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正氣 養銳氣 養雅氣 ——福建省上杭一中“三養教育”特色發展剪影
“東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來更向東。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畫夕陽中”,這是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對上杭的深情詠嘆。上杭縣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這里不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且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色資源豐富,紅色文化深厚。上杭的獨特歷史文化氛圍,孕育出一所地方名校——福建省上杭一中。
學校創辦于1912年,歷史悠久,其前身為上杭縣立中學,校址初設于孔廟明倫堂及儒學署,1926年遷至西大街丁錦堂“狀元別墅”,1937年校園北擴至“百果園”大草坪,故上杭一中有“狀元府人才輩出,百果園桃李芬芳”的美譽。近年來,上杭一中從地域特質、校史校情出發,牢牢把握“內涵發展,特色引領”要求,不斷探索特色發展的辦學模式,深入總結辦學經驗,梳理出“紅土文化、狀元文化、百果文化”三大內涵文化,提煉出“紅土精神(艱苦奮斗、報效祖國),狀元精神(勇于創新、敢爭第一),百果精神(全面發展、個性成長)”三大核心精神,并逐步形成了“三養教育”(養正氣、養銳氣、養雅氣)的辦學特色,走出了一條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之路。
加強文化浸潤
夯實發展土壤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學校辦學水準與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決定學校發展的靈魂。對于百年老校上杭一中而言,如何在繼承歷史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尋找新的生長點至關重要。
明晰精神軸線,推動精神文化深度構建。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至高層次。有明晰的精神文化指引,學校發展才能有方向、有定力。為此,學校主要從挖掘梳理地方文化傳統和學校歷史文化傳統兩方面發力。首先,學校將上杭濃郁的紅色文化和學校育人目標巧妙結合后找到了學校精神的第一個支點,即艱苦奮斗、報效祖國的紅土精神。其次,只有扎根自身歷史傳統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所以學校對自身一百多年的發展史進行了系統梳理,提煉出了勇于創新、敢爭第一的狀元精神,全面發展、個性成長的百果精神。為了讓這些精神文化真正浸潤到學校育人的全過程,學校組織師生開展了各種探討學習活動,讓學校精神文化切實化作了推動學校發展的不竭動力。
建設主題環境,增強物質文化育人功能。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直接體現,校園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一種文化的傳遞,能在潛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師生靈魂。雙亭競立、碧樹環繞的狀元湖邊,孔子廣場、星光廣場周圍,樓道內、教室里,隨處可見學校文化宣傳專欄及與之相匹配的名言警句,營造出濃郁典雅的求學氛圍,切實發揮了學校環境的育人功效。
發揮黨建引領
完善育人平臺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特別是近年來,為了有效落實“三養教育”,學校不斷以黨建引領、生涯教育、心理教育為抓手,創新德育工作方式,有效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黨建工作品牌化,養正氣。近年來,上杭一中始終在黨建引領下開展紅色教育,開發“春夏秋冬”紅色德育課程,養學生紅土之氣;選拔招募“星火小講師”宣講黨史;帶領學生開展“重走紅軍路”實踐活動,堅定其永遠跟黨走的理想信念;開發校本課程,把“四史”教育融入課堂;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行“五崗”機制,打造“黨員名師引領崗”“黨員教師成才崗”“黨員愛心輔導崗”“黨員先鋒示范崗”“黨員創新引領崗”,廣大黨員以實際行動為黨旗添彩增色,形成了以“黨旗領初心,紅土育英才”為特色的黨建品牌,厚植學生家國情懷。
生涯規劃模塊化,養銳氣。根據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的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近三年完善形成分年級的生涯發展指導目標模塊:高一——生涯認知,高二——生涯探索,高三——生涯選擇。由淺入深,步步引導,對學生的“勇于創新、敢爭第一”進行全方位的系統性指導。為切實發揮生涯規劃教育對學生的引領作用,學校還為每名學生配備成長導師,對其進行一對一的輔導。
心理教育融入化,養雅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詢室里完成的,而是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融入到了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行為之中。通過同伴互助理念的運用,在班級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氛圍,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舉辦有針對性的專題講座、主題班會以及常態化開設心理課等方式,引導學生形成陽光健康、抗挫能力強的心理品質。
深化課程建設
創設實施途徑
豐富的課程是落實“三養教育”、推進學校內涵發展的關鍵。近年來,學校除了開齊開足國家課程,還依據“因其材,成其器”的辦學理念,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出發點,結合“紅土文化”“狀元文化”“百果文化”,開發了“養正氣”“養雅氣”“養銳氣”的校本特色課程體系。
以厚植學生愛鄉愛國情懷為主線的“養正氣”課程主要包括:傳承紅色文化課程、客家文化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線的“養雅氣”課程主要包括:體育特色課程“舞龍”,音樂特色課程“客家山歌”“樹葉吹奏”,美術特色課程“華喦”“汀江水墨石”等。以培養學生勇爭第一為主線的“養銳氣”課程,主要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等五大學科的系列大學先修課程。目前學校已經陸續開發了近50門校本選修課程,學生可通過學校“學習通”自主選修,實行走班教學,切實推動了學校“三養教育”落地,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
推進教學協同
提供實踐陣地
課堂是踐行“三養教育”的主陣地。學校不斷創新教學管理模式,優化教學策略,根據“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注重以情育人,共同搭建師師、生生、師生各個層面的教學協同橋梁,致力于建設師生關系和諧、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協同高效的課堂。
師師協同,深度推進教學研究。學校早在2014年,就根據“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進行了課改,探索出一套高效的“533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其中的“5”主要指課前預習先學、課首問題反饋、課中合作研討、課尾當堂鞏固、課后拓展提升5個環節;“33”即學情三反饋(前提)、釋疑三選擇(關鍵)、課堂三不講(核心)。通過這一模式,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但近年來,學校在實踐中又遇到很多新的問題,2021年開始,上杭一中又開始了“533智慧課堂2.0”改革,嘗試在原有基礎上以學科化、課型化為抓手,繼續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目前,學校以中青年教師為主,組建了“533智慧課堂2.0”推進小組,以學校每周校級公開課為載體,持續開展“研課”“磨課”“評課”等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推動了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
生生協同,切實指導合作學習。從新生入學開始,即著手建設班級學習小組,并根據不同學習階段的需求,對教師及學生進行相關培訓、交流,形成學習小組校本化評價方案,每學期結束時對全校學習小組進行評比,并于下學期初對優秀學習小組進行展示及經驗推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相互影響、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共同建設自覺主動、活潑生動、師生互動的課堂。
師生協同,用情演繹以學定教。教師要樹立“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以情優教,以情優課,追求師生協同、和諧發展。在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學定教”的原則,將充分了解學情作為開展教學的前提。在教學策略上,遵循以情育人的育人策略,強化教師對學生面對面的溝通、點對點的指導,以促進學生的學為落腳點,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給學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讓課堂內外充滿“教”的幸福和“學”的快樂。
優化隊伍建設
奠定人才基礎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全面實施“三養教育”,還必須建設一支專業素質高、職業幸福感強的教師隊伍。為此,學校從加強教師培訓和完善激勵制度兩方面持續發力,有效激發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內生動力,促進了教師隊伍水平的整體提升。
加強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首先,鼓勵教師制定專業發展的生涯規劃,客觀診斷自身的專業薄弱點,認真分析自身發展的提升點,積極規劃自己的成長路徑,定期總結,及時調整,做到一人一案。其次,針對青年提升期、中年成熟期、高原發展期教師不同的發展需要,通過專家講座、骨干帶教、同伴交流、外出培訓、建立研究共同體等方式,開展精準的分層培訓,讓不同層級的教師都能獲得有序發展。
完善評價獎勵制度,激勵教師快樂成長。首先是樹立正確激勵導向,突出全面育人和教育教學實績,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的評價傾向,充分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其次是建立公開透明的校內績效分配方案和評先表彰機制,績效工資分配及評先評優在制度層面向班主任、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學校定期按相關制度對教職員工進行量化考評,真正用好評價標準“指揮棒”,為干事者撐腰,讓有為者有位。
辛勤耕耘結碩果,砥礪奮進譜新篇。近年來,上杭一中堅持以“三養教育”引領學校內涵發展,讓這所百年名校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教育質量再上新臺階,先后獲得了“福建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國家團體心理輔導實驗學校”“福建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學校”“福建省第二屆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學校高二(14)班的馬宬愷同學獲2021年全國“新時代好少年”榮譽稱號。未來,上杭一中將繼承與創新并進,不斷優化“三養教育”,百尺竿頭再攀高,努力為上杭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闕標存 吳如生 鐘金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