修課程培養基礎性學力、選修課程培養發展性學力,提高學科的學術能力。
勞體促能課程:包括必修課程中勞動、體育與健康和選修課程的運動健身類、職業技能類和社會實踐類課程,讓學生至少掌握一項體育技能,身強體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喜愛實踐,善于把知識、勞動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靈悅美課程: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有藝術審美能力。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接納自我,心理健康;興趣廣泛、有自己特長,掌握一項藝術技能;視野廣闊,明確人生方向,會自我規劃并付諸行動。
隨著課程建設及改革向縱深推進,原有的課程體系進一步豐富,學校已開設選修課170多門,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選擇。
例如致力于藝術教育的心靈悅美,配足專業音樂、美術、書法教師;成立合唱隊、管弦樂隊、民族舞蹈及運動舞蹈隊;積極開展異彩紛呈的藝術活動,如藝術節系列活動、廣播體操大賽、主持人大賽、舞蹈比賽、合唱比賽、繪畫比賽、書法比賽、美術展活動等。
致力于勞體促能學以致用,組建了四大球隊,推進家庭、學校、社會三類實踐活動,如烘焙、烹飪、蔬菜種植、3D打印等。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體育勞動活動,如氣球文化體育節、秋季運動會、春季運動會、障礙接力賽、愛心義賣活動、地球日活動、生活垃圾分類活動、種植園活動、植樹節活動等。
學校還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組織了心理教育活動,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心理咨詢室面向全校開放,發揮“心靈驛站”作用;還聘請心理教育專家來校指導。
為確保課程建設在教師層面具有可操作性,學校強化了實施過程監管并指導教師從五條主要路徑開展工作,即:體驗式德育浸潤修身、導師式生涯發展指導、普及式健康審美熏陶、實踐式勞動科技教育、本域化巴蜀文化傳承。
每學期,學校通過舉辦文化藝術活動、學生作品展覽、匯編教師選修課課例、編輯推送課程建設微信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展示教師課程建設能力,檢驗課程建設整體成果。
課堂變革
生動益智催生的天光云影
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密切相關,學校聚焦深度學習,聚力高階思維,聚情以生為本,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廣“235生動益智課堂”。
立足本源夯實基礎。改革之初,學校從組織教師深入學習“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布魯姆分類學習法”入手,提高思想站位,更新教學理念,堅決摒棄“一講到底”“一問到底”的教法,從“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向“以教學評一致性為中心”的教學結構,真正把“教堂”變“學堂”。
為了保證“235生動益智課堂”形態變革的科學性,學校針對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實施狀況予以了調查研究。對各學科大量聽課,對學生大量調研,對教學效果進行比較分析;此外,對忻州、漯河、衡水、石家莊等地名校的課堂形態予以學習借鑒,結合校情生情,學科組教師廣泛討論,邀請專家學者論證,最終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模式。
生動益智展課堂新貌。“235生動益智課堂”基本操作模式為:“2”即兩陣地,具體指課內、課外統籌兼顧;“3”即三維度,具體為“教學評一致性”在教學中充分應用;“5”即五環節,具體為課堂五步教學法:預習反饋(3分鐘)、情境引入(1分鐘)、互動教學(25分鐘)、歸納小結(3分鐘)、強化鞏固(8分鐘)。“生動”即強調教師必須營造學習氛圍,構建真實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做到“主動、活動、心動、情動、手動”。
“235生動益智課堂”不是對以往模式的全盤否定,而是在“教學評一致性”理念下對課堂的重新審視和重構;不是知識的簡單灌輸,而是“五育并舉”、相互促進,把核心素養培育有機融入到每個環節,融德于情、融學于境、融思于問、融教于評,以此提升教師“教”的素養、“教”的藝術、“教”的品味,激發學生“學”的興趣、豐富“學”的內涵、創新“學”的方式、探索“學”的評價。
具體而言,教師把課改理念實實在在外化為行動,精準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任務,精心設計學習活動,全學科推行學歷案,學習方式引入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任務式等,及時訓練、及時評價、及時小結,落實“雙減”政策設計個性化作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線上線下學習資源。
師生在“235生動益智”課堂中逐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學生自主性學習、個性化學習、創新性學習、挑戰性學習逐漸呈現,這種新樣態讓育人真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學習樂了起來,教學相長、高效互動得以良性發展。
全方位聚力保質量。學校開展了“235生動益智課堂”模式下的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以課堂為主陣地,以集體備課活動、觀課議課活動、跨年級借班授課活動、教法研討活動為抓手,切實轉變課堂形態,提高課堂效益。
教務處對全體教師的教學執行計劃情況、備課教案、教學反思、聽課記錄、作業檢查批改進行檢查和評定,對教學檢查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向教師及時反饋,以改進教學工作,推動生動益智課堂建設。
學校定時組織組內賽課、校內賽課。開展“同課異構”“異課同構”“同課同構”賽課活動,通過人人獻課、人人聽課、人人評課,以賽促學、以學促評、以評促研、以研促建。
通過三年來的躬身實踐,“235生動益智課堂”以“教學評一致性”課題研究為主線、踐行學科全面育人為根本、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改變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課題研究
深入肌理沉淀的渠清如許
全員教研的教學日常。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必要途徑。學校以主動承擔教育科研課題研究這一“關鍵事件”為契機,聘請龔亞夫、文衛星、王秉蓉、李建榮、楊惠等學術專家及區教科院學科教研員等來校指導。教師們深入閱讀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有關“教學評一致性”的書籍,大力倡導“教研工作日常化,教學常規教研化”。全員教研,全科教研,促進了教師成長,提高了課堂效率,豐富了學校內涵。
在區教科院的統籌下,學校參研了“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評一致性實踐研究”子課題“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評一致的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研究”與“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評一致的課堂學生學習行為研究”。此外,全面推開了“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評一致”學歷案編寫及運用。
目前,各課題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就。學校已形成學習心得集、講座報告集、階段性研究報告集、各學科學歷案作品集等物化成果。教師各類教研論文獲獎總計130余篇。
注重培養的強師固本。學校通過“名師工程”和“青藍工程”兩大抓手,在政治素養、理論素養、學科素養和育人素養培育上持續發力,致力于“建立一支師德高尚、專精能廣、樂觀積極的夢想行動派教師”。除教學常規嚴格落實“六認真”、備課要求“三備二改一案”、作業設計做到“三練二補一鞏固”、教研做到“五定一賽”外,還以“四大行動”讓每名教師的個性、特長有充分彰顯的機會。
同時適時“專家引領啟智”,定期邀請校外專家和學科教研員來校指導或外派教師參加高端教研活動,搭建各層次的教師成長平臺。推進“名師培養領航”,以定期例會、經驗分享、精英講堂、課例解剖、讀書感悟等為抓手,將“名師培養工程”逐步打造為優秀教師的成長地、骨干教師的集聚地、未來名師的孵化地。
作為一所新體制學校,雙流中學九江實驗學校在“三課”建設上不斷發力,大膽探索,改革不止。質量得到提升,特色逐漸彰顯,課程走向豐富,文化漸趨凝聚,師生迅速成長。2021年的中考實績證明了課堂改革的成效。
回望三年發展之路,雙流中學九江實驗學校以全新體制催發出蓬勃力量,堅定了理想,激發了活力,充滿了生機。面對新形勢,學校將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提升新格局,思考新方法,落實新舉措,堅持規范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和諧發展,矢志不渝地向優質名校孜孜前行。學校也將永遠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立足新起點,展示新作為,謀劃新未來,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繼續譜寫學校發展的新華章。
(左華全 席向東)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