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榆林高新區第三小學 踐行“幸福教育” 讓學生蓬勃生長
自2013年建校以來,學校始終秉承“立德樹人,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積淀“幸福文化”、成就“幸福教師”、構建“幸福課程”、打造“幸福課堂”、培育“幸福少年”,用近九年的時間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幸福教育”之路,打造出一所“學生喜歡,教師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積淀“幸福文化”
涵養“幸福教育”生態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所以,學校注重從精神和環境兩方面發力,積淀“幸福文化”,涵養“幸福教育”生態。
學校創立以來就注重結合當地紅柳“堅韌、頑強、無私、奉獻”的精神,激勵師生“自強不息,追求卓越”,并以此為基礎催生了“敬業、愛生、奉獻、求新”的教風,涵養了“勤學、敏思、健康、尚禮”的學風,營造了“善教、樂學、民主、和諧”的校風,讓學校“立德樹人,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得到充分彰顯。此外,學校還精心設計了校徽、校旗、校歌,用這些隨處可見的校園文化標識,積淀學校“幸福文化”。校徽、校旗以書本、鳳凰為主元素,以寓意知識海洋的藍色為主調。校歌《幸福三小》由學校音樂教師創作,巧妙融入“幸福教育”理念,每天早上迎接學生走進校園,開啟他們一天的幸福生活。最后,學校還注重以校園環境為依托浸潤“幸福文化”,發揮環境的育人作用。走進學校隨處可見以“幸福”為主題設計的文化墻、宣傳展板、名言警句、主題刻石,切實讓“幸福教育”理念照射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成就“幸福教師”
筑牢“幸福教育”根基
學校認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基于教師的幸福,沒有幸福的教師,就沒有幸福的教育。對教師而言,幸福莫過于從職業中獲得的尊重感、價值感和創造感。只有創造條件讓教師有職業榮譽、有專業成長、有愉悅的工作環境,才能真正成就“幸福教師”,使其享受教育的幸福。
首先是通過開展道德講座、師德演講、標兵評選、黨員先鋒評選等活動,引領教師樹師德、鑄師魂,增強教師立德樹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其次是開展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師培訓,讓教師專業有成長、教學有成果,增強其成就感。著力抓好新任教師崗前培訓、在職教師崗位培訓和骨干教師研修提高,努力建立“五格”分層培訓體系(入格—合格—定格—升格—風格)。最后是積極為教師創建愉悅的工作環境,解除其后顧之憂。例如,為教師辦公室安裝空調、更換護眼燈,幫助教師托管幼兒,為未婚教師安排宿舍,實行教師彈性上下班制等。這些貼心的關懷,讓教師時刻都能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從而能更加開心愉悅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工作中去。
構建“幸福課程”
傳遞“幸福教育”理念
課程是教育事業的核心,是教育運行的手段。“幸福教育”的理念需要依托“幸福課程”的構建來實現。學校認為幸福的課程應該是“以人為本”的,能夠為每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基于這套理念,學校在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前提下,致力于開發學生喜歡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將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有機結合、拓展創新,形成了集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實踐課程于一體的“幸福教育”課程體系,發展學生各方面核心素養,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學校雖然構建起了完善的“幸福課程”體系,但在落地中卻碰到一個大困難,那就是小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在上足、上好國家課程之余,沒時間系統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拓展課程。學校嘗試了很多方案,始終“治標不治本”,直到“雙減”政策出臺后,學校將課后服務“5+2”模式與學校“幸福教育”課程體系充分融合,才妥善解決了這一矛盾。如今,學校課后服務課程堅持“面向全體、尊重個性”的原則定時開展。一至三年級主要是集體開展大社團活動,即一年級學習兩套啦啦操,二年級學習一套武術操,三年級學習陜北大秧歌,將現代藝術元素、中華國粹、地方非遺文化有機整合落實,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四至六年級設置了英語話劇、青花瓷韻、健美操、腰鼓等60余門課程供學生選修,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成長需求,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個性發展。
打造“幸福課堂”
享受“幸福教育”過程
課堂是實現“幸福教育”的主陣地。打造“幸福課堂”就是要求教師時刻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根主線,積極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問題,在合作與交流中提升能力,在師生質疑解難中獲取知識、快樂成長。“幸福課堂”的實施,能更好地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學生心智。
經過不斷的探索,學校已經逐步形成了以“課前候課樹自信”“自主探究悟新知”“小組合作解疑難”“捆綁評價促成長”四步走為核心的“幸福課堂”教學新模式,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由于不同學科教學有其特殊性,在具體實踐中各學科教師秉承“四步走”基本原則,還因地制宜地進行創新,如語文形成了基于主題學習實驗教學的“1+X+Y”模式,數學形成了先學后教的“241”教學模式等。經過多輪課改,如今學校在各學科都形成了成熟的“幸福課堂”教學模式,有效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當然,教無定法,任何教學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學校要求全體教師“建模、研模”、不斷迭代各學科基礎教學模式外,還鼓勵一部分省市教學能手、課改優秀教師能夠“出模”“超模”,打造彰顯個人特色的“幸福課堂”。
培養“幸福少年”
點亮幸福人生底色
學校始終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問思辨行能力卓越、身心健康的“幸福少年”。除了文化育人、課程育人,另一個抓手就是學校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學校在落實“幸福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注重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幸福、感受幸福。
在榆林高新區第三小學,學生不僅可以參加“新生入學典禮”“畢業離校儀式”等禮儀活動,還可以參加豐富多彩的讀書實踐活動、心理團輔活動、足球節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雷鋒日志愿服務活動、清明祭英烈活動、母親節感恩活動、重陽節敬老活動……這一系列主題鮮明、積極向上的活動,不僅有效落實了“雙減”政策,而且讓學生的校園生活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如今,“幸福教育”已在榆林高新區第三小學開花結果,學校2019年先后被授予“陜西省平安校園”“陜西STEAM教育領航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校園”稱號。這里的校園時刻洋溢著幸福的味道,這里的師生人人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幸福教育”心向未來,育幸福之人,辦幸福之校!
(薛志蘭)
(正文結束)
