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精準打造教師成長“蓄水池” ——杭州天杭教育集團鏡面式校本研修的探索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4-21  閱讀:次   |
42.9K

  【編者按】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實踐中,校本研修已成為助力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也因其基于學校、為了學校、發展學校的特點,成為學校解決實際問題、滿足教師隊伍建設需要的有力抓手。本刊邀請兩所學校介紹校本研修的經驗。

  如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雙減”政策的落地,以及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浙江省首批現代化學校,杭州天杭教育集團自2008年起以校本研修為突破口,創新打造各學段、各學科教師專業化提升工程,經過十余年的改革探索,逐漸總結出鏡面式研修這一校本培養新樣式,攪活了教師高質量成長的一池春水,顯現出以“強師”為底色的教育發展圖景。

  “鏡面”的含義是多樣的:以他人為鏡,取長補短;以規范標準為鏡,對標提升;以問題為鏡,不斷反思。鏡面式研修更注重專業成長的實操性標準,也因此產生了兩個特性:其一校本性,基于本校教師專業行為存在的問題,提供的鏡面標準非常草根,簡單易學;其二師本性,從教師工作情境出發,針對正在或即將進行的教學行為,提供的鏡面標準非常及時,學以致用。

  鏡面式研修基于不同層次教師的自我成長需求,借助四種學習載體:鏡面微課、鏡面案例、鏡面實踐、鏡面沙龍,通過三個步驟:給鏡面—比鏡面—做鏡面,為教師專業成長找到一個“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可以說,鏡面式研修通過教師自主改進式學習,讓研修過程變成一個照鏡子、自我完善的過程,主要有以下三個路徑。

  路徑1規范師德,培養造就新時代“大先生”

  學校牢固樹立師德在鏡面式研修中的核心地位。一是以史為鏡固根本,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圍繞古代名師廉吏,開展傳統師德教育;圍繞革命歷史,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圍繞先進人物,開展先鋒意識教育。二是以典為鏡強教育,扎好制度規范之籬。全方位建立師德規范標準,劃定師德行為底線;分層次建立師德培訓機制,多層面開展師德教育培訓。三是以案為鏡強監督,常敲提醒警示之鐘。強調案例培訓、實踐體驗、浸潤式研修,從日常行為、重點節點、反面案例入手,提醒教職工保持清醒、防微杜漸。四是以人為鏡強感染,鑄就立德樹人之魂。學校連續12年舉辦“感動天杭十大人物”評選活動,每年都會發現和挖掘一大批在學校各崗位、各領域有突出貢獻和表現的教師,頒獎典禮觀看人數從2017年的40萬人增長到2020年的近百萬人,逐步形成了一種催人奮進的學校文化,充分發揮了教師評價的正向激勵作用,通過信念追求的價值引領,提高教師職業使命感。

  路徑2提升能力,助力教師成為研究者

  支撐“雙減”落地的核心在于教師的專業能力。鑒于此,學校始終堅持在校本教研上做“加法”,以一線問題為導向,精準開展切合學校和學生發展的實踐。

  第一,以數據為鏡,明晰“教”的方向。只有將數據吃透,才能使數據轉化為教學調整和學生評價的重要依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校教師在使用電腦、手機或日常批改中,通過分層式數據分析學科學情,通過關聯性數據分析改變教學方式,通過優劣勢數據分析推動精準教研。例如我們強調關注同組內教師的優劣勢數據,讓教師明確自己存在的優勢與問題,并采取“數據分析—診斷教學—實踐調整—新數據分析”一條龍式的教研過程,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調整,如同手拿“聚焦鏡”,對教師調整教學實踐的方向產生助推作用。

  第二,以問題為鏡,確定“學”的主題。聚焦問題導向的校本教研往往是迫切的、接地氣的,更是真正扎根于教學現狀的。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問題”主題教研活動的基本流程為“問題—計劃—行動—反思”。首先,透過現象,聚焦問題;其次,分組討論,擬定預案;再其次,依托課堂,行動研究;最后,去粗取精,回顧反思。其中,找到真問題是關鍵,為此,學校教導處、教研組要求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書寫“教材解惑卡”,包括我的困惑、我解惑的過程、我的收獲,以此梳理思路。通過上述步驟,使校本研修成為一面“放大鏡”,映照出共性的難點,凝聚集體智慧,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

  第三,以名家為鏡,創新“研”的方式。名家既指書本、網絡、視頻里的專家學者,也包括校內的草根名師。2018年,學校成立了校內的班主任工作研究院和青年干部研修院,在導師的指導下,一月一研討,青年教師圍繞學生的真實案例展開討論,集體會診,最后獨立撰寫案例、論文。同時,學校組建線上研究小組,一周一沙龍。每個教研組都建立了青年教師研究小組,逐漸成為青年教師成長的臺階。所有參與討論的教師和資料都是名家,利用名家作為“望遠鏡”,改進自己的問題與不足。

  路徑3分層培養,打造教師成長共同體

  近十年,天杭從一個校區發展到三個校區,教師由不足100人迅速擴張到近300人。目前,入職7年內的新教師約占學校教師總數的七成,3年內新教師達總數的1/3,青年教師人數多,對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學校設立青年教師培養“旭日工程”,搭建教師共同成長的平臺。

  第一,創設“三院四階”培養模式。學校將培養對象設定為涵蓋7年教齡的青年教師群體,分設旭日學院(入職前半年到入職3年)、晨暉學院(入職4—5年)、青銳學院(入職6—7年),形成了“三院四階”的培養模式,將提升教育教學的實操能力作為研修的主要內容。以旭日學院為例,主要學習和掌握專家一般不講的、上崗會遇到的“十個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家訪、第一次上課、第一次召開家長會等,在入職的第一個學期,再學會第二批“十個第一次”,包括上好一堂公開課、會寫一篇案例、參與一次聽評課等。

  第二,研修方式“私人訂制”。為提高青年教師培養的有效性,學校結合教師不同教齡段特點設置了不同的培養方式。

  旭日學院:微課、微案例學習,上崗即勝任。入職前3年是一個教師的專業行為定型期,也是塑造專業素養的黃金期。學校探索以旭日微課為載體的入職專業化培訓,將教師專業行為標準提煉成一個個微課。比如,由優秀青年教師制作如何組織晨會、如何與家長溝通、如何開好主題班會等數十個微課,作為新教師學習的鏡面。每位學員都配有學科導師、班主任導師和一名優秀旭日學員小導師,引領微案例學習。

  晨暉學院:微主題學習,推動教師成為“草根專家”。教齡在4—5年的教師已經逐漸走向成熟,他們在晨暉學院主要通過對教學案例的微主題研修努力成為“草根專家”。旭日學員的成長經驗、區骨干教師的心路歷程都能成為課程資源,有效加強了學員自身的反思力。例如晨暉學院初中教師曾對“課前兩分鐘作業”微主題進行研討,30多位學員討論歸納出了五種做法,促進了教學行為的改進。目前已形成40多個主題的系列微課教程,有效促進了青年教師專業行為的快速轉型。

  青銳學院:建立精題、錯題庫,助力教師個性化成長。教齡在6—7年教師的新挑戰是如何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為將來成為名師打好基礎。學校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發展需求,設置了青年骨干教師、青年優秀教師、勝任型教師三個層面的專業發展方向。通過每月精題、錯題整理,有重點地指導教師開展主題研究,持續、深度的反思貫穿始終,幫助青年教師診斷、提煉,逐步形成教學和管理經驗。

  鏡面式研修使教師研修打破了時空局限,讓學習隨時隨地發生,一個個鏡面的積累,讓學校擁有豐富的教師研修校本資源庫成為可能。這些年,三個學院培養了170余位青年教師,超過全校教師總數的2/3。通過鏡面式研修,幾乎所有入職5年的學員都能在區級以上的教育教學論文和課堂教學比賽中獲獎,一半以上的學員獲得區級及以上綜合榮譽,學校連續三屆取得杭州市教壇新秀人數全區第一,學校培養了全市最年輕的教壇新秀和全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骨干教師人數成倍增長,青年教師培養成為區域典范,為全省“提質強校”提供了天杭樣本。

  (作者邱曙光系浙江省杭州天杭教育集團校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